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老屋里的旧板凳(作者 王以太)

 文化佳园 2020-09-09

人到老年爱怀旧,这几天忽然想起了老宅上曾经的茅檐老屋,还有老屋里几只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旧板凳,说它又老又旧是有理由的: 先说那只稍宽而一头厚一头薄的板凳,看上去好像一头高一头低似的,这还是屋里一只像样的板凳,光滑的板面上没有油漆,长期的磨擦变成了木头本色的明亮,可能爷爷奶奶乃至曾爷爷奶奶们都坐过吧;另一只厚而却窄的板凳,四条腿肥瘦不一,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看似不稳却也能坐的感觉;再一只便是小巧玲珑、板面上沟壑纵横的最小板凳,黢黑发亮,满面皺纹,像是在悄无声息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好像还有一条能坐2人的高腿长凳,名曰”大板凳”,只有人多时才搬出来应急一下;唯一能透露点现代信息的是二嫂陪嫁的”坐床子”,四四方方有些档次。老屋里的这几只旧板凳,不仅满足了一家人半个多世纪的居家所用,同时也接待了上下几代人亲 朋宾客的访坐。因此我对这几只名不见经传的旧板凳情有独钟、甚至还对它们有些敬畏心情,为什么呢?正如一首《板凳》小诗描述的那样:
四腿叉地腰板强,平稳屹立任你扛。
造福世人默弓背,不予沙发论短长。
诗写的很形像,既歌颂了小板凳的忍辱负重和勇于担当,居功甚伟;也比喻了劳动人民与世无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若都有了这种精神,何愁人不栋梁!家不小康!国不富强!!
回忆的思潮在胸中澎湃激荡,昔日的风云在脑海自由翱翔……
一大早,母亲打开堂屋门,挪着裹足的小脚,蹒跚着走向西屋墙下的鸡圈,拿开挡圈门的半块砖石,鸡鸭们急急忙忙鱼贯而出,”咯咯咯”的一边叫着一边搧着翅膀,乱哄哄地寻食觅水,母亲适时的撒出一把玉米类的杂粮,引来鸡鸭们忙乱抢食,母亲再低头瞅瞅鸡圈里是否还有夜里下的鸡蛋鸭蛋;父亲这时从西屋北间的牛屋里牵出性口拴到院外的石槽上,然后往槽里倒上青草或麦草,拌上豆沫料,牛驴们便低头槽中安祥地大嚼起来;睡在大门外柴垛旁的小黄狗,钻出草窝伸了伸懒腰,悻悻地围着鸡鸭瞧了瞧,回头无聊的出外打野去了。
我是家里起床最晚的一个,下得床来,看到母亲已坐在堂屋门边的板凳上做杂活,或纺线、或缝缝补补,嫂子们在东厢锅屋里忙着做饭,院子西北脚支一盘石磨,那是农家推煎饼、磨面不可或缺的物件。
吃饭的时候,全家人从没在一张桌上吃过饭,桌子小、板凳也不够呀,嫂子们便在锅屋围着锅台吃,或端在磨盘上吃,好在没有什么菜,咸菜盐豆而已,不占地方。我则在堂屋里吃饭,而且喜欢坐那只最小的板凳,小巧玲珑,像是量身定做似的。吃饭时,我总是把那只小板凳横放在冲门的下位,不管是家人还是有客人,那里都是我不变的位置。因为这有家训,父母亲时常交待: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辨东西南北,坐分上下左右,就是要按老少长幼辈分序座,千万不能愈越。否则就是不懂道理,不知规矩,会让人家耻笑的。因此我总是坐在最下位。如自家人吃饭,我的任务是边吃边负责给父亲盛饭,不时奔跛于堂屋和锅屋之间;如有客人在,我的任务更重,一顿饭来来回回要跑多趟,久而久之也习惯了,还觉得是义不容辞呢。不过在陪客时也学到了不少”学问”。客人们围桌坐定后,见父亲总是先客气地说:“今天没有什么菜,”鸡毛蒜皮”的,尝尝盐味、过个饭时罢了。”一番客套话,说的客人好感动:”这就很好呀,看多丰盛,真是麻烦啦”。其实哪有什么菜,大多是四个盘子,咸菜、盐豆、豆腐、豆芽;好一点的加个鸡蛋,如果有肉鱼,那就是很讲究的贵客了。母亲平时给我讲的更具体:“在桌上吃饭、吃菜时要注意吃相,不能只顾自已抢着吃,要先让客人,自已再动筷,而且筷子只能夹自已面前的菜,万不可满盘乱夹,否则人会说你吃的怂,没教养。”这都是致理名言,到现在也未改变。
