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估计应该都已不陌生了吧?
(此图源自UpToDate)
那单单只有这个呢? 〈看不懂?没关系!诊断的事情建议交给医生来完成!〉
(此图源自UpToDate) (此图源自UpToDate)
此乃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感染引起的?
***图表中红色框内的即均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
事实上,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12、16、22型,其中A16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感染所致,另外,B组1~5型(相对少见)和埃可病毒3、6、9、16、17、25、30型等可引起。台湾的研究还发现约10%儿童发生症状性EV71感染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EV71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元凶)。 (此图表源自UpToDate) 同一个人可以得很多次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因为不同型的肠道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每一次不同型的可致病肠道病毒感染后均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情况如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疱疹性咽峡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4~7月份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本病潜伏期约为2~4天(柯萨奇病毒潜伏期1~14天,一般为3~5天,隐性感染多见,也就是说,50%~80%的成人感染后并不会出现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也是一年四季均有发生,5~7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5天,但亦有报道称最短2天,最长7天。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会有些什么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常突起发烧,热度高低不一,最高可达40℃以上,反复发烧可能会持续2~4天,甚至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应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是没有发热这一症状的。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一般紧随发热而至,初起时咽部充血,并出现小小的粟米样灰白色斑丘疹或红斑状斑疹,之后进展为水疱(直径常为1~5mm,但也可能会更大),水疱周围绕有一圈红晕,随后红晕加剧扩大,不久后水疱便迅速破溃,继而形成有灰黄色基底和红斑状边缘的浅表溃疡,数目多少不等,此时会出现口痛,或甚满嘴疼痛而引起食欲下降,怕进食或直接拒食——小家伙不吃东西是让长辈们最心疼的事情之一。 表达能力好点的孩子可能会自诉有头痛、腹痛或肌肉痛,也可能会伴有呕吐和腹泻。 典型的手足口病特点就是在上面的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基础上,多一个皮疹的表现(可参见上面的剧照)。 手足口病相关的皮疹可能为斑疹性、丘疹性或囊泡性,这三种类型的皮疹也有可能会同时出现。水疱可由斑疹或斑丘疹演变而来。水疱的直径范围为1~10mm,水疱壁薄,内含清澈或浑浊的液体,周围有一条细细(约1mm)的红斑状晕环(简称“红晕”)。手足口病的皮疹是不会痒的,通常也是不会痛的,但当手足口病有某种血清型(如柯萨奇病毒A6)引起时,皮疹是可能会痛的。 皮疹一般在3~4天内消退。 (此图表源自UpToDate)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之间有什么关系? 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也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只是手、足、臀部等处没有出现皮疹而已。也就是说,部分手足口病可能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出现皮疹。但疱疹性咽峡炎不意味着就是手足口病。 卫生部的指南: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咽峡部有疱疹,而没有出现皮疹,那么宜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发现出皮疹了,那就是“手足口病”了。 因此,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也好,诊断为“手足口病”也罢,都可以按手足口病来对待处理!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染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而且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亦可因间接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传播,流行很快,可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中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后如何? EV71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然而,大多情况下预后还是良好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还是蛮好的,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说,一般4~6天自己就好了,会拖到2周才好的也寥寥无几。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也没什么并发症,即使并发腮腺炎的也是偶然事件。 典型的手足口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绝大部分手足口病在发病后5~7天后自行缓解而康复,少部分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断和救治,病死率超过80%。 如为柯萨奇病毒A6和A10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些手足口病在恢复期可出现手掌和脚底脱皮伴指甲脱落(如下图,有兴趣者可移步至:悲催的指甲)。 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 通常在夏末和秋季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自2008年在亚洲和欧洲及自2011年在美国,已有报道暴发由柯萨奇病毒A6引起的表现不典型的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可表现为发热及典型手足口病中所见全身症状,但皮肤受累通常更加严重。水疱大疱性皮疹可累及手背、足背、小腿、前臂、躯干及颈部。口周受累可能是A6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标志。 在有湿疹/特应性皮炎的儿童中,皮疹往往集中在以前或现在有湿疹/皮炎的部位,与疱疹性湿疹类似。 在典型与不典型手足口病中有相似的急性疾病过程和良性结局。全身症状通常在数日内消退,皮损在数日至数周内消退,不留瘢痕。 由甲母质生长停滞引起的脱甲症(近端甲板与甲母质和甲床分离)较常见,最常在起病后3~8周出现。常常无症状,可在几个月内指甲重新正常生长。 柯萨奇A6型手足口病采用支持治疗。受累儿童有望完全恢复,而不留永久性瘢痕。肤色较深的儿童,常常有广泛的炎症后色素沉着,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最终会消退。 (此图表源自UpToDate)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宝宝,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及早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再三提醒! 如果宝宝符合上述特点(出现危重信号时),尤其是3岁以下,在发病的5天之内,持续高烧不退、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的,一定要拉响警钟,及时就诊,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最关键的是观测宝宝的精神状态,也要注意特别留意有没有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情况等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情加重或恶化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以上可以做得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谈居家治疗的问题了,因为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宝宝是没有危重信号的,可以居家治疗! 以下内容,即使宝宝是需要或已经住院了,也值得看看,大家都需要保护好自己,大人也是会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虽然几率比较小! 1、注意隔离
2、观察病情
3、注意护理
4、注意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宝宝(后文简称“患病宝宝”)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记住,用75%酒精和5%来苏尔消毒液消毒是无效的!可有效消毒的方法如下(但不限于):
如您想了解更多的消毒方法,可移步至: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消毒大全5、药物治疗
6、关于预防
关于手足口疫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点击上面的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应注意的是:因疫苗特性或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疫苗保护率并非100%,研究数据显示,接种成功后可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其重症保护率达到97.3%。 总 结 一 下 无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传染性都很强,发生重症的毕竟也还是少数,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是会顺利康复的,而勤洗手和常规消毒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助于预防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