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棵500岁古槐的幸福与苦难(中)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远而望之,扶疏轮囷;近而就之,蓊郁阴森;枝干撑天,饶有古趣;浓阴匝地,全无俗尘。况天当春则柔条雨濯,入夏则午阴风清,经秋而黄华绚彩,涉冬而垂实栗零。四时之景不同,而足动人,以流连之慕则也。

      160多年前,金城魏氏才子魏德芳写了《槐树记》,对古槐之美精雕细缕,盛赞不已。可见当时历经300多年世间风霜的什川古槐,是多么健壮劲秀,仪态万方。其时,什川已成为闻名四乡八堡的梨园之乡,千万棵明清时期栽植的古梨树遍布黄河两岸,与古槐树一起为什川添上一道盛景。

      那个年代,古人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已成风尚,人与树的关系如挚友,如亲朋,如手足。对于古树的爱护,当时的人们总结出了一套可以良好循环的古法种植系统。树木的修剪、施肥、浇水等管理有着非常人性化的特征,这一点仅从给老梨树刮皮、嫁接等环节就可以看出来。

       500年前,敬太君栽下槐树的时候,什川已经开始广植梨树,一直延续至今。600年以来,植树之风成为什川主要人口——金城魏氏一族的门风和传统。从元未明初,至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什川被人们称为花果园一样的梨树之乡,是每年都要开梨花会的地方,也是闻名遐迩的兰州地区优质的梨产区。清代时,位于什字川堡前的海壕两侧,枣树成林,槐树的西南侧靠近黄河的地方,人们望槐植梨,以槐为王,将什川大部分荒滩栽上梨树。当年的什川祖先住在什字川堡里面,堡子四周,不是良田就梨园。先祖茶余饭后,登上明长城或是什字川堡,看黄河沿岸,沃野平畴,片片梨园,绿荫如盖,绵延十数里……

      古槐树在清代时已经成为什字川里真正的树王,它的树围可达数米,正如兰谷先生所言,枝干撑天,饶有古趣;浓阴匝地,全无俗尘。人们尊崇古槐,视其为什川精神的象征。古槐之上,常有人将红色丝绸被面披在树杈之上。有孩子夜哭不止,人们大清早跪在古槐之下,焚香许愿,认古槐树为“干爹”,希望它护佑自己的孩子。人们为古槐的健壮威武,气宇轩昂的灵秀和神奇所感,冥冥中将自己未知的愿望和期许寄托于一棵古槐,借其气息和神韵,希望给苍生带来好运。

       而这个时候的古槐,因为年高寿大,顶天立地,也受到大自然的威胁。雷雨天气,古槐这样立于天地之间的巨物,至今已遭受过至少三次以上的雷击,有两大主枝被击折。在古槐的粗大树干中间,也出现了树洞,开始影响古槐的成长。尽管如此,这棵近500年的古槐树依然枝叶蓊郁,树势强劲,风采焕然。

       一棵栽植于明嘉靖年间,饱经岁月苍桑却屹立不倒的生命,支撑其站立的,首先是它发达的根系。树冠有多大,树根一定会有多长。什川有肥沃的土壤,更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湿润的盆地环境赋予古槐绵长的生命,也成就了什川万亩古梨园。近十年的测定结果是,什川古槐树围5.2米,高约15米。堪称“树精”。1987年5月,皋兰县人民政府将什川古槐列为县级古树名木予以保护。200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为古槐挂牌保护,什川古槐列入兰州市古树名木,序号为013。

       500岁古槐是什川人民热爱生态,保护环境的有力见证。人们从什字街大槐树下走过,总要抬头看看眼前的古槐,向它颔首致意;每年春节闹社火,各路社火队伍在喧天的锣鼓号角声中,必要在许多人前呼后拥下,抬着那妆扮成古装戏剧的抬子,从大槐树下走过,那是后人奉给先人的誓言,是什川的精神气节。我们是什川人,我们的家,就是大槐树下的百花园。(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