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放歌:魂牵梦绕望母山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衡墩壮) 

        在310国道与京杭大运河之中运河交汇处有一座邳州名山,她的名字叫望母山。清朝咸丰时称王母山,原因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泇口与白氏老夫人认了干亲,白老夫人去世后葬于此山龟脖处。皇上干娘虽不是皇家太后,但也可称王家之母。所以,当地人又称此山为王母山。又因山东侧有一座小山好似龟头,望母山形似龟身,所以也曾有人叫它王八山。它坐落在车辐山镇东侧山南村境内,紧靠中运河,与戴庄镇的盛阳山遥相对歭。如果在山北侧向山身鸟瞰,就象一只乌龟卧此,伸长脖子去大运河喝水,每当雨时,山水流淌,又似龟儿泪洒,如泣如诉,令人揪心。

       望母山山势高大险峻,海拔131米,东西方向横卧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山腰有少许松树,生荆棘杂草。偶有裸露山石,是为石英。山中有红石沟、望娘涯、白母墓、王母洗脚盆等古迹,此山大山、小山结合部因土层丰厚,风水独特,历来富家大户都青睐为风水宝地。所以此处有大量汉代墓葬。因此山对岸既是胜阳山,禹王山阻击战时,望母山亦为中国军队战斗阵地。现山腰险要处尚可看到当年战壕。然而因岁月沧桑、沧海桑田,很多遗存,如,山后奶奶庙,孝子望母碑等都荡然无存。
       我的老家在望母山正南方,小时侯随大人下湖干活,经常遥望着大山听老人们讲述望母山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宿迁住着母子俩,生活十分贫苦,但母亲从来不忘培养儿子长大成才。她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只要儿子能长大成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儿子也十分懂事,疼爱母亲,体贴母亲的心情,学习十分刻苦认真,可就是离不开母亲,半天不见,就急得要哭。母亲心想,这可不行,要是儿子长大了出去做官,怎能老在娘的身边,天下哪有离不开娘的官?于是,为了锻炼儿子,她到处打听,把儿子送到最好的地方去学艺。母亲带着儿子来到一座小山下,把儿子交给一位名叫智公的和尚学艺,第二天一早,母亲不辞而别,也没告诉任何人她到哪里去了。

       儿子知道母亲离别的消息后,就急忙起身追赶,一直追到大运河边,他看到母亲坐船远离的背影和眼下滔滔的运河水,不能再往前走,只有站在这运河边上的山峰上,望着母亲远去的方向,泣不成声。他不吃不喝,目不转睛地站在那里,望啊﹗望啊﹗直到死了两眼还是望着母亲远去的方向。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望母山,把送儿子学艺的小山叫送儿山。“送儿”方言与“熊耳”同音,后来“送儿山”就演变成“熊耳山”了。

        这些只是民间的传说故事,让我真正记住望母山的还是和母亲一起路过此山的记忆。小时侯我家很穷,春天青黄不接时,母亲带我去远在戴庄东黄石村的外婆家走亲戚。记得有一年春天,母亲带我在外婆家住了几日,我舅舅有五女、二子七个孩子,一家十几口人吃饭,日子也不宽裕。母亲原说第二天带我回家,可是老天夜里下起了雨。天明了,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吃早饭时,舅母说:“看这天又下雨了,三姐你们又没法走了”现在想想当时也许舅母是无心之言,但是我母亲当时就放下饭碗,说:“能走,没有走不了的客。”然后拉着我就说:“孩子,别吃了,咱们回家”。我当时太小,也不明事理,还恋恋不舍地看着碗里剩下的半碗稀饭。娘拉着我,一刻没停就离开外婆家,我们母子消失在风雨中。

