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在临床应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耳鸣取得显著效果,其处方意义「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一、古方原载: 【方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 【来源】医方集解。 【功效】聪耳明目 【组成】黄耆﹑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各三钱;白芍﹑黄柏各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钱半,炙甘草一钱。 【用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午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也。 二、我的经验方: 【方名】益气聪明汤,本人在此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加减变通,治疗效果极为满意。 【处方】黄耆30克﹑西洋参10克、葛根20克、蔓荆子12克、白芍15克﹑黄柏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兼有①心烦、胸闷或有热加知母、山栀各10克。②目涩羞明加枸杞子、菊花各10克。③脾胃虚寒者去黄柏加炒白术20g,石菖蒲10g,砂仁6g。④眩晕(美尼尔氏症)去黄耆﹑西洋参加姜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⑤颈椎病加鹿含草30g、桂枝10克。⑥高血压去黄耆﹑西洋参、升麻加夏枯草15克、川牛膝15克、罗布麻10克。 【功效】治疗耳鸣、久服令耳聪目明,久服预防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可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始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清。 【禁忌】1.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之食物。2.目疾属血虚肝热或耳鸣耳聋属肝胆湿热者禁用。3.忌烟酒、火热及酸性食物。 附:彭坚教授益气聪明汤验案2则 益气聪明汤出自金元四大家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的《东垣试效方》卷五,东垣自己评论益气聪明汤时说:“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清代著名医家—汪石山在其著作《医方集解》中也曾说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从这两位著名医家的言论中不难发现益气聪明汤主治耳鸣耳聋,内障目昏。现代临床报道益气聪明汤也多运用于耳鼻喉科。 但据作者跟随彭坚教授在长沙百草堂“专家门诊”随堂坐诊发现益气聪明汤在临床上运用于病机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主症为头晕的病人疗效卓著。现就将随堂抄方学习时收入教授案例2则诉诸如下: 一、劳力性晕眩症 彭某,男,67岁。病人2010年8月30日初诊,自诉头晕眩(近段时间因家里有事较忙),颈椎有动脉斑块形成,夜尿3—4次一夜,苔薄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眩晕症。治法:益气止眩,祛湿清热。主方:二妙散合益气聪明汤加减,处方如下:苍术10克,黄柏15克,蔓荆子10克,葛根6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白参10克,白术15克,黄芪80克,天麻10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病人9月6日复诊,病人自诉药后夜尿多、头晕症状转好,现左侧头痛,舌淡苔薄白,脉弦。药已对症,原方去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加升麻10克,丹参30克再进7剂。病人2010年12月20日因胃寒腹泻症状就诊,告知服上药14剂后头晕症状已无,痊愈收功。 按语:教授曾说:“晕眩症,原因有二:一、颈椎推行性病变,压迫椎动脉,大脑缺血而导致眩晕。二、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很显然,该患者属于前者,病人自诉有颈椎有动脉斑块形成,是因为家里处于多事之秋,身心疲惫,从而诱发其颈椎病加重,脑部缺血导致的眩晕症。第一次的方中有苍术,茯苓,白术,泽泻是因为病人自诉有夜尿频、多之症,是对其症治疗,第二次方中加了升麻,丹参是偏重于治疗其颈椎病的供血不足之症,药对症,自然收效显著。这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症用是药”又一具有说服力例证。 二、脾胃气虚型头晕症 吕某,女,77岁,病人2010年12月27日初诊:自诉目蒙,头晕,气短,下肢酸软,食热食胃部较舒,有脑血管狭窄,糖尿病5年,饭前血糖大于9mmol,现服降糖药。舌质暗,有齿痕。中医辨证:气血亏虚。治法:补脾益气,养阴清热。主方:益气聪明汤加减。处方如下:天麻15克葛根6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西洋参10克黄芪80克黄柏15克蔓荆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石斛30克鬼箭羽30克。病人2010年1月3日复诊:自诉上诉症状大为减轻,舌质淡,稍暗,有齿痕,另大便稍结,糖尿病病史。药已对症,原方加麻子仁30克收官。 按语:教授在其著作《我是铁杆中医》这本书讲述这首方的用方心得时曾说“该方适合气虚挟有虚火为主要症候的病证。[1]”张景岳也说:“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酌兼治标。[2]”病人头晕,气短,齿痕舌,结合病人年纪,说明该病人应是有气虚之症,故教授用益气聪明汤原方治疗其气虚。病人还有糖尿病,这种病人多有食欲尚可,甚至比其他人更有食欲,这势必加重胃的负担,故用石斛滋养胃阴,用鬼箭羽来帮助降血糖。二诊时病人还有大便稍结的症状故加泻热润肠的麻子仁来对症治疗,症、药对应,自然药到病除。 体会:彭坚教授益气聪明汤加减2则验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为什么主症为眩晕之人用一首治疗脾胃气虚夹有虚火上炎之证的方有效,这就是中医辩证以及治病求本的魅力,治疗疾病讲求的是治病求本,追本溯源。这里两个验案虽然一些临床表现不同,那是由于个人体质以及所受病邪也各异,但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有脾胃气虚之症。根据人体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倦,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故取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其中人参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缓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荆于轻扬升发能人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目明;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因目为肝窍,耳为肾窍达到平肝滋肾。脾胃乃后天之本,后天不足,势必导致百病丛生,固有见金元四大家之一东垣老先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