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张吉林市“上山下乡”的照片,现场气氛都很热烈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昨天发布张兆荣先生重返集体户的文章,许多人读后纷纷留言,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进行了回忆和评说。据《吉林市图片志》记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吉林市就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至1978年,全市有12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包括我的母亲在内,亲属中有许多长辈曾随着这一时代洪流,奔赴吉林周边的乌拉街、白旗、上营等处上山下乡。在农村,他们和农民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黑土背朝天,学习并逐步熟练了插秧、铲地、收割等农活。让自己的青春有了别样滋味。尽管他们许多人都觉得上山下乡并非什么好事,却又无不将“集体户”认定为人生中特殊的课堂,加以怀念。

那12万知青,绝大多数并没有扎根农村。在下乡几年后,他们随着落实各项政策的 “五七战士”、“六二六战士”一起,也开始大规模返城,并产生多米诺牌效应,在随后的日子里形成了一股“回城风” 。为了妥善安置回城知识青年,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如创办各种国营、集体经营实体安置返城知青,以及动员一定年限的老职工退休、让子女顶替接班等等。为了能够回城,许多知青的家属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祭出各种各样的“招数”,一定程度上滋养、助长着“不正之风”。

当然返程中也绝对不乏“堂堂正正”者,这其中我认为最值得骄傲的返城,要数那些始终坚持学业,最终通过参加高考回到城市的知青。我的三姑就是通过高考返城的,她至今仍会讲起接到吉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在田野里把手里的一切扔向碧蓝晴空后,欢呼着跑回集体户的情形。不管以何种途径甚至手段回城,必须肯定的是:由于在上山下乡中经历过特殊的生活磨炼,回城知青在分配工作后,大多工作认真,积极上进。

在此附上两张图片,尽管画面斑驳,但却浓缩了特殊历史信息。但愿这图片能够成为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让您脑海中那些泛黄变淡的画面真切起来——想起了过往的蹉跎岁月,也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那段青春。

欢迎老知青们在文末“写留言”中,分享您的上山下乡故事。

人民群众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5年7月15日吉林市在车站广场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图片取自《吉林市图片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