有一年春天,母亲带我去东庄瞧(看望)比我大些的洪敏四叔,他在学校不知怎么头被弄破了,四叔平时活泼好动。回来后母亲便坐在门旁的板凳上,叫我坐在旁边的那只小凳子上,借机对我数落开了: ”看你四权多”响快”呵、会说话,会办事,你以后见人不要像哑巴似的,要主动打招呼:吃饭了吗?或什么的,若是夏天就嚷人家来喝口水、凉快凉快,若是寒天就嚷人家来烤烤火、暖和暖和,这才显得有礼貌、懂事”。我做在哪里一声不吭,更不能走,只听母亲越说越激动,有一种狠铁不成钢的味道,最后一句是诘问、也是交待似的大声命令道:”听见了没有”?我敢忙答应”听到了”,声音却细得像蚊子叫。看母亲不再言语,又做自己的活去了。我觉得应是结束了,便怏怏起身,怯怯离开堂屋,小心穿过院子,出了大门便一溜烟跑了。不知怎么回事,当时母亲的那一番话,还真管用。那个听得似乎无奈、记得却很清楚的场景,一直萦绕在恼海里挥之不去。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潜意识的有意无意地实践了母亲的教悔。
说起来我家的几只旧板凳虽然其貌不扬、默无声息,但它确是恪尽职守、忠于主人的典范,也应是有功劳的。
我第一次去上学,就是手提那只最小的板凳,跟在扛着桌子的母亲身后,怯生生地来到学校,小心翼翼地摆好桌凳,此后便天天坐在桌前的小板凳上,聆听先生的教悔,打开闭锁的心灵,仰望窗外的阳光……,哪怕今天坐在柔软的纱发里,也没忘记当年的情景,心里仍思念和敬畏那只可亲可爱的小板凳。
在老屋的门边,母亲常坐的是那只板面厚薄不均但比较宽的板凳,面前摆一架纺线车,右手摇转圆型条复状车头,带动纺车另一头的铁锥似的锭子,锭子上套着从秫楷梃上弄下来的秫库筒,线头缠在秫库筒上,线的另一头连在母亲左手攥着的棉箍里(弹好的棉花分成的一个个稍微加工后的小棉卷),随着纺车的转动,一条横8字型传动线便带着锭子和秫库筒同时转动起来,于是棉线就从棉箍里纠缠着牵拉出新线,待新纺出的线延长到胳膊长度时,右手即停车再倒一下,左手的新线条就顺势脱开锭子头,随着左手上扬就缠到了秫库筒中央;随即右手再启动纺车,左手就趁势将纺出的新线缠绕到锭子的秫库筒上,这样周尔复始,秫库筒上的棉线越积越厚,最后缠裹成一个馁圆型的线穗子,把纺成的线穗子取下来放好,接着从头开始,慢慢又纺出一个线穗子……,在”嗡嗡”响的纺车声里,母亲一直坐在纺车前的板凳上,不停的摇车纺线,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如若急用的话,晚上还要带灯忙活一阵,一天下来能纺一个、两个或几个线穗子呢。这是家里的一项重要副业生产,农闲时纺线织布,除自已家用,还能卖出去赚些钱贴补家用呢,当时许多家庭都有这种纺线车,许多妇女都会纺线,甚至男的也有会纺的,我就见我家二哥纺过线,坐在板凳上,摇着纺车一丝不苟,技术还是上乘的,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纺呢。
