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蜀之地 | 庞玉康:清明哀思

 香落尘外 2020-09-09
 

【巴蜀之地】


文:庞玉康

版式设计:湛蓝

图源:堆糖


清明时节雨纷纷,异乡游子欲断魂。已是接连第六个清明节不能回故乡去追悼先祖,尤其是祭奠父亲了!特别的日子,怀着别样的心情,将满腹的思念化作这惨白的文字,化作那纷纷洒下的春雨,聊将这作为献给亡父的菲薄祭品,愿父亲地下有知,宽心舒颜,含笑九泉,荫佑子孙。

父亲离我而去已整整十六年,但音容笑貌宛然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有无尽的追思怀想。我出生在山村,启蒙在山村,懂事也在山村。这一切都和父亲有关,因为父亲对我不仅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还有培育之恩、教育之恩。母爱似水,父爱如山。父亲以大山的胸怀、性格,教会了我如何挺起大山般的脊梁。

父亲面貌清癯,双眼炯炯有神,平时少言寡语,给人和蔼慈祥的感觉,是解放后走出山村参加工作为数不多的干部。食堂化困难时期,为了照顾家庭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务农。父亲虽读书不多,但却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的年代,学习文件、书写标语全是父亲一人承包。听着父亲抑扬顿挫诵读那些不知所云的文件,看着父亲拿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墙上写出的工整标语,我心里暗暗想:将来我也要做像父亲这样受人尊敬的人!一次,生产队里开大会,我们几个小伙伴正在人群中嬉戏穿梭,突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原来是父亲就队上近来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指名道姓,有理有据,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我注意观察那几个被父亲点到名的社员,一个个低着头,敛声屏气,无地自容,脸上一会红一会白。慈祥的父亲一下变成了威严的干部,我对父亲的了解和佩服又进了一步。

父亲历来重视子女的教育,无论家里有多困难,都坚持让我们去上学。印象最深是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走路往返六十里专程进了一趟城,给我买来一个很洋气的塑料书包,上面印有光芒四射的五角星图案,并有毛主席题写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鲜红大字。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多数没机会上学,上学的孩子一般都是背着自家用破布做成的书包,偶尔有一位能背上印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就算是很抢眼了。而父亲却一下子把我武装得如此到位,看着几个姐姐眼馋的样子,别提我心里有多得意了!果然,第二天报名发书,我的书包就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赢得了百分百的回头率。就连班主任老师也赞不绝口,并提醒我要好好学习,报答父亲。我在欣喜之余,心中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放学回家,一边兴奋地翻着新书,一边等待父母收工回来。队上收工很晚,吃完饭,天已一片漆黑,点上煤油灯,父亲叫我拿出新书,便开始用早就准备好的牛皮纸细心帮我包书,并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学科和我的名字。看着父亲一丝不苟、神情专注的样子,我内心涌起一股热流,觉得幸福极了。就着昏黄的灯光,父亲不顾一天的疲劳,开始教我读书认字。那时的乡村,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七岁以前的孩子成天就在泥里爬,土里滚,启蒙就从七岁开始,启蒙就从父亲开始!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字字,一句句,今天依然牢记。






父亲心灵手巧,能文能武,不仅会读书看报,还帮人写信、写申请;不仅会土工、木工,还是篮球场上的运动健将呢!记得那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生产队里来了十多位知青,他们充满活力,爱好广泛,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给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父亲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来了,除了劳动锻炼还应该给他们创造较好的活动空间。于是向上级申请,砍了四棵松树,钉了几块木板,做成了两个简易篮球架。可是没有钱买篮筐呀,父亲有办法,找来了两根结实的老藤,用火烘烤,使之弯曲成篮圈形状,安上篮板后还真像那么回事,生产队的晒场摇身变成了篮球场。兴奋的知青们从家里带来的塑料篮球终于能派上用场了,那天下午,队里就像过节,男女老幼都早早来到球场,观看久违了的篮球比赛。上半场老乡队和知青队进攻主动,防守积极,你来我往,各不相让,知青队技术更熟练一些,略占上风。下半场不知是谁告诉知青们父亲是篮球高手,众知青便盛情相邀把父亲请上球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父亲打篮球,他矫健的身手,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把比赛推向了高潮,比赛结果老乡队转败为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哦,父亲!您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就是这样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在后来的学习中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并发疯似的爱上了篮球、爱上了体育,以至于小学五年级就有了同成人一起比赛的经历,初中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球星”,高中便有幸参加了地区排球运动会,大学成为院排球队主力二传。我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父亲的关心,他总是默默注视着我,欣喜地看着我的变化,并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生产队年终决算,有两分钱的账不平,父亲连续三天三夜把一年的单据重新核实,直到找到原因;父亲负责水库和果园的管理,从不私自带一个水果、一条鱼回家;生产队修沼气池,他冒着塌方的危险只身下去支木架。

为了让每个子女都能上学,父亲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精打细算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创造了最好的条件。而父亲却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大病缠身。开始父亲总是说不严重,叫我们不要担心,后来更为严重辗转上几家医院检查治疗都不理想。在三到四年的时间里,父亲就一直拖着病体,咬牙坚持着和母亲一起操持这个家。我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有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被分配到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一个学期只能回一次家,看着父亲一天天消瘦又查不出病因,真是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后来我抛弃原工作地的诸多诱惑,毅然调回自己的家乡、母校,就是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担惊受怕,能够常回家看看,给予父母多一些安慰。

父亲是患肝癌去世的,从确诊到去世不到二十天的时间。确诊前,父亲来到学校我的小家第一次住了下来和我摆谈了不少家事、国事,并流露出对我调回母校、出色工作的满意。谈及自己的病情,父亲还是避重就轻,一推了事。看着脸色蜡黄不停咳嗽的父亲,我心里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的再三恳求下,父亲终于同意去做一次全面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肝癌晚期!犹如晴天霹雳,我的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在那么多的日日夜夜里,父亲是用怎样的毅力来克服肝癌疼痛的折磨,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宽慰我们的呀!父亲躺在病床上,咬着牙,脸色惨白,还努力微笑着陪孙儿孙女说话。当我们问及是否疼痛,是否需要服用镇痛剂时 ,父亲还是摇头拒绝,不愿给我们增加心理和经济的负担。父亲临终前的那个夜晚,我因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篮球比赛,结束较晚,便随球队回校。弥留之际,父亲念叨的就是我咋还不去看他,这也是父亲一生唯一一次对我提出的要求,但我却没能做到!父亲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在儿女们长大成人,逐渐自立的时候;在儿女们环境条件逐渐好转还来不及尽孝的时候......

父亲去世之后的每个清明节、春节我都会来到父亲坟前,默默地陪父亲坐上一会,用心与父亲交流,以此来弥补内心的愧疚之情。05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再一次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清明时节只能向父亲致以遥远的问候与祝福。今天阴雨蒙蒙,气温骤降,就像我的心情一样。六年了,请父亲理解孩儿的绵绵思绪、悠悠情怀,并请允许儿子向父亲说上一句:感谢您,父亲!我一生以您为荣!

           2011年4月5日于成都市大弯中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