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乡愁:忘不了的老家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张甫文)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睡眠中的梦话为我作证。我时常有好说梦话的习惯:“南湖的水稻黄了”“三喜哥给咱耕田,留他喝酒”,把爱人惊醒后,她总会嘟哝我:“咱搬来这小城安家已二十余年啦,你咋一睡着又回到老家了呢?”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门前的小河为我作证。小河名曰牛鼻河,因弯曲形状象牛鼻子而得名。虽然,我无法考证小河与老家的村庄谁的年龄最长;但是,在我咿呀学语时会唱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在这小河边:小河流过我门前,我请小河站一站;小河摇头不答应,急急忙忙去浇田。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老宅上的大榆树为我作证。在国家三年特别困难时期,大榆树是全家人的救命资源,冬天有榆树皮、春天有“榆钱子(榆树花)”和榆树叶度命,所以,我吃着那山芋丁做的黑煎饼、喝着野菜粥觉得很香。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给新生儿贺喜和逝去者送葬的习俗为我作证。弯着老腰的奶奶经常挎着十来个生鸡蛋和用红纸包着的二斤小麦到东邻西舍贺喜,奶奶带回来两个煮熟的红鸡蛋总会先给我吃。我跟随为友邻料理丧事俗称“大总”的父亲去参加葬礼,既能挣个“孝帽子”,还能抢吃到那“祭桌”上传说能够驱鬼辟邪的多种果品。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村民编织芦席的传统手艺为我作证。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名曰湖口庄,没有一户不会编织芦席的。我高小毕业辍学回家后,也学会了编织芦席手艺,村上老人都夸我是编席快手。据说老家的芦编手艺还是在明朝时期从喜鹊窝流传而来,经世代有序传承,闻名十里八乡,远近百姓都知:“前营村种大葱,后营村种大蒜,湖口村编席片……”真不愧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忘不了的乡下老家,我从这个巴掌大的村落里娶了一位勤俭持家、淳朴善良、感知我心的漂亮媳妇,不信她可以为我作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