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在旅途:我的作者“外来妹”(作者 徐景洲)

 文化佳园 2020-09-09

    与朋友小聚,回到所住小区路口,已是夜里九点钟了。手机突然响起来,下车,接听,是一外地口音,女的,来自本地乡下。

    说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多年前,她曾投来一稿,题为《外来妹》,是我编发的。当时这稿子还差点惹出事端:市打拐办的领导打来电话,寻问这作者是不是被拐卖的妇女!

    现在已记不清文章的内容了,只知道那文字太粗糙,费了好大的劲才改得文从字顺,而我之所以如此下功夫,是因为内容感动了我吧:一个外地的女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嫁到本地一个贫困的家庭,很难说有什么爱情,这样的日子,不仅很艰难,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然而她坚持着,并且尽可能适应本地的生活,并且开始养殖……其实与其说是内容感动了我,倒不如说是出于同情和怜悯才发她的稿子吧?后来她又寄来一些关于如何饲养兔子的稿子,因不适合报纸版面,就再也没有发她的文,而且也忘掉了她。

    没想到的是,她打电话来,竟然是问我市报停办了,以后怎么读我的文章了!听得我既感动又觉得有些夸张。只好听她东一句西一句说下去,我想她之所以说得不太清楚,可能也是太激动的缘故吧?

    她说自己的文章发表,生活就改变了,一者是周围的人更理解她,她也因此更认同了本地的生活习惯,一者是从此就特别关注市报,并且自己订了一份,而且是专门看我编的副刊,特别喜欢看我写的文章。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她最近买东西遇到被欺骗的事,很烦,但读了我的《南游杂记》中的《坐轿篇》,看我如何调整上当后的心理后,便坦然了。她还兴奋地告诉我,她现在生活的很好很好。

    她还说了许多,但重来复去的话便是:以后到哪儿读我的文,因为我的文对她来讲,特别重要。

    怎么回答她呢?我没想到的是,发表一篇文章竟然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没有想到,在乡下会有这样的一个人如此关注我编的副刊,我写的文章,而且我的文章会对她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报纸取消了,副刊也没了,是的,她以后到哪儿去看副刊上的文章呢?……我能回答她的是,有机会来城里,送给她我出的两本书,我还编一些文学团体办的文学报刊,她可以投稿。

    电话竟打了二十来分钟,结束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劲的感谢,而且还是念叨以后再也看不到副刊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我甚至能听到声音的哽咽。

    接“外来妹”电话后的第三天早上一上班,就有一位女士在报社的走廊里,见人就打听谁是大洲。

    进了我的办公室,张口就说是先荣嫂子让她来的,一是送信,二是拿书。我接过一封厚厚的信,递过一本《小城纪事》后,她说还要开会,道声谢谢,便匆匆离去。

    当时因报社撤并到广播电视局,正要搬迁,到处乱糟糟的,我以为那信里不外是她的稿子,也没拆封,随手装进一个纸袋里,就忙着处理各种杂物了。

    三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又接到了“外来妹”的电话,一是谢我的赠书,二是告诉我,她马上和丈夫与孩子去她的重庆老家过春节了,语气透着兴奋。又说因为明天要走,所以就提前给我拜年了。我很感动,因为我所做的,不过是发了她的一篇文章而已,而她却记在心里许多年,当作恩人似的感激着;我也很高兴,因为可以想像到,远离了家乡的她现在生活的美好,以及即将与家人团聚时的幸福。

    放下电话,这才想起那一封厚厚的没有拆封的信,好奇心驱使,从纸袋里翻出来拆开,竟是一个方方的纸包。揭开封纸包的不干胶带,里面竟然有三个拆叠成各种形状的小纸袋。边拆边笑,这么大的人,怎么做事像个女学生啊。

    三个纸包里分别装的是:一篇题为《一个心情不平静的夜晚》随笔,是写听到报社撤销后难过的心情的;一篇题为《我在邳州》的散文,注明是《外来妹》的续篇;一包里她的个人简历,一封致我的信,一张她本人的照片,而在这一个小包里,竟还有一个更小的折叠得更为复杂的小包。小心翼翼打开来,竟然是200元钱!而包钱的纸竟又是一封给我的信。信是这样写的——

    徐老师:(请原谅我的冒昧称呼,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您)

    我给200元钱,您可别误解,我是诚心诚意想看您的文章,我就买也买不着,这纯属一种心情,真的,希望您能理解我,钱多钱少您都不要退(也不要说),全当我给您买点水果表心意了。我只想有一点问候,希望自己能长久看到您的文章,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希望您也能理解我的心情。今后我的写作希望有您的帮助,恳求接受我一点点的最诚挚的问候吧!

                                                  韩先荣 拜上

                                                       2004年1月7日

    读信时,又一次深深的感动,拿着那200元钱时,感叹万千,唏嘘不已。回头又看她的简介——

    我36岁,初中,家庭妇女,务农,本人最大的爱好是喂兔子,闲时好看书、看报,并爱好写日记,听轻音乐。丈夫在石英厂承包矿山,5口人,家庭还算和睦,经济条件也还可以。我的口头语:知足常乐。

    以下空三行写道:    

    我的相片比本人好看,上相。

    以下空三空又写道:

    见笑了,徐景洲老师,大编辑,我很可笑,有时很调皮,好说好笑,有时很害羞,那是我自卑。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跟您说这么多,我相信您是一个能善解人意的人,能理解我和谅解我,您说对吗?

     哈哈,这个人简介倒写的挺有趣,活脱脱地自画了一个像呢!特别是那“本人最大的爱好是喂兔子”一句,真是单纯得可以。

     回头又看《我在邳州》,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一个普通的嫁到千里外的农家女的幸福和快乐,这里仅摘关于她几年前发表文章的一段文字:

    在这里,让我最难忘的,要算发表文章了。我虽文化太浅,却又特别爱好写作,从小就有作家梦,胡时我就躲在屋里拿起笔写写练练,可就是不理想,想的跟写的不一样,又气又好笑,悔恨当初不好好学习,想写什么都写不好。还好,有了好心的编辑,他们为我修改。看到报上我的名字,差点跳了起来。唉呀!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编辑呀!是您,圆我了的“作家梦”。……

     ……

     面对着这一小堆信、照片和钱,想了许多许多……

    附《邳州日报》终结纪念号上我写的《生活在继续》:告别主持了十年的《生活版》,总有许多情感上的难以割舍,因为“生活”不仅仅是副刊的一个版块,她还是读者、作者以及编者精神上的一方家园,心灵上的一块净土。

    相伴“生活”,漫漫十年,读者从中得到的是散发着泥土芳芳的来自于本乡本土充盈着乡情乡音的精神美餐,作者们奉献的是来自于鲜活生命体验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美餐,而编者则为能烹制“生活”这道文化大餐而倍感着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生活”在大家的共同栽培下,茁壮而美丽的成长着,大家也在“生活”的美丽成长中成熟着自己的人生、丰富着自己的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文。“生活”因为深深植根现实,因为牢牢立足本土,她才有了超越乡土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上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报刊评比中获大奖,并且转发于国家和省市级报刊,而由“生活”走出来的许多作者,不仅成为邳州文坛的生力军,而且作品还结集出版。“生活”因此成了邳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

    在向“生活”告别的时候,最想向读者和作者们说的是,谢谢你们十年如一日对“生活”的关爱!“生活”虽然结束,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而且会更加美好地继续!

(本文作于15年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