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信基金嘲讽门的“三个不妥”

 吕杨鹏 2020-09-08

长信内需成长在半年报中的一则嘲讽式表述,很快被推上圈内热搜。

最近听说一支硬核成长类产品,基金经理从业才三年,做投资仅一年,规模从去年的十几亿迅速膨胀到当前的近两百亿,且大部分规模是今年二季度流入的,该产品基本上全仓半导体。我不禁陷入深思,虽不免有葡萄好酸之嫌,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在同业看来,以上表述显然指向了对同行产品——诺安成长的公开批判。

无论是成长风格、三年从业,还是一年投资经验或全仓半导体,基本上都是对诺安成长肖像的精准对照。

其实在此之前,诺安成长由于短期内快速的净值回撤已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Wind数据显示,这只2019年规模快速增长的明星产品,在近40个交易日以来的净值回撤比例超过了24%

发生在诺安成长身上的短时间快速回撤是惨烈的,因为截至今年6月底,诺安成长的持有人数量接近115万。这意味着,或将有不少于100万的基金持有人承受了如此剧烈的波动。

业绩归因上,诺安成长也因其持仓过度集中于半导体标的而饱受争议,不少投研人士指出,一只百亿规模的主动基金重仓于单一行业,其净值出现大幅波动亦属情理之中。

业绩始终是策略选择的结果和代价,但哪怕全行业对诺安成长都在用脚投票,然而长信基金同样作为公募机构,在产品半年报上不点名的进行公开嘲讽,仍然无法被视为一种合理且妥当的动作。

1·不妥的偏见

在长信内需的半年报中,面对全仓半导体发出“这样真的好吗”的质疑,足以感受出其对高行业集中度持仓风格一种批判情绪。

如此批判来的理所当然,显然也与近年来的均衡配置、长期价投路线不断晋升为统治主动管理领域的政治正确有关。

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均衡配置、追求低波动无疑已是近年来行业内的一种普遍共识,这不但成为那些业绩、规模双料王们追忆过往成绩时的总结,更凝结成了行业协会乃至监管部门持续发声鼓励的投资原则。

记住和理解这些投研鸡汤并不难,但落实到择时选股环节,并不是所有投资经理都可以完胜业绩基准。

可全行业共同践行以上原则的结果,恰恰是主动权益产品的严重同质化,于是,大多数公募机构都只能在同一用户肖像中争取更多管理规模,甚至一些管理人不得不采用截取片段业绩和饥饿营销等方式在销售规则边缘兴风作浪。

但是在基金经理大谈投研主流价值观的背后,仍然无法回避“基金是一种投资工具”的这一基本事实。

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存在意义恰恰是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及其不同风险偏好的配置需要,而公募行业需要不断创新的内在原因也在于此。

同样作为一种工具,其最大的特点应当是价值中性

无论是格雷厄姆式的长期价投理念,还是索罗斯一样的对冲豪赌,亦或是转债套利、底仓打新、融券T+0等羊毛做法,在价值观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一个繁荣的财富管理市场,既需要均衡防御型的低波动产品,也应当允许高集中度的激进派有其存在的空间。

健康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一个百花齐放、充分繁荣的资产管理市场,显然也不应当轻易将合规范围以内的其他风格视为异教徒施以横眉冷对。

如果说全仓半导体是均衡偏好者眼中的一种先验错误,那么这些年快速发展的行业指数基金恐怕也会被其视为洪水猛兽了。

事实上,诺安的蔡嵩松从并不避讳对风格高波动性的承认,他曾说:

“高波动是我投资风格的一部分,无论是希望获得短期超额收益,还是长期看好半导体行业,都是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

将诺安成长百万投资者的回撤责任全部归结为诺安成长的策略失当,实质上只是一种站在投资道德高地上的偏见和偷懒。

实际上,规模急增百亿而后迎来的巨大回撤,所折射的反而是公募销售模式与投顾环节的堕落——销售机构没有足够的能力将适合的产品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撮合,相反在高比例尾佣激励下,没有任何理由阻止投资者对短期业绩冠军的冲动。

规模大幅增长会让管理人窃喜,但仅投研团队来说,许多优秀基金经理面对海量基民的申购狂潮,反而会多了一丝惶恐。

长信固然可以在半年报中举例论证均衡策略的种种优势,但刻意通过举例同行产品来拉踩一种风格,实非明智之举。

2·不妥的身份

在投资上讲价值中性,并不是说诺安基金无可指摘。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高集中度的激进风格意味着更高的投资风险,尤其是当规模滚雪球般扩大后,管理人也有责任提示风险,或者采取一些措施调整策略,来提高持仓的防御能力。

如果只是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或者财经媒体所发表的独立观点,点评基金风格和投资业绩的问题只是分内之事。

然而长信基金特别之处在于,其与诺安基金同为公募基金管理人,存在同行业竞争关系和明显的利益冲突。

不仅如此,长信内需成长与诺安成长均是冠以“成长”标签的主动产品,其内在的竞品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在友商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当下,公开去进行负面评价,难免引发市场对言论真实目的的猜测。

人们无法确定,长信基金公开批判同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吸引眼球以便从对手那里抢夺更多管理规模,还只是简单的直抒胸臆顺手做做投资者教育。

何况,长信近来也在拿控制回撤当做卖点之一猛力安利内需成长。

瓜田李下,吃香并不好看。

3·不妥的场合

退一万步,如果只在内部会议或普通场合来评价同行产品的问题,以来反衬自身策略的有效性,还不至于引发行业内如此巨大的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长信发表著名嘲讽言论的平台,是自家基金的“半年报”。

作为一种公众金融产品,公募基金的信披具有公共属性,因此其内容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合规流程审查,并接受严格的监管。

在信披问题上碰触监管规则的边界,管理人显然要受到相应的现场检查、调查或处罚。因此绝大部分公募机构对待信披的态度往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然而,像长信基金一样在基金半年报中不点名的数落同类产品,在基金行业的信息披露历史上实属罕见。

业内有猜测原因之一,可能是长信内需成长基金经理安昀同样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属于高管人员,因此面对内部审查能够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度”,殊不知这种猜测可能会将长信基金推向合规风控存有漏洞的危险境地。

从现行法规来看,证监会去年91日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已有明确规定:

“公开披露基金信息,不得诋毁其他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或者基金销售机构。”

禁止公开踩踏同行其实是一种商业伦理的常识,就连《广告法》中都会强调,“公开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基金信披的监管标准显然要严于一般的广告活动。

至于长信内需成长的公开表态是否违规,就要看机构部和证监局的判断标准了。

总得说来,长信在内需成长半年报中的不点名式嘲讽,实则是在一个不妥的场景,以一个不妥的身份,表达着一种不妥的偏见。

可就像长信自己说的,“这样真的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