一九五三年的一天, 我刚上小学四年级,家里来了一位不常来的客人,这位客人家中富足,衣食无忧,是位略通文墨的学究。我虽然已是四年级了,也不懂之乎者也的含意,只是小心地坐在桌子旁的小板凳上,小心地陪着坐在首席的不常见的客人吃饭,席间先生的煌煌宏论,我自然不解,没有文化的父亲也只能洗耳恭听。不过父亲求知欲是有的,见学究客人知识丰富,于是顺便寻问下”泰山石敢当”的含意。我家西屋西南墙拐角竖有一块斑剥陆离的长方型块石,风吹雨蚀,字迹模糊,隐约显现”泰山石敢当”几个字,这块石碑靠在牲口槽后边“洋口”北旁的西屋西南拐角下,谁也不曾注意,我们小孩子更是司空见惯地熟视无睹。细心的父亲看到面前这个有学问的客人,自然不肯错过机会,便提了出来,学究先生听后脸上起了凝重,并寻问碑在哪里?父亲便领着出了大门,往西一拐几步就看到了那块不起眼的石碑。学究先生几步走到碑前,细细看了一会,摸着没有胡须的下巴,蹲在地上陈思半天,哼叽几声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也许他说的文文乎乎我们听不懂,仍不死心的父亲再次寻问这碑是什么意思时,只见他莞而一笑,神祕的看着远处说:”没有深交是不宜多言的。”接下来便默声无语了。也许父亲的理解这学问太大,咱是听不懂的。我觉得气氛尬尴,便想许是我们农户人家是不须知道这么多的,说白了就是你不须要懂。我后来慢慢意识到,这位学究可能跟本也没弄懂,但又不好认输,只好故弄弦虚、故作神秘地唐塞一番,既掩饰了自己的没学问,也算交待了事,护住了面子。不过他所坐的那只板凳却记住了这桩尬尴的往事。今天写板凳,就要写出而且记住这桩因无文化而受屈辱的往事。今天看来“泰山石敢当”不就是驱邪挡煞的那点事吗?可是没文化你就不懂啊!
当然浩如烟海的往事不能写的面面具到,几件突出的大事是不会忘怀的。如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天真地想弄明白我大哥牺牲的时候,他的战友门来家慰问时,哪有那么多的板凳坐呢?也许他们就靠在门边旁,悼念死去的战友;或许就蹲在门坎上,安慰烈士的亲人;甚或他们干脆就站在院子里,对天发誓:“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那几只板凳根本就无人去坐,立在哪里见证了这哀痛悲壮的铁血历史,见证了战友们无私难忘的深厚情谊。
是的,这种难忘的战友深情,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永远埋在革命战士的心里,忘不掉、抹不去。1971年吧,一次我周末回家,刚到父亲屋里坐下,父亲一脸喜悦、高兴的对我说:”你剑一叔前天到咱家看我来了,就坐在你坐的那个板凳上,和我啦了顿把饭功夫呢……”我一惊:”真的吗”?我激动得不由自主地从板凳上站了起来,这大出我的意外。我至今从未见过这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功臣,重任在肩的二叔,解放前在隐蔽战线工作,功勋卓著,解放后一直在公安部里任要职,日理万机,怎么能有空回来,而且又不忘来看望牺牲战友的家庭呢?原来剑一二叔是出差东南沿海、视察福建前线路过徐州,顺道来家省亲的,在邳县还会见了他的战友、邳州重要的民主人士、运师副校长李觉民先生呢……。
老家的老屋没有了,老屋里的那几只旧板凳也早不见了踪影。今天虽时时面对形状各异的纱发,但却熟视无睹,总忘不了老屋里那几只”四腿叉地腰板强,不与沙发论短长”的旧板凳。

“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今天不是奈不住寂寞的无病呻吟,而确有许多感触和史实要记,看上去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甚至不屑的小事,但“不因事小而不为”,更何敢有只言片语的空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