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高人:刺绣、剪纸艺术家张桂英的故事(孙常胜)

 文化佳园 2020-09-08

在江苏省邳州市农村,提起剪纸、刺绣艺人张桂英,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华巧女”称号、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刺绣、剪纸大师”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名字被载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

说起张桂英创作剪纸、刺绣的经历,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呢。

张桂英,女,1955年5月出生,是江苏省邳州市戴圩街道高渡口村的一名农家妇女。她从小就喜欢剪纸、刺绣,一开始向母亲及亲戚朋友学,后来又向村内外的剪纸、刺绣高手学习,后来,走出邳州,向徐州市刺绣、剪纸老前辈学习,50多年来,她持之以恒,从热爱剪纸、刺绣,到学习剪纸、刺绣,最后,坚持创作刺绣、剪纸,并且一直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多年来,她创作的剪纸、刺绣作品有上万件,其中3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1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展览、收购、收藏。她先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华巧女”称号、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刺绣、剪纸大师”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名字被载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说起张桂英学习剪纸和刺绣的故事,还得从50多年前说起。在张桂英的老家,戴圩街道高渡口村,她的左邻右舍、房前屋后的婶子、大娘、姐姐、妹妹们都会绣花、剪纸,谁家的姑娘要出嫁,提前半年,得请人给剪几幅双喜、盆花、窗花,放到嫁妆的鞋筐子里、马灯上、柜子里,脸盆里,座床子上......然后,再请人绣一些枕巾、肚兜、坎肩、手绢、鞋垫、绣花鞋等,到新人出嫁那天,花花绿绿、红红火火,十分好看。那时,张桂英虽然只有七、八岁,但她已悄悄喜欢上了这些剪纸和刺绣,梦想这辈子要绣好多好多好看的花,剪自己心里琢磨出来的东西。于是,有事没事就缠着母亲,让母亲教她剪纸和刺绣,起初,母亲只教了她一些简单的花花草草,小猫小狗以及简单的祥云花纹,后来由于母亲要到生产队出工干活,空余时间还要洗衣、做饭、带孩子,哪有时间来教她做这些不当吃不当喝的闲事?于是,张桂英就跑到二妗子家里去,二妗子是高渡口村的能人、巧手,能描龙会画凤,会剪纸,能做绣花鞋。张桂英天天趴在她肩头上看妗子绣花,慢慢地,她就看出了“门窍”:绣龙用什么颜色,绣凤用什么样的花线,“龙”在哪里拐弯?“凤”在哪里收针?看的多了,她就慢慢练习,久而久之,张桂英也慢慢学会了刺绣,不但会描龙绣凤,而且还会根据听来的故事绣一些别人没有绣过的麒麟送子、老鼠嫁女、龙女爱海生等等,虽不精致,但却是自己的最爱。十多岁时,张桂英就到村干部家里找来一些旧报纸,糊烤子,纳鞋底,剪鞋样,给妹妹做了一双绣花鞋,高兴的妹妹逢人就夸是她姐姐给做的花鞋,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拿出来穿。花鞋做多了,张桂英就练习缝小鸟、缝金蝉、绣蜻蜓、绣金鱼、做布艺玉米、做布艺春鸡等,她绣的《麒麟送子》、《喜鹊闹梅》、《龙凤呈祥》、《三寸金莲》、《抬花轿》、《虎头鞋》等作品先后在国家及省市展览中获奖......

