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克平: 建瓯,值得好好聊聊!​

 思与远方1 2020-09-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建瓯散记 

 
   
福建工作十年,未去过建瓯,好生遗憾。因为在我心里有她足够的分量。这次受战友之邀,在建瓯行走了四天(2019 11月7—9日),看了四天,收获不少建瓯属闽北,曾经是福建的首府,是一座有着3000年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古城,修复的古城门,给建瓯老城区增添几分威严和厚重。这里是明代“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的故乡,我生活在湖北石首的杨溥与杨荣同朝为官。一种特有的生态鱼“弓鱼”, 让游人观叹不已,此鱼离开水面,体形立马变为一轮弯月,或似张拔的弓弩,在无水的状态下可存活十多个小时,一旦放于水中又“如鱼得水”,实属罕见。

建瓯之旅,感受颇多,写下三言两语,肤浅记之。


一、 满目青山万木林

万木林建于元代,乡坤杨达卿用“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斗粟”的办法,募集乡人在杨家祖坟地大墩山植树营造的。

大墩山不高,山势陡峭,万木遮日。我们一行有男有女,有说有笑地穿越山林。

每到一处我喜欢拾捡当地的民风民俗,找点新发现、找到新感觉。

开始与导游小姐套近乎,攀谈古今,取其精华。大家爬到半山腰,有腰酸背痛之感,行动开始缓慢,有人就地取材,捡起散落的树枝当拐棍。

来点精神食精,乏解攀山之疲劳。我站在高处,面对同路人说道,我来讲讲万木林的来历,同意的请给点掌声。当然掌声热烈。

于是我把从寻游身上掏来的干货,添油加醋,现炒现卖:“元末明初建瓯房道乡有位开明土豪叫杨达卿,因天旱导致农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杨达卿见状,号召乡民,愿种树一棵,赏稻粮一斗。乡民欢呼,日夜上山挖洞植树,面积达1600亩,数年之后,这里树种繁多,树木茂盛,蔚然成林。而且杨老大人还立下训词:凡盖学堂缺大梁,捐之;凡穷人无钱购置棺木,可择树伐之。”我提高嗓门问:“大家听到朗朗读书声没有?



“好听见了!

“听见就对了” 我指着一座坟墓说:“里面的棺木就是杨达卿先生当年捐送的,信不信由你。

大家哄然大笑,疲乏赶走了一半。

坐在山腰凉亭听得入神的几位学生见我不说了,甚是遗憾:你还真能吹啊!再讲讲。

再讲要收费。
愿意。

游完万木林,乘车瞻仰杨荣旧居,大门口由杨荣研究会于2013年竖立的杨荣坐式石雕一樽,镌刻“明代禄大夫柱国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大学士杨荣”碑文。杨荣是杨达卿的孙子,在明代有“三杨当国” 治天下之说(即:杨仕奇、杨溥、杨荣)。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 ,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我与杨荣同僚杨溥同在一个地方,自然有关“三杨”对朝廷的功绩有所研究。

杨荣旧居虽然有过修缮,但那檐檩梁柱剝落的斑痕非常明显,坍塌的土墙沉淀历史烟云。

 


二、化腐朽为神奇

   巧夺天工,鬼斧神刀,类似这样的成语应指的是“九佬十八匠”艺人精煁工艺水平。当你走进中国根雕之都的徐墩根艺城和奇木工艺馆,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词语形容恰如其分。

 一棵废弃的树蔸、树根或弯曲不成器,沧桑荑萋的树体,在雕刻家的眼里,是一枚翡翠,一条巨龙,一只顽皮的山猴,一个慈祥的老人。流畅的刻剜走向,或狂妄自大,或爱意正浓,哪怕你再清高,自认为有什么了不起,也会被她的气质和表述的内容而折服。奇木工艺馆里,一条刻有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巨龙根雕,气势磅礴,独占鳌头,使展厅熠熠生辉。


根雕与木刻主要体现在雕与刻,艺术家用刀法产生效果,让腐朽化为神奇,无论大件还是小件,运刀如神或转折、或顿挫、或凹凸、或起伏,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纯熟的刀功让枯木逢春成灵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一种活生生的艺术语言,展示出她应有的艺术风格。

雕刻艺术,是诗歌的放大,是文学的浓缩,读懂了她的造形,等于深入到了她的内心。
 我虽不懂根雕,但我会欣赏。
 


三 、美丽乡村,田园风光

沿溪绕行,观两岸村景,来到湖头村,正值金秋十月时节,果实累累,成片的红皮甘蔗,挺显岀她甜润的个性,只要你需要,她无私地让你剔除外衣,裸露岀玉一般的胴体,激情亲吻啃呷,满足你一时渴求之感;五彩路蜿蜒延伸,婀娜多姿的竹子随风起舞,古老与现代建筑对比鲜明;田间支架被菁滕穿上网状绿衣,垂吊下许许多多的椭圆形的果子,我是第一次见到,叫不出名字。一位穿着靓丽的小妹,摘下一枚说:给你,它叫百香果(又称鸡蛋果),成熟的百香果个头均匀,在山上种植的百香果呈紫色,平地种植的则为深红色。常吃百香果可帮助改善皮肤、美化容颜,养颜抗衰老的作用,食用百香果还可治疗咽干和声嘶。经济价值不菲 ,紫色和黄色百香果价格不等,在10到20元之间,一亩一年可生产一千多斤,因为百香果一年能收成多次,边结果边开花。


