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旅途:怕读书,爱读书(作者 雨波)

 文化佳园 2020-09-09

      有了网络,读和写的天地就突然间为我们每个人开了一扇可触摸的门。门开门掩,从心灵的小家走出去,采摘天地间的五光十色,也留下我们自己的风范和色彩。读和写成了那么地容易、垂手可得。然而,在我人生的初始阶段,却有很长的时间不读书。

  那时,我们不读书,无书读,怕读书。

  不识几个字的时候倒是有书读的,可是那时我的心里只有知了、螃蜞和蜻蜓(不是歌中唱的那种晚霞中的红蜻蜓)。后来识字了,学校、报纸整天给我们喂着、填着千篇一律的文字,不仅没有语文的趣味,一旦和身边的所见所闻相比还漏洞百出,所以文字吃了不少,却味同嚼蜡,有的还直想唾出口去。

  我们中学的语文老师有很好的文学底子,虽然对我们、对领袖无可奈何,却难以掩饰他对文学的热爱。有一回,不知怎么的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起莫泊桑的小说《首饰》,那是洋和资的东西,课本当然不收,书店和图书馆也找不到。当他最后念到:“唉。可伶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止不住地眉飞色舞。在那个年代里,老师那样的忘形是很少见的,近三十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我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老师的苦心我们在那时虽然难以领会,朦胧中却也感觉到文学大概是可以很美的。

  能读书、有书读是上大学的时候了。但是没了语文老师,又缺乏其它媒介的引导,所读之书的好坏就全凭运气。直到读《红楼梦》,才从看故事、看情节过渡到看诗词、看语言、看文思。因为和另外三部古典小说不一样,它里面的诗文是不能躲过去不看的,许多描述也必须细心领会,否则就无法理解书中的故事。从此,我穿过掩映在长青藤中僻静的小路,步入了文学的别有洞天。许多专家说《红楼梦》中能看出这个、看出那个,却好象都忘了可以从中看到文学的美妙。我们谈《红楼梦》,不能忘了曹雪芹播种文学的伟大功绩。

  对文学的力量感受最强烈的一次是在大学里读到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上大学时,百废待兴,文学启蒙书籍很少见,《中国青年》杂志的最后一栏经常介绍些出色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成了那时我的文学艺术之窗。大学二、三年级的一天,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从它上面第一次读到了这首词(当然是附了注解的),使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为之深深地震撼。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写出惊天动地的千秋功业,写出岁月长河的沧桑变迁;写出我们大好河山的雄俊锦绣、豪杰如云;写出他们的巍伟壮丽,也写出他们的温美雍容;写出山河依旧,岁月无迹的惆怅,写出英雄相敬,惺惺相惜的向往和悲伤;写出生命苦短,那无常、无奈的法则,写出风清月明,那不弃、不竭的诗歌……,文字竟可以是如此地美丽、如此地诉说情怀,越过900多年的时空,仍然铿然如昨,叫人绝倒。

  迟来的文学,就这样悄悄地播撒在我贫瘠的心上。很想念大学时代那些迟来的读书的日子,那些有书读、能读书的闲暇的时光。

  愿那些没书读的日子不会重来。愿天底下所有的青少年朋友们,不会再有没书读的日子。感谢网络,它使我增添信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