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围墙的学校——记古梨园中的皋兰三中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题记】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校,并感谢昔日殷切教诲我们的全体老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家乡的砂坡子坪上建起了一所中学——“白银市第十中学”。那是家乡位置最高最显眼的地方,站在船河湾里,举目望去两栋粉红色的教室墙清晰可见,引人注目;人字房顶,圆形的小窗户给人以大方自然的美感。每当到了下午,太阳的余辉撒在墙面上,更增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使人浮想联翩……。

那是遭遇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学生的辍学率很高,许多莘莘学子因困难念不起书而辍学。二哥就是那时辍学的,班主任老师还来家里找过他。再后来,白银市撤销了,学校也停办了……

 1962学校重新招生,校名变成了“皋兰县第三中学”。当时招生的初一学生都是什川本地的人,没有住校生(有个别山区的住在亲戚家)。1963年姐姐上了初一,有了几个住校生(泥湾、河口人)。那时候特别困难学生有助学金,每月四、五元吧。学校教室冬天生火炉子取暖,煤坯是学生自己打出来的,学生宿舍没有火炉子。

1964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升学考试在皋兰三中进行。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学,考试坐第一位,数学卷子做了约十分钟完成了,不敢贸然交卷,趴桌子上睡了一觉交的卷。出了教室门,对面高高耸立的大崖近在咫尺,撒腿跑过去,齐刷刷的石崖下黄河咆哮着奔腾而下,大崖隔河相望,显得更加巍峨挺拔。

秋季开学,我考进了皋兰三中,站在校门放眼一望,学校全貌一目了然,两排教室坐北朝南,教室后面有西、北两排平房,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西北拐角是教师伙房。校门东的石头旮旯里新建了一排小平房,是学生宿舍,宿舍门前砂石夹杂的地势高出宿舍地面近一米。我们的教室在前排西边,东边的是初二,教室前面是一个斜坡的砂子地。后排东边是初三,西边的一间一分为二是图书馆和仓库。羡慕的是初三只有十几个学生,学校唯一的乒乓球案子就放在他们教室里,课余时间独自享受。

在初二教室正对的南面不远处,一幅篮球架子孤零零的挺立在砂子地上,东南方向一个沙坑里立着一个单杠,南面再远处垫起的一个高台子上是厕所 。厕所西面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里,几根马尾巴草随风摇晃;教室、操场东面的大片石砂坡地上,稀稀疏疏的骆驼蓬草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这些弱小的生命摇头晃脑在欢迎着新朋友的到来。

开学伊始,迎接我们的第一周是劳动,一部分同学用架子车从魁星阁山上拉土垫篮球场。一部分同学平整学生宿舍门前的石头旮旯。同学们每天从早晨干到傍晚,挥汗如雨,辛苦无比。手上磨出血泡,脚被刨锤、铁锨伤了……, 但是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经过一周的辛勤劳作,我们把学生宿舍门前的场地打理的平平整整,和西边老师办公室门前不差上下,扩大了校园的面积。篮球场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黄土,盖住了昔日肆掠的砂子,减少同学们体育活动时受伤的几率。

1965年暑假,学生宿舍东的北面并排又建了一排小平房,东面盖了个食堂。开学第一周还是按部就班的劳动,如法炮制平整了宿舍门前的院子,只是我们年长了一岁,比头一年健壮了不少。上课后的每周六下午是例行的劳动时间,学校里有太多的活等着我们干。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学校面貌在改变,环境逐渐在好转,操场扩大了,双杠竖起来了。

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紧张有序,各科教师上课严谨细致,风趣幽默,学生学习认真踏实,自觉践行,作业基本上学校完成。同学间互帮互学,学习兴趣蔚然成风。下午放学基本不带作业回家,偶尔带课外读物、小说,晚上挑灯夜读。冬天每日7:00的早自习需要小煤油灯照亮,上学路上经常碰到一些野狗野猫,吓得我们胆战心惊,同学只好结伴同行相互壮胆。早上自习迟到,下午缺课也是常有的事情,老师一般不会批评,更不会找家长谈话。自由的学习氛围,充分的信任度,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成就了大家的学习之路,引领着我们在实现理想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在我们平整出的操场上,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做广播体操,切磋篮球技艺、对垒乒乓球;翻单杠,跃双杠;投掷铁饼、铅球、手榴弹,…… 。下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班级间的篮球比赛,紧张热烈,活跃刺激。没有比赛的课外活动自由随意,水渠边,麦田里,果园里,黄河边,石崖上老爷爷的花园里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总会有胆大的同学尝试上树摘果,下地拔葱,摘豌豆角,田边烧麦穗的活动,大家一起分享果实的乐趣。

寒风凛冽的严冬时刻,学校下面的黄河河道就会站冰桥,我们又多了一个消遣娱乐的地方。河边玩豆豆冰,打滑哧溜,走冰桥,更有勇者穿过冰桥去攀爬大崖山峰。这些危险刺激的游戏都需要和老师斗智斗勇,躲过监督,有利条件是每天值日生打扫卫生需要去河边抬水洒地,充足的理由成全了我们三五成群、结伙拉帮去河边玩耍嬉闹,或者引吭高歌倾听大山的回声。

小小的三中,虽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缺乏 ,但学校领导尽职尽责,老师全心全意齐心协力,组织了学生乒乓球队、篮球队,气枪射击队,田径队,学生乐器队(二胡、板胡、长笛等),文艺宣传队。他们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气步枪射击大赛;在隍庙戏台上演过现代秦腔戏,组织过歌舞晚会。花样繁多,丰富有趣的文化艺术活动,给家乡的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理念和希望,带动了家乡群众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学校为家乡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精英才子。

1967年夏天,应该是我们班初中毕业的日子…… 

1968年秋天,皋兰三中最后一届学生毕业。

1968年年底,什川农中和皋兰三中合并,变成了“什川中学”。

自此,梨园中的皋兰三中成为了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