站在湖头树果蔬交易市埸,看到刚从地里收割的花菜堆积象似小山,正准备装车送往各大市场,菜蓝子真正的编织者是勤劳勇敢的农民。  
  
  如今的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的农民,懂得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刺激城市人到乡村消费,住鸟巢,钓鱼搞野炊,让孩子学会摸螺蛳踩鳝鱼,从小培养劳动观念。

     湖头村是建瓯市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一个典型代表,但不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也不是最好的现代农村版。这里的老乡很自豪,有满足感:现在比过去好,湖头村的明天会更好。

农村,占我国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人口赖以生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四、广阔天地,终身难忘

11月8日下午,我们旅行团中有部队18位军嫂,慕名来到小松镇穆墩村,参观目前全国保护最完整的知青点,其中有几位是当年的知青。 

参观期间,她们认真地聆听了老支书讲叙知青当年的生活剪影,同时也在不停回忆插队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特殊年代,一场声势浩荡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八次接见来自四面八方的红卫兵小将,大批青年串联涌向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暴力事件,影响城市交通、社会安定、就业、粮食供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安抚这些激情狂热的革命小将,这是一位伟人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把目光投向了曾经战斗过的农村。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整版的版面刊登了这篇未署名“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文章,并在右上角的专栏里同时登出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应到农村去,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引起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并掀起了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从此,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转化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于是1600百万城市青年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撤向农村。

这是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就是说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农村轮了一遍。据统计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现在有人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荒废了城市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导致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予以全盘否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从文化和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缩小了城乡差别,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奉献。必须承认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你不得不认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就了新时期的领导人产生,正在带领全囯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 古刹钟声   
     
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刹东岳庙,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这位热爱文物且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兵,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

趁大部队回宾馆休息的空间,战友刘华夫人开来大奔,让我一饱眼福,领略了老城区的原生态,兴致勃勃地参观了2007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东岳庙,迄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东岳庙前临松溪、背倚白鹤山,古时这里修竹苍翠,气候宜人,是古代建州的一大名胜。据明《建宁府志》记载:在府城东,晋时望气者言,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又有鹤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是目前福建省为数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就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而言,堪称全省仅见。


初见东岳庙,由于年数较长,剥落痕迹十分严重,走道上有大面积青苔,朝拜者极少,大门虽然敞开,无显生机香火,四周环境也很复杂,直观荒凉,几乎与居民连为一体,幸有车行道隔离。

经打听东岳庙正在缮修期间。

我们一行绕道行驶至圣帝殿,其四周有围廓,并有后宫殿。.圣帝殿供奉岳帝爷。即《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姜子牙封神时,黄被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统管阎王。几百年来,影响遍及闽北四方,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庙会,各方信士云集该庙朝圣,为古建州第一大庙会。东岳庙正殿有井一口,名“天湧泉”,围以铁栏现用木栏是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所凿。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参考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该庙曾被严重破坏,仅留大殿。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址,建瓯市政府公布了东岳庙保护范围,国务院公布为国宝单位,拨款分三期进行大规模维修。随着东岳庙的修复维修发挥人文功能,该庙将建成为商贸、旅游、民俗等活动为一体的古文化旅游胜地,是古城建瓯的又一亮点。

建瓯几日,虽是跑马观花,但印象极深,建瓯不愧是千年古都,一个县级市有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挑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中国根艺城,国家笋城,国家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万木林),天湖山,七里湖,九仙山、归宗岩、福矛窖,秉承建瓯为酒都……如此之多的光环,足让游人留连忘返。

美中总有不足,似乎给人的感觉建瓯的发展有:重古薄今,重商薄儒,重城市薄农村之嫌。

胡拉乱扯,有些不近情理,不实之言,只当风雨飘过。




 曾克平  发表过的作品


(点击下方题目阅读)

两岸相依爱与恨(引子)

两岸相依爱与恨(1)

两岸相依爱与恨(2)

两岸相依爱与恨(3)

两岸相依爱与恨(4)

两岸相依爱与恨(5)

两岸相依爱与恨(5)

两岸相依爱与恨(6)

两岸相依爱与恨(7)

两岸相依爱与恨(8)

两岸相依爱与恨(9)

两岸相依爱与恨(10)

两岸相依爱与恨(11)

两岸相依爱与恨(12)

两岸相依爱与恨(13)

两岸相依爱与恨(14)

两岸相依爱与恨(15)

两岸相依爱与恨(16)

金门炮战,这样打响

国共传奇二战将

那一战,9000解放军将士喋血沙场

带着秘书终于奢侈了一次

 外甥眼里的将军舅舅

吴振的战友情

萍乡,我错了

九江“三战友”

智利战友几时回

我在吴村等你

文艺圈里的文化自信

城市末端

唠嗑的老兵

小板凳与班务会

更多请关注《思与远方》

作者简介

曾克平(笔名:湘客),湖南华容人,自幼随父迁徙湖北监利,现居石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湖北石首市文学研究会会长。个人辞条已录入湖北省作家辞典、中国散文家辞典、石首市文化志。出版散文集七部,长篇小说五部。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小说【老情书】、【撤职】、【父亲的手印】、【第三者】,散文【生来是贱命】、【杨爹说事】、【思念,瘦了月亮,圆了梦想】等获一等奖。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微信:whm15695738508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坚持真实 严实 朴实的风格

不哗众取宠  不粗制滥造  不追名逐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