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中,有一部分的祖先是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这部分人曾经统治过印度全国。 月氏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择高处而栖,具体地址大约在今天的甘肃武威、张掖一带,因此我们不妨叫他们甘肃人。 月氏是一个民族的名称,有时候也译作禺氏。他们地处今天新疆和内陆的道路的咽喉部位,战略位置其实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时匈奴和中原政权之间并未形成全面战争,西域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也还没有开始反叛,所以相对来说反而被边缘化了。但是,那时候草原丝绸之路已经形成,而且其中有线路从月氏人的北部经过,大约是月氏和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玉石之路已经成熟,路线正好穿过河西走廊,月氏人因此占了便宜。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被卖到月氏,月氏转卖给中原人,从中谋利。中原人并没有直接从西域人手里购买,还以为是月氏人自己河沟里出产的玉石,所以当时和田玉被称为“禺氏之玉”。 月氏人原本非常强大,统治着匈奴、乌孙等附近的游牧民族。到了秦汉交替的时候,实力衰微,而匈奴势力急剧膨胀,月氏人处境非常艰难,在东北方向是另一个游牧民族,即乌孙;北方盘踞着非常为强大的匈奴。三个部落之间互相争战,连年不息。大约在公元前178年,月氏和乌孙交战获得大胜,杀了乌孙王难兜靡,抢夺了众多的牛羊财物,但是漏掉了难兜靡的小儿子猎骄靡。乌孙残部投奔匈奴,把猎骄靡也带去了。匈奴首领很喜欢猎骄靡,把他养大。 在猎骄靡的成长过程中,匈奴和月氏继续进行着战争。公元前176年月氏大败,两年后再次大败,首领被杀,他的头颅被匈奴人制作成饮酒的器具。势力严重削弱,他们在河西走廊是住不下去了,于是大部分西迁伊犁河流域,这部分人被称为大月氏;小部分人留了下来,被称为小月氏。 乌孙猎骄靡长大了,继承了乌孙首领,率领自己的部落继续在河西走廊放羊。他们和匈奴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争斗。乌孙和匈奴相比,实力严重不如,战败了,游牧地盘被匈奴抢走,无奈之下只好寻找新的牧场。猎骄靡看中了伊犁河流域,他亲自率军西进,一举打败了大月氏,占领了伊犁河流域。 苦命的大月氏无处立足,只好继续迁移。他们中的大部分翻过南天山,从温宿、喀什等地经过,上了帕米尔高原,然后走过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在阿姆河西岸定居下来,也就是在今天的伊朗北部。小部分留在了原地,成为乌孙统治下的臣民,后来逐渐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 在上面这段历史进行的同时,汉武帝准备解决匈奴战患,派张骞出使西域,去找大月氏,希望他们能出兵和中国联手,各自从东西夹击匈奴。而大月氏人很满足他们目前的草地,当地的大夏人也并不排斥他们,再加上刚落脚不多年,力量其实已经严重削弱,不同意汉朝的请求,张骞无功而返。 大月氏逐渐强壮,并且灭了收留他们的大夏国,建立以五翕侯为基础的王朝。五翕侯当中,贵霜逐渐强大,并且灭了其他四翕侯,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国家。贵霜王朝的强大一发不可收拾,灭了和汉朝有外交关系的罽宾,灭了安息国,灭了印度半岛原有的国家天竺,另外康居、花刺子模、亚美尼亚等国家都被他纳入微信群。王朝很快膨胀,成为能和汉朝分庭抗礼的国家。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贵霜王朝在形成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伊朗和中亚国家在内的最大国家之后,逐渐衰落,大约在公元233年的时候,萎缩成了只拥有印度河东部土地的小国。而这小国后来也分裂,以至于印度半岛在很长的时间里小国林立,互相争战,战争的机器绞杀了大量的人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支离破碎,衰败不堪。 甘肃大月氏人中的一部分从此成了印度人,具体来说这一部分人是贾特人。 贾特人在印度是高种姓民族,大多数很富裕,社会地位也很高,政治上也具有影响力。当然比婆罗门等种姓要低等一些。他们总共有8200千万人口。在印度,名叫“辛格”的人都是贾特人。当然贾特人并不只是这个名字,而是辛格这个名字的人政界、文学界名人很多。 |
|
来自: 润德堂i98bjjfg > 《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