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传说:赣榆知县徐树锷(作者 李家荣)

 文化佳园 2020-09-09

光绪丙子科优贡,丁丑朝考一等知县,己酉科举人,授赣榆县知县。赏戴花翎,诰授资政大夫。工书。有《六十自述俚吟》《靖港从善育婴堂志》《淀荪诗稿》等传世。
徐树锷初到赣榆做知事,年轻气盛踌躇满志,一心建功立业树碑立卷。每天处理完公务后,便常与师爷城里城外四处探访。一是体察民情二是寻找风水宝地。
一日清晨,徐树锷来到东城墙,往东一望,只见紫气东来清风徐徐,城墙内外雾气袅袅,转身再看城池,似有瑞气升起。心中瞬间明白,此处必是风水宝地。立马说道:“师爷,饭后到账房将吾俸银取出,找工匠备料,靠城墙根建一座四层塔”
三月后,一座宝塔平地而起。此塔八面玲珑上下四层,上面三层飞檐斗拱,分别于塔角处伸出一兽头,口中衔一做工精致纹饰华丽的黄铜铃铛。只要有风便有悦耳的铃声,顺风能听十几里。
晴日,登顶四层远眺东方 ,可见东海渔帆点点,海浪连连。方圆几十里风景尽收眼底。
塔门楣上镶嵌铭文,三尺长,一尺高。碑文:光绪辛丑年冬。东方青天龙,卓此文峰,镇海龙宗,百虎降伏,人民和服,奕世赖福,宦锡显爵,利名高擢,举世大乐,据城临渊,亘古巍然,我铭永传。长沙徐树锷撰。碑文撰于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
此塔建成后,成为苏北一大景观,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塔名为“文峰塔”,因其铃声悦耳,又名“响铃塔”可惜在战争年代,铃铛被鬼子尽数掳走,空留巍峨塔身,向人们诉说那段难忘的历史。
文峰塔脚下便是玉带河。绵延万里玉带河,起源山东奔东海。岸边旱涝收成好,她是赣榆母亲河。玉带河是一条基本没用人工挖掘的自然河流,上游分别从山东蛟龙河及靠近夹山附近的支流汇集流入赣榆境内。因其弯弯曲曲形似腰带,故称玉带河。上游有沙河、大岭河、望仙河,中游有大湾、张湾等七个湾,下游有龙河、下口、小口等入海口。河水经久不息清澈见底。
辛丑年早春二月,徐树锷看到玉带河流经县衙后面的护城河水滞留不畅,立即书写奏折,上报府衙。得到批复后,马上调集四百精壮劳力,开工清淤。开工仅仅第四天就出现了问题。头一天挖走的土方,夜里居然又莫名其妙地滑进河里,反复两天。徐树锷听闻后大为疑惑。站在城头反复观察斟酌。哦!原来如此。徐树锷吩咐监工:今晚加班半个时辰,收工后工具一律不准带走,须将铁锨、扁担等工具插入河床,不得有误!
次日清晨闻报护城河水被染红大半不知何故。徐树锷道:护城河底原来藏有一条土龙,现已制服。放干河水后,工程果然顺利完工,河道从十米拓宽至十五米,深度增加一米。自此,玉带河水流经护城河的水,清甜甘纯。徐树锷为了纪念此举,命人造了一座龙头桥,通体青石,桥分三孔,条石铺路,两面对称安置四对龙头。昂首怒目青面獠牙。
徐树锷除了建塔治河,政务民情更是一样不拉下。百姓对其交口称赞。就连徐树锷舅舅都要到其任上看看。徐树锷舅舅在长沙也是知名的大富豪。来到赣榆,徐树锷招待的很平常,令舅舅心生不快,在徐树锷带其观看魁星阁、龙头桥、文峰塔后,冷冷说道:外甥这几年在此也颇有建树,但是有个缺陷。常言道“三年县太爷,十万雪花银”你银子没捞到,这塔、桥你还能在底下加上轱辘随你一起回长沙么?舅舅的一番说教,让一腔热血的徐树锷心湖漾起涟漪。
一天午后,徐树锷在众人陪同下举目向城外观看,指着龙头桥附近的几户人家问道:这叫什么庄?有人回到:没有正式名字,就叫北门外。徐树锷说:你们看,几家人家坐落得像个烟袋头,就叫烟头吧。徐树锷又指
着再向北一点的小村问道:那叫什么村?有人回答:剪子洼。徐树锷:此乃险地,沟河多,又叫剪子洼,不可。须改名缝鼎。既有鼎蒸水汽之意,又有顶针防御之意。原来沟河常年会有大人小孩或失足或游泳溺水身亡,经过此次改名竟也再无发生。诸如此类数个村名都沿用至今。最为奇葩的是,徐树锷某日于城墙西北角处向张元方向观看,遥看一片旗杆,数不清有多少达官显贵,徐树锷暗暗吃惊。这要是成了气候,我这小小的县官别的不用干了,天天伺候他家都忙不过来了。陡然心生一计。叫师爷次日即调集民工在张元村附近挖河降渍,这里挖一个形状像杀猪刀那里挖一个像杀猪桶。本来一个文武将才辈出的村庄,硬是被其打破风脉,以致全村大半人家以杀猪为生。

作者简介:李家荣,水利系统会计师退休职工。年轻时曾当过乡镇通讯报道员和文书。稿件多次在省级电台广播。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学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