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弦一阕:梦中老家(吕翠臣)

 文化佳园 2020-09-08

那天有幸拜读文化佳园主编徐老师写的一段说说《四个老家》,说说很短,但亲切感染人,让我触动很大。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第三个老家——梦中老家,他说童年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意义的老家,是你情感和心灵的故乡。

这使我突然想起我的老家,我有三个老家,虽然没有徐老师四个老家这样天南地北,它们都在邳州。但我也是习惯说老家。虽然说是三个老家,但是我心里只承认自己有两个老家,那就是娘家的两个家,我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梦中常出现的也只有一个老家。

那就是我第一个老家,是爷爷奶奶分给父母的三间又小又矮的茅草房。那是我童年高台子上的家,屋前梧桐花开,屋后槐树飘香。

那时我们姊妹五个和大爷家的六个孩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十几个孩子,在一起打闹玩耍,虽然那时没有电视、电脑,但我们玩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游戏,弹玻璃球,踢毽子,跳大绳,弹弓打鸟,藏猫猫……那就是人们常常怀恋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记得那时经常推磨烙煎饼,因为我们两家人口差不多,两家孩子常一起推磨,于是我们就一起比赛谁推的快,也经常因为比赛分胜负,孩子之间红了脸,互相朝对方家磨道扔泥块,脏了烙煎饼的糊子,而引起爹娘的打骂。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各自的父母观念不同,我父母认为上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大爷大娘认为,农村孩子身体好能种地就行。我们家孩子都逐渐上了学,大爷家孩子仍然在疯玩,父母担心环境嘈杂,影响我们学习,也许是受“昔孟母,择邻处”的启发,于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父母决定东借西凑另择地势盖房,当时我们村里人,尤其是我大爷大娘都认为我父母不可思议,男孩、女孩都让上学,学费都拿不起,还借账盖房。

父母亲为了盖房子,借账都借到了邻村,顶着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于是我们就有了第二个老家。父母也因此背着五年才还清的账。记得那几年母亲都辛苦喂猪,年底父亲卖猪的时候,从集市就去前后村还各家的账,回家只拿一条孤零零的拴猪的链子。

第二个老家在我们村最后排,最东边,家前是鸟鸣林梢,家后不远处有小河淌水 ,后来高考复习的时候,哥哥都坐在小河旁背英语单词无人打扰。

清晰的记得在搬新家的那天,父母指着新家的一面东墙说:“你们几个要用奖状把这面墙糊满,才能对得起这个新家。”于是我们姊妹几个真没让父母失望,墙上糊满了我们的奖状和喜报,我们在那个家拿到了高考和中考改变命运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八月,父母在我们家门前的两棵大树上请人拉起来映幕,放了电影,以感谢亲亲邻居的多年帮助和支持。那天看到父母久违的笑脸和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也是在那个家,我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各奔东西,求学工作,也逐渐有了城里自己的家。有了我第三个老家。

第三个老家是我婚后的老家,那是干休所里80平米的小楼房,有了一双儿女,后来因为房子小,我们搬到了涌金花园,于是干休所又成了我们口中的老家,那其实是我女儿和儿子心中的老家,那里有他们的童年和玩伴,有他们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虽然说家一个比一个环境好,但让我一次次梦回童年的还是那个最初的茅草房。家不在于大小,条件再简陋,有爹有娘,有童年发小,才是你魂牵梦绕真正意义的老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