在创作刺绣的同时,张桂英多次拜农村婶子、大娘为师,听说哪里有刺绣高手,她就跑到哪里去学习;听说哪里有剪纸大师,她就跑到哪里去拜人为师,无论是邳州市的,还是徐州市的,她都不辞劳苦,去寻师学艺。从最初的剪窗花、剪盆花,剪老和尚蹬云,到后来剪复杂的场景,剪民间传说,剪民间故事,剪民间歌谣,有时边剪边唱,慢慢地,她拿剪子的手再也不抖了,剪出来的东西也逐渐多了起来,越剪越自信,越剪越兴奋,所剪的作品如《白蛇传》、《十二生肖》、《鹊桥相会》、《梅兰竹菊》、《骑龙抱凤》、《回娘家》、《鸳鸯戏水》、《老鼠嫁女》、《烙煎饼》、《九龙风情》、《云龙山上》、《大徐州》、《关爱女孩》等作品一诞生,就有的获了大奖,有的被香港、澳门以及国外收藏家收藏。

心中有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张桂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创作剪纸和刺绣过程中特别喜欢琢磨,起初是模仿别人,人家剪什么,她就跟着剪什么,人家绣什么,她就跟人家学习绣什么,久而久之,感觉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意思。于是,她就经常观察生活中的树木、小草、鸟儿、小鱼、有时坐在门口,一看就是大半天,哪怕是一群蚂蚁搬家,一只蜻蜓戏水,也能让她看的如醉如痴。有时看见人家穿一件带花的衣裳,她会悄悄跟人家走好几里路。有人笑她痴,有人说她傻,可是,张桂英从来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她知道,她这是在积累素材,为将来的创作积累能量,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丰富的生活,怎么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呢?

在后来的创作中,有时一幅剪纸、一件刺绣,张桂英都要琢磨好几天,她不仅能把听到的民间故事,唱过的民间歌谣用在其中,而且,还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一朵花,一条鱼用在里面。然后,摊开画纸,一口气画在纸上,快速下剪,一幅剪纸就剪成了;有时会拿起针线,在绣布上飞针走线,一幅漂漂亮亮的刺绣作品就诞生了。现在,张桂英基本能达到看到什么绣什么,看到什么剪什么,哪怕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眼前过的,只要她见过,她都可以把它们绣出来、剪出来,可以说,张桂英的创作,已经达到了非常自信的程度,张桂英的作品,已经进入了非常成熟的境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邳州市民协名誉主席周伯之先生这样评价张桂英的作品“很有生活,是典型的徐州和邳州特色,豪放粗犷中透着精巧,深沉厚重中蕴藏着灵气”。张桂英知道,她的作品来自民间,她的作品是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因为每一幅作品她都是在用心创作。

矢志不渝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近年来,张桂英创作的刺绣枕套《麒麟送子》一举夺得江苏省民间艺术二等奖,后被中国民族文艺博览会收藏;刺绣作品《虎头帽》、《群虎图》、《三寸金莲》以及剪纸作品《邳州水杉》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收藏。1995年2月,她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华巧女”称号;同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9年5月,她被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刺绣、剪纸大师”称号。2013年6月,邳州市民协专门组织人员为她的作品编辑出版了《张桂英刺绣剪纸集》,在省内外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2014年以来,在省、市旅游、文化、妇联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张桂英有了固定的工作场地,有了自己的门面房和创作工作室。平时,她会把喜欢刺绣和剪纸的农村姐们们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和创作。徐州市70多岁的周广英大姐经常到她这里来学习、交流剪纸技艺,周大姐说,她在张桂英这里学了剪纸以后,回去就教学校的小学生们剪纸,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剪纸,把老祖宗留给大家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和张桂英一起学习剪纸和刺绣的农村妇女爱好者多达100多人,大家每天过来和她一起学习,帮她做针线活。为了让这些人有收入,也让民俗工艺有市场,她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剪纸、刺绣上来,办培训班,教新手入门,有时还要到乡镇免费办剪纸、刺绣培训班。当她得知一些残疾人、老年人想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免费给他们提供培训,并帮助他们销售剪纸和刺绣产品,对于那些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张桂英还经常上门教学,手把手教他们怎样剪纸,怎样刺绣……

目前,张桂英最大的梦想希望筹建一个大型民间工艺厂,吸纳更多的农村剪纸和刺绣爱好者参加,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