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青:濛洼的奉献铸就了"王家坝精神″

 思与远方1 2020-09-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与远方

发布有思想 有情感 有启迪的文章

  关注 《思与远方》  


思与远方  国家   社会   生活    责任  


濛洼的奉献铸就了"王家坝精神″

庚子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大半个南中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安微阜阳王家坝,位于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建在这里的王家坝闸,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在王家坝闸东北面,是蒙洼蓄滞洪区。

7月20日,王家坝闸前水位是29、75米,为历史新高。警戒水位是29、30米。

王家坝闸顶高程是29、76米与闸前水位之差仅剩0、01米。

国家防总下令开闸分洪,蒙洼蓄滞洪区启用。

蒙洼蓄洪区有131个庄台,其中有77个完全孤立在蓄洪区中央。居住20万人。

当地群众紧急转移后,1、18万亩农田和低处庄台沉入3米深的一片汪洋之中。

2010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王家坝指导部署淮河防汛抗洪时,高度概括了王家坝精神,即“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时隔13年,再提"王家坝精神″让人无不为蒙洼的奉献而动容。这是淮河两岸儿女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所形成的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

一 、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

“王家坝精神”之一就是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的精神。1951年,阜阳地区组织十万余人构筑蒙洼蓄洪区圈堤和庄台。1953年,王家坝闸开工建设,参加施工的有三千多人。工程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是民工,而且是义务劳动。他们没有报酬,却不辞劬劳,为了国家利益和群体安危,缓解淮河上游洪水压力,保护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累计12个年份15次开闸,蒙洼蓄洪总量达75亿立方米,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二、不畏艰险自强不息

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是“王家坝精神”的又一重要内涵。每一次分洪蓄洪,蒙洼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甚至很多人为此而付出了生命。1991年,淮河再遭连降暴雨,洪峰不断,王家坝闸两次奉命开闸蓄洪,阜南县农业作物几乎绝收,灾民高达数十万,经济损失数亿元。但是,自强不息的蒙洼人民不怨天不怨地,洪水一退重返家园,重新挑起生产生活的重担迈开建设者的步伐,勇往直前。只有亲历王家坝开闸蓄洪的人,才能感受到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险;只有看到蒙洼人奋斗足迹的人,才能体会到那里的人们自强不息。

三、干群同心同舟共济

 “王家坝精神”的另一重要内涵就是干群同心,同舟共济。开闸蓄洪的时候,就是噩梦来临的时刻。1982年,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水位高涨,王家坝奉命开闸蓄洪。在此次抗洪抢险中,阜南县郜台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沈恩久为保堤防,壮烈牺牲。

洪水来了就搬迁,洪水退了再回迁,生活很不安定。大量的搬迁工作需要干部耐心细致卓有成效地去做;重建家园需要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协力同心。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方能在短时间内数十万计受灾群众搬迁安置生命万无一失。这是当地人民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最好结果,也正是“王家坝精神”的精髓所在!

让我们记住“王家坝精神”!这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

蒙洼的奉献铸就的"王家坝精神″是淮河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屈不饶奋勇拼博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祖国和社会的支持和奉献!

思与远方:灵魂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杨青,男,60后,江苏滨海人。经济师,从事自由职业,喜欢文学中的生活、喜爱生活中的文学。

 《思与远方》学习平台  


  投稿邮箱:whming369@126.com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化人

坚持真实 严实 朴实的风格

不哗众取宠  不粗制滥造  不追名逐利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与远方》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