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风乡情】喜事(谭丰华)

 文化佳园 2020-09-09

进入腊月中旬以后,这几年,家乡的喜事多起来。庄稼人收前闭后只要有劳动能力者都去了城里,年关将至,大家陆续向家返。无论是娶妻还是嫁女现在都选择在春节前后这几天,心思是一样的,图个人气、有面。

于是乎,乡下办喜事的喜剧像井喷,接二连三演下去。

算一下,除了大年初一没有喜酒喝,年前年后,东家喝罢,西家喝,轮番上阵,有时一家人要分头去完成喝酒任务。

一年四季在外打拼,怀着乡愁想回家的游子,除了心中喜悦,摸摸不太丰盈的衣兜,接到一个又一个喝喜酒电话通知,心中多少有点压力。

眼下办喜事和以前大不相同,无论从形式、择日、宴请习俗,都在变化。礼金的多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飞涨,年年加码。由过去的几十元,变为现在的几百元、乃至千元。

小时候记得乡村里,男女结婚前要查生辰八字,要请先生合年命,选黄道吉日。一本黄历为据,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都有办喜事的。

 红红的大花轿中,抬来的是纯天然,新郎很少谋面,乡亲从未见过面的黄花闺女。每逢花轿或喜车进村,琐呐高奏,鞭炮齐鸣,凑热闹者为一睹新娘子芳容,男女老少挤成一团,甚为新奇。

不知何年?规矩改了,浩浩荡荡的小车队伍,鞭炮齐鸣的乐曲声中迎来的是身边几个孩子的妈妈。孩子几乎能成为新郎、新娘的伴郎伴娘。什么叫新婚之喜?我不知俩位“新人”心中怎么想?但凡围观捧场者心亦淡然。

《木兰诗》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据此诠释,未出阁待在闺中的叫黄花闺女。而今,新娘子携儿带女,奉子成婚者屡见不鲜。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前几年计划生育政策这扇门关得紧,未婚同居,未婚先育现象频出,即使孩子大了,名曰补办婚礼,实则心中另有打算。

 古人称酒为“欢伯”,可看出古人把饮酒作为最欢乐的一件事。但眼下的酒宴,却成为人们一种精神和经济负担。村子里,除了喜酒,其它酒席也名目繁多。譬如,老人去世丧事办酒,乔迁、升学、当兵、小孩满月、盖房上梁……要办的酒五花八门。办酒者赚了个钵满盆满,心里得到满足,左邻右舍随礼者,小算盘一打亏大了。

 于是,大女儿已读初中的小翠,身边有三个孩子,半老徐娘的她,早放出口风,也和老公张罗着春节前要披婚纱。弥补一下俩人当年私奔的缺憾。但更主要的一条是,大家都懂,这几年她家喝喜酒随礼钱掏出去不少,眼瞅着一家家都在办,不收白不收。

老实八交的张二,村中公认的实诚人。二老已过世多年,儿女皆已成家,再找不出名堂,无酒席可办。可他也不能眼瞅着自家干赔不赚。于是,前几天,他喂的老母猪下崽了,他和老婆悄悄地合计着要办几桌。消息一传出,左邻右舍闻知偷着乐,这个死老二真能想得出。

注: 本文所反映的,是一种农村社会现象,完全是杜撰,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