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家门口的市场(作者 马其亚)

 文化佳园 2020-09-09

       我上小学时,学校有南门和东门,门外就是集市。出了南门,西边是牲口市和木料市。再往西,大柳树下是大鼓场。东边一直到东门那儿,是青菜、禽蛋市场。

       我们小学生无钱买东西,但是喜欢看热闹。有事无事,每逢集日,就利用课外时间去转一圈。

       在牲口市,牛驴猪羊很多,多半是本地和临边公社以生产队名义进行的交换。猪羊也有少数是个人的。有一位高个子中年男人,他是讲行的,又叫行老板,现在说就是中介,我很好奇他。只见他来到卖主旁边,打量一下牲口,然后拉住卖主手,只比划,不说话。然后松开手,要么说“成交”,要么说“那不行”,又要拉手。成交后,讲行的能够得到2%手续费。

       在木料市,芦苇最多。我看到本家二老爷提着一杆大秤,一旦有成交,他就过去称重。市管会规定,买卖的人不能自己带秤,只能用指定的公平秤。二老爷也能得到2%手续费。二老爷的二儿子如强是革命烈士,政府为了照顾他,就给他安排这个差事。

       在赶集的人流中,有时会突然听到“哐、哐、哐”的锣声和浑厚的乡音:“敬告各位父老乡亲,下个月起,初四、十四、二十四,本集逢会!”我认识那敲锣人,是我同学大军的父亲,他曾来学校给我们讲过跟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打游击的故事。

       在东门南边老谢家门旁,我看到一个老头跟卖鸡蛋的老太太讨价还价。一共六个鸡蛋,要价四分五一个,买的只愿意给四分四一个。好不容易,卖家同意

了,买家一算,一共两毛六分四。卖家不同意舍去那四厘,买家只有给两毛七分。争了老半天,买家白费了功夫!想想,现在的鸡蛋不过四五毛钱一个,才涨10倍,但是人们的平均收入已经涨了一百倍也不止。

       街上还有几个卖东西的地方最热闹,那是百货店和商店。百货店是供销社的,主要有百货柜、文具柜和布柜;商店是合营的,也有文具、百货,主要是食盐、酱油、醋、酱菜。食用油,只有粮管所才有,而且只卖给有硬壳本的人,粮管所离街很远。我们小学生最喜欢光顾文具柜,隔着柜台看看里面有没有新的小人书,有时候也买一些蘸水笔、墨水之类的东西。

       我小时候更多见到的是流动市场,那就是遛乡货郎。除了极端天气,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货郎鼓声和清脆唱卖声。货郎卖的东西都是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多数不收钱,要拿废品换。废品也就只有绳头、废铁、烂铜等等。每有货郎过来,婶子大娘都特别高兴,我们小孩子也喜欢围着转悠,看看有没有小玩具例如泥响瓿可以换来,大多数都是空欢喜,因为小孩子能找到的废品实在是少之又少。婶子大娘更多的是换一些针线顶针子之类。还有本村或者临村来卖豆腐豆芽的,主要用大豆换。

       后来,集市逐渐向北扩展,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老家门口也成了农贸市场。再后来,供销社没有了,街上卖各种物资的店铺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偶尔回去看看,街上居然还有好几家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也是旌旗招展,人流拥挤,经营类别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十几年前,我住进县城,家门口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不仅多而且红火。出门散步,走不多远就能遇到超市和菜市场。进去看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价格公道。我多数是买些时鲜蔬菜和水果,也不买多,及时使用,用完再买,图个新鲜。菜市场里有固定店铺,也有农民临时进城摆的摊点。县城有几家大型超市,如宏大广场的欢乐买超市,中钰广场的大润发超市,那里的东西更加丰富多彩,中国的,世界的,当季的,反季的,应有尽有。漫步家门口的市场,能够看到的是一派祥和安宁景象。

       这几年在宁波居住,家门口的市场很多也很方便。顺家里电梯到地下车库,走不了几步,就可以到达开在地下的三江超市,风不打头,雨不打脸,就能轻松买到如意商品。这地方的豆腐,我吃不习惯,附近农贸市场就有北方人做的我喜欢吃的老豆腐,早晨散步时,多走几步就能买到。农贸市场还有山东兰陵人卖的煎饼,我一年到头都能吃到家乡美味。有一点让我感到美中不足,宁波的农副产品都比老家贵,把在老家领的退休工资拿这儿花,亏了。那也只能是无奈。

       最近几年,网络购物更显得方便快捷,而且物美价廉。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品,就能轻易买到,售后更有保障。这几年我网络购物花的钱比在实体店多得多。

       几十年改革开放,国强民富,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家门口的市场就是这一变化的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