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人书语:《杨玲日记选》后记(作者:杨玲)

 文化佳园 2020-09-09

      我生于1937年10月,家庭富裕, 1938年春家乡沦陷,成为家庭命运的转折点。曾祖母与年富力强的祖父,在我不记事时相继去世。父亲是飞行学员,又是长子,在南京有家不能回。祖父去世,只能由我这个长孙代替他为祖父送葬。家中只有祖母、母亲,她们都不识字,一个年幼的叔小学毕业就辍学,多数时间不在家,很少过问我。我成了无人管束的娇子。

 虚岁6岁时,奶奶送我上名闻遐迩的本村大顾家小学。受日寇和维持会的欺压,家境日渐败落,每况愈下。我之爱读书,是因为父亲高中毕业,在家中留有一大木箱读过的书,父亲爱读书的基因通过这些书籍传承给了我。这些书籍内容非常广泛,《古文观止》、《饮冰室文集》、《中国文学读本》、《世界文学读本》和很多精美的英文书籍等,我想翻哪本就翻哪本。《中国文学读本》里有一篇写济南惨案的文章,母亲被日寇炸死,月光下婴儿趴在母亲怀里吃奶。这个惨景播下我对日寇国恨家仇的种子,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读书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的增长,不仅积累了知识,更渐渐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上学时间较少,而且还是断断续续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上三年级,1946年家乡第一次解放,冬天我生了一次毒疮,差点掉了小命。到1947年暑后,我上四年级,到1948年深秋,家乡再次解放,我上六年级。1949年春,改为春季始业。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放两周秋忙假,我被村农会推荐到区里填写公粮单。毕业后,因全家5口人只有身体单薄的母亲一个人干活,服侍整天咳嗽痨病的婆婆,还要替戴地主分子帽子开会挨批,照顾两个幼小的侄子侄女,实在不堪重负,我就主动辍学帮母亲干活。当年13岁,推磨,种庄稼,推小土车,耪高粱,什么活都干。1951年冬天又被村里推荐到区里,到县里学习填写土地房产证。学习回来,随大顾乡人员分到白布乡授贤街驻地,指导各村填写3周。
    1952年春天,考取邳县师范初中班,上了两年半。1954年7月毕业 ,报考运河师范中师,名落孙山(30年后得知因政审不合格被除名),又回到广阔天地当农民。种田,学编芦席,当三个月小学代课教师,还当民校老师。1956年4月考取徐州专署在邳县办的师资短训班,学习三个月。1956年8月转入运河中学速成师范班(速师班)学习一年,毕业后分配工作。1957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成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名人民教师。  
 从1994年9月调入徐塘发电厂职工子弟学校任教,政治逐渐宽松,虽然不敢再写日记,但还是以学习笔记的名义开始记一些重要经历,如现在仍然保存的几本“业务学习笔记”,其中一本是1978年11月11日从《中国青年报》开始摘抄的《天安门诗抄》,到11月25日摘抄26首。又如1979年1月13日开始摘抄《陈毅诗词选》、《冬夜杂咏》等几十首,1979年摘抄赵朴初先生的《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1980年后因教初中,经常到徐州一中听课或参加教研活动,如徐州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清华,房树民等老师的公开课或经验介绍,都有详细的听课和会议记录。
 1981年调入运河中学后的读书笔记现存多本,1982——1983年的读书笔记,就有关于开展“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的通知和推荐书目,1983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载《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2月1日发表过张海迪自述《是一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发表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学习手迹等,我都有读书笔记。但仍有很多极为宝贵的经历没有记下来,成为憾事。直到1985年才开始断断续续写日记,所以1966年5月到2019年之间有20年的空白。
在日记即将面世之际,对九旬高寿的史晓风先生为日记题签,百忙之中帮助编辑的徐景洲、吕立言、杨光正、顾大勋、刘企华等诸位友好表示由衷地敬意和感谢!
                           杨  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