       舅舅从泇河打鱼归来,看我们母子不在,便问其原因,舅母告诉他我们走了。舅舅二话没说,扔下鱼网便在后边追赶,嘴里呼唤着我的乳名。娘拉着我的手,在风雨中飞快地走着。我们过了西泇河,走过王场、山垅,到了胡山窝那两棵古槐树下,舅舅终于赶上了我们。舅舅拦住我们的去路,恳请我们母子再回他家,说这青黄不接的,他知道我们家无粮下锅,回家别饿着孩子。我听娘说:“我们不回去!就是带他出去讨饭吃,也不能让他从小吃下眼饭”舅舅哭了,再三挽留,可是娘还是手牵着我的手,头也不回地向家的方向走去。我说:“娘,舅舅跑这么远来让咱回去,咱为什么不回呀?”娘说:“儿呀,好马不吃回头草,咱们已经走了,如果再回去不是更让人看不起吗?人再穷也要有志气,俗话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吃猫剩食,从小你要学着有志气”。我听了娘的话再不说话,只管跟着往前走。走了几十里路,衣服都被雨淋透了,由于早上没吃饱,肚子也开始咕咕叫,我便告诉娘说,“我饿了,走不动了。”娘说:“你看前边那山,就是望母山,过了望母山向南就快到家了。”我跟着娘走啊走,好不容易过了胜阳山,到了山头运河桥。我说:“娘啊,看着山离的不远,怎么走起来这么远?”娘说:“这就叫指山跑死马,指亲戚饿死人啊。”

       我们母子终于来到了望母山脚下,真乃天无绝人之路,在我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的时候,遇到了娘的熟人。她原来是三爷爷的儿媳妇、我的堂婶,后来我堂叔去世,她改嫁到这里。她原在我们那里生活时,受三奶奶的气,我娘没少帮她。她们俩曾是闺蜜,所以见了特别亲热。说什么也不让走,我们便随她上了望母山,来到奶奶庙后边她当时的家。我记得我在大婶子的家里住了三天,这三天除了吃饭、睡觉时我在屋里,其余时间,我都是跟他们邻居家的孩子在山上转。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望母山。对此山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也看到了民间传说中的一些遗迹,对望母山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十年后的一九九0年春天,我包村蹲点被分到了山南村。山南村所辖范围就包括整个望母山。这山前、山西、山后几个自然村,把望母山围了一周。也许真的和望母山有缘吧,我这包村干部一包就是七年没调地方。那时二十多岁,血气方刚,上进心也强,工作负责,积极向上。深受领导和村民喜爱。七年期间,这个村工作一直是全镇乃至全市先进。除了做好各项工作外,协助村里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一九九三年,山南起集,恢复兴起了这个山村小集的集市贸易。二是开发绿化小山头,种上了松树还有板栗。和原党总支书记鹿丙文同志一起合议围墙封山,开发旅游资源,山围拉起来了,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在这期间,我在一次计划生育突击活动中,偶遇山后那个曾经留我们母子住下三天的婶娘,当时她因儿子计划生育事被关在乡计生办。我偶然路过关她的屋子,她认出了我,我也认出了她。不知啥原因,分别二十年,竞然一眼就认出来了。看到她老人家被困学习班狼狈的样子,我好心酸。听说她被某个队员打了,我心疼的哭了。我二话没说,转身去找书记,第一次找领导求情,硬是把她从学习班放了出来。我带她去小饭店吃了饭,然后骑自行车把她送回了望母山。在婶娘家,回忆小时的情景,拉着家常,老人家又给我说了很多故事。其中包括某某家三代单传,为生儿子,把女儿丢了,某某家为生儿子,明明知道送出去的女儿没落好人家挨打受气,也不敢接回来等等。老人家唠叨了很多让人揪心的事,听了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

         离开了婶娘的家,我独自游走在望母山上,漫步在红石沟,驻足在望娘涯,眼望着弯弯的大运河,陷入了沉思……一周后,我的戏剧处女作《苦柳》问世了。作品出笼后,经有关领导审看,同意投入排演。我请来了邳县枊琴剧团原导演徐安义老师来车辐山指导,经过一个月的排练,参加邳州市春节文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后来此剧被苏鲁豫皖地区多家剧团移植演出,反响强烈,受到一致好评。从此望母山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一段段往事总是在心中缠绕,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总是在我眼前浮现。二0一0年,我以望母山人、望母山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柳琴戏《呼唤》在邳州市首届慈善晚会上隆重上演。家乡的运河水滋润着我的心,洗涤着我的灵魂,家乡的望母山哺育我成长,留下了我的根。我爱你、望母山!无论我在哪里,你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母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