分享

正月十五闹花灯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家乡人过春节有“小年大十五”之说,每年正月十五前有耍锣鼓闹花灯的习俗。三天大年一过,由一帮社火爱好者组成的社火班子便开始上“布施”,蒙太平鼓,扎花灯,热热闹闹干了起来。

过去闹社火,每个村都有一些专业的匠人。例如做太平鼓的鼓匠,装铁芯子的画匠和唱戏人,扎灯子的灯匠等。这些匠人都是民间艺人,其手艺多为老艺人传承而来。当然了,热心社火的好家肯定是少不了的。


闹社火首先要上布施,先由社火好家组成社火会,再由社火会的人到各家去布施闹社火费用。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实正好体现了村民联合办事皆大欢喜的意思。普通人家一般上个三二十元,跑车的,搞大买卖的人家自然就是布施大户,大多会上个千儿八百。有些阔气人家还会拿出几千块钱支持。出钱多了,闹社火时就会在这些大户门口多煞一会锣鼓,有时还会进到院子里,锣鼓喧天的多闹腾一阵。

钱收来了,经费充足,就请各路匠人出马开始各项准备了。


太平鼓做好后一般能用好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见过鼓匠制作太平鼓,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酿皮、做鼓筒、绷鼓…够麻烦的。家乡的花灯是闻名四乡八堡的,灯匠的制作工艺也很繁杂。过去我们生产队的锣鼓灯子都在队部里放着,玩社火时才拿出来。太平鼓要补修,灯子骨架尚好,表面的纸要糊新纸,瓜蛋子一定要重新来做。这时候,队部里可就热闹了,花灯主要是纸货,扎灯的桌子上到处是白纸红纸黑纸绿纸黄纸,还有油光纸皱纹纸金箔纸,浆糊一弄就是半锅。大人们忙着收拾锣鼓家什,孩子们进来出去凑热闹。村子里到处洋溢着年的味道。


初十刚过,社火就要“出窝”了。队部就是社火窝。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门口早早亮起彩灯,社火队在嘹亮长号的吹奏中缓缓走出。一长溜各式各样花灯组成的灯火长龙把整条大街涂成一片辉煌;古装的青年鼓手将太平豉擂得震天响。社火队所到之处,炮声连绵不断,烟花耀眼迷人,花灯队伍在鼓声、炮声、人声的簇拥下穿行在村子的大街小巷。


各种花灯都是挂在一条长杆之上由少年儿童撑着。记得我小时也举过花灯,脖子上套条围巾将举灯的杆子拉着举在手中,这样才省力方便。那时举灯子不仅热闹好玩,还可得不少“实惠”,村上哪家“请社火”,哪家主人便会用好烟好酒等招待社火队员,举灯子的自然也会分享到糖果点心之类的东西。所以举灯子往往是儿童们抢着干的事。当人们喜滋滋地观赏各种花灯的时候,举灯儿童幼小的心灵也会生出几分自豪得意。



家乡有四五处社火队,每年几家社火都要在最热闹的十字大街比赛一番:白天比锣鼓、铁芯子等,晚上则比花灯。十四五晚上,各处灯火聚集十字大街,只见数里长街灯火辉煌,锣鼓鞭炮声撼天动地,震耳欲聋,花灯在闪闪烁烁的烛光烟火中将山羊灯的调皮,公鸡灯的雄健,西瓜灯的剔透晶莹,萝卜灯的鲜活水灵,亭台楼阁灯的奇巧秀致渲染得更加动人。倘是扎上龙灯,那情景更是热闹,只见灯海人群之中长长的火龙摇头摆尾,飞腾起伏,龙眼中两道电光直刺夜空,龙口里火星缕缕喷出,颇有活龙活现的阵势。




花灯队伍每年都要转遍村路的每条小巷,一路路花灯恰似条条游龙嬉戏在大地之上,把乡里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歌颂、把农民对春天的礼赞带遍乡村四野。

红红火火的社火是家乡过年的大戏,带着浓浓的期盼和祝福。这些年,虽然好多农民进城了,但到了春节,他们大都要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老家去过年。只有在家乡这块熟悉的土地上,在古老的梨园里,在红红火火的花灯社火中,才能找到年的喜庆和日子的丰满,找到生活的底蕴和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