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特工先驱者娄梦侠烈士传(12):国文课激发爱国情

 文化佳园 2020-09-08

娄梦侠听到喊声十分惊讶,才到邳城,他没有认识的人呀!可抬头一看,一个熟悉的面孔呈现在他的面前,啊!是孙文源。

还是在他们举行罢课的时候,邳县学生联合会派人到土山声援,其中就有邳城高等小学的代表孙文源。那次不平凡的交谈,娄梦侠现在还记忆犹新。

孙文源热情地说:“你也来邳师了,欢迎欢迎。”

姜景义介绍说:“孙文源是我们学生会的宣传委员。”

娄梦侠上前握住孙文源的手说:“没想到,咱们又见面了,成了真正的同学。”

孙文源说:“这叫无巧不成书。俗话说:‘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入老林。’咱们将来就是一个祖宗啦!”

说后,三人哈哈大笑。

娄梦侠来到这样的环境中求学,心情感到特别舒畅。

这天,第二节是国文课。

“当当当”的上课钟声响了后,同学们便走进教室,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这时,陈亚峰老师走了进来。他红润的脸上带着笑容,显示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身穿深蓝色长长的大褂,青布鞋;手拿厚厚的教本、指示杆。流露出新时代文人的气派。

陈亚峰老师走进教室后,班长喊:“起立,敬礼,坐下。”

陈亚峰老师还礼后,将教本轻轻地放在教桌上,然后慢慢地抬起头来,环顾教室一周。

同学们随着他那锐利的目光,立即将身子坐正,两眼直瞪瞪地望着,他将教本打开,用眼望了一下,拿起粉笔,转脸在黑板上写出:吊鉴湖秋女士

在黑漆漆的黑板上,显出六个雪白的字迹来,特别是那个“吊”字,一竖拉得特别长,好似久久地在悲哀。

同学们望着“吊鉴湖秋女士”几个字,脸上也显出了悲伤的神情。

陈亚峰老师用高吭的声音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吊鉴湖秋女士》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柳亚子先生。”说着,他又在题目的左下方写出“柳亚子”三个字。然后接上说:“柳亚子,初名慰高,字亚子。江苏吴江县人。少年时就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上海学社和同盟会,并与陈去病等人发起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数次被选为主持人。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爱写诗。《吊鉴湖秋女士》,就是在秋瑾遇害后,为她写的悼念诗。”

陈亚峰老师讲到这里,稍微一停,然后向大家问:‘同学们,预习了吗?’

“预习了!”娄梦侠立即回答。

因为回答的人只有娄梦侠一人,声音在教室里显得特别洪亮。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转到娄梦侠的身上。

陈亚峰老师望着娄梦侠说:“好,你来朗诵一遍。”

娄梦侠站起来,他没有拿起课本,而是不慌不忙地背诵到:

吊鉴湖秋女士(其四)

漫说天飞六月霜,

珠沉玉碎不须伤,

已拼侠骨成孤注,

羸得英名震四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

怒潮呜咽怨钱塘。

于祠岳庙中间路,

留取荒坟葬女郎。

娄梦侠饱带情感的背诵声,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恰到好处。

陈亚峰老师惊奇地称赞说:“好,你已经能背得出来了,你预习得很认真。”

娄梦侠说:“这诗清新流畅,琅琅上口,好背。”

“对,柳亚子的诗风,就是清新流畅,坚持为革命斗争服务,具有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说着,他用手示意,让娄梦侠坐下。

接着他拿起指示杆,指着黑板上的题目说:“秋女士,就是秋瑾。因秋瑾的故乡绍兴有鉴湖,所以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吊,是祭奠死者。题目合起来,就是祭奠遇害的鉴湖女侠秋瑾。此诗共写四首,这是其四。”

