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风物】芦苇情深(徐善义)

 文化佳园 2020-09-08

又到芦苇收割的季节了!

老家的后面是条常年奔流不息的大河,河道两边一到夏季都是长满青翠挺拔的芦苇。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密密的芦苇丛里有野鸭出没,有鸟鸣声声,那里是我和小伙伴们争摸鸟蛋的理想去处。充满笑声,充满期许,是我记忆里快乐的天堂。

芦苇浑身是“宝”,对于我们农家孩子来说更是受益颇多。苇叶,在我们这儿一到端午节,便会被折掉许多,用来包粽子,那渗透着苇叶香的粽子着实叫人心醉。虽然那时的食材单一,但也是叫我们这些小孩子饱尝了粽子的香甜。后来直到中学,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再后来,读《离骚》,吃粽子,便有了别样的粽子情怀。

秋末初冬,儿时的我对那随风飘舞的芦花印象特深,它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过冬的必备之物。每到这个季节,大人们便都会到河边去收拾芦花。儿时家里贫穷,大冬天,我们脚上穿的有时是单鞋,有时是娘给做的青布棉鞋。但没有袜子穿,只能是赤着脚板。因而,每到冬天,脚指头和那脚后跟都是冻伤的。一到晚上,那个痒痒味,甭提多难受了。大雪飘飞的时候,要踏雪去学校。为了御寒,大把的芦花(我们老家叫芦毛)便会被塞进鞋里面。这样,原本冰冷的双脚顿时热乎乎的,那个舒服啊!就觉得脚底下好像是踩着了小火炉,暖和、舒适。现在想想,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暖脚“神器”!从那以后,每当严冬来临,最期待的就是脚上能穿双暖暖的棉鞋,棉鞋里面能填满厚厚的芦花。

苇叶,叫我品尝了美味的粽子;芦花,令我感受了冬日的温暖。而那挺立成熟的芦苇杆则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它改善了我们全家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经济收益。

父亲自年轻时起,就学会了用芦苇杆编凉席的手艺。因而,一到芦苇叶枯杆黄的时候,那满眼的芦花也便是被收拾殆尽了。此时,我便会和父亲一起来到河边收割那一片片芦苇。粗壮笔挺的芦苇杆便会被挑选出来,留作编席子。而那些稍稍逊色的芦苇杆就会被收割扎捆,闲时用板车拉到大集上卖作盖屋扎把子苫顶之用。虽然卖不了太多钱,但也是贴补家用不少啊。

说到芦苇杆编席子,这可是我家收入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也是父亲作为“手艺人”养家的技艺。而我印象极深的就是每天放学后,要为父亲剥苇皮。只有剥掉芦苇外层的节节苇皮才能有那粗壮油亮的芦苇杆,然后父亲把我剥好的芦苇杆用破苇刀或“三穿子”(一种专用的破苇工具)将芦苇杆分割成两三部分,再用石碾子碾压成平软状。这样,编席子的材料就算备好了。这个季节里,暖阳下,在院落的避风处,父亲便开始了他的忙碌,踩在“席堂”里编苇席。随后,这些平软的芦苇条在父亲灵巧的双手的翻折下被编成了“丈五席”、“腰装席”、“独身席”等。看着一张张疏密有致、厚实美观的芦苇席,全家人的心里都是乐开了花……

如今,时代变迁,父亲不再编芦苇席子贴补家用了,他的手艺活也渐渐失传。但每年的芦苇也还是那么旺盛,而肥美的芦苇叶也早早被人折去用作包粽子。只是那随风飘舞的芦花却无人收拾了,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美,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个时节,每每回到老家,我总要去看看儿时的河道边那朝阳下的片片芦苇。看芦花飘飞,芦苇摇曳。回首往事,感觉依旧,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