陈亚峰老师破题讲解后,他见学生全都明白了,就又接着说:这首诗,是悼念秋瑾的,秋瑾原名闺瑾,字客卿,留日时改名瑾,易字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光绪三十年赴日留学,投身革命活动。次年参加同盟会,被推为浙江省主盟人。同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后回浙江绍兴,主持大道学堂,联络江浙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事泄被捕,慷慨就义。秋瑾为了革命,为了人民,流尽鲜红的血,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好英勇牺牲的事迹,感动了柳亚子。因此,他写出这《吊鉴湖秋女士》的诗。

讲到这里,陈亚峰老师停了下来,他望着教室全体学生。

这时,学生全被秋瑾的事迹感动了,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五十人的教室里,就像没有一个人一样,异常寂静,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响。

陈亚峰老师的目光落在娄梦侠身上,他接着说:“刚才,娄培儒同学读了这诗,不,是背了这诗。诗的开头两句:‘漫说天飞六朋霜,珠沉玉碎不须伤。’第一句第一个字‘漫’,即枉,徒然。‘六月霜’,是个典故,传说春秋战国时,燕国忠臣邹衍,被诬下狱,他仰天大哭。虽时值炎夏,天竟为之降霜。后来,就以‘六月飞霜’比喻冤狱。第二句的‘珠沉玉碎’,即珍珠沉于水中,碧玉已经破碎,是比喻秋瑾遇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空自议论秋瑾的冤死,也无须为她的遇害而悲伤。接着下面两句:‘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句中的“孤注”,是把全部赌本并作一注以决最后的输赢。这里是指秋瑾在形势危急时,豁出性命做最后一次获胜的努力。这两句的意思是承前两句,指出秋瑾甘愿为革命捐躯,名震天下,死得其所。这四句,是诗的上半阙,大家共同齐读,一二。”

众人:“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

“好,大家再默读三遍,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诗意。”

众人按照老师的吩咐,口中念念有词,闭目沉思。

这时,陈亚峰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碧血”、“怒潮”、“于祠”、“岳庙”四个词。他接着说:“诗的下半阙,头一句的“碧血”,也是个典故,传说周代忠臣苌弘遭谗被杀,他的血被收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血。因而诗人就用‘碧玉’,称颂为国死难的烈士。‘怒涛’,又是个典故,春秋战国时,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要防备越国复仇,被赐死。相传伍子胥遗嘱投尸钱塘江,说要‘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死后其怨气化为怒潮,时有人见他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诗人用‘怒涛’比喻秋瑾壮志未酬的巨大悲愤。‘于祠’就是明代杰出政治家于谦的庙,他曾领导抗击瓦剌的入侵,后被诬以‘谋逆罪’处死;‘岳庙’,即南宋名将岳飞的庙。于、岳的祠庙和秋瑾的坟墓,都在杭州西湖旁,这里就此赞扬秋瑾的英名和历史阶段上的民族英雄于谦、岳飞并存于世。好,大家再把下半阕朗诵一遍。”

众人:“碧兵团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陈亚峰老师接着说:“为了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现在请娄培儒同学再复述一下诗的意思。”

娄梦侠站起来说:“《吊鉴湖秋女士》其四,不要空自议论秋瑾的冤死,也无须为她的遇害而悲伤。秋女士甘为革命捐躯,名震天下,死得其所。她,是为国死难的烈士,壮士未酬,化为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怒涛,和历史上民族英雄于谦、岳飞一样,必将流芳百世。”

娄梦侠的话刚落音,陈亚峰老师就称赞似的说:‘好,你复述得很切合诗的原意。我再问你:咱们应该向秋瑾女士学习什么呢?

娄梦侠说: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她的话说,就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的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预习时,我读了秋瑾的诗。’

陈亚峰老师听了娄梦侠的话,认为这个学生很有思想,就向大家说:“娄梦侠说得很对,我们每个有志气的青年,都要有爱国思想,要勇于抛头颅,洒热血,救国、救民。”

这时,下课的钟声响了。

下课后,陈亚峰老师向娄梦侠说:“课外活动时,你到我办公室去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