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溪风】龙宫大溪汉代古驿道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龙宫大溪汉代古驿道

文| 陈东贤

龙宫村东南方向的大溪古驿道,是从宁海县城经黄坛、西溪、龙宫、马岙通往新昌、绍兴的必经路段,此古驿道西溪至龙宫村口全程近10公里,其中龙宫峡谷段长约5000米,均为石砌驿道,有的险段还铺有木栈。是浙东地区年代最早、地域最险、保护最完善的古道,是浙江省十大古道之一。两岸峭壁之间皆为常绿原始次生林,是一条奇迹般保存至今完整的汉代古驿道。

   
   古时,交通不发达,这条古道,连通台州和绍兴,成了台、绍、宁商贸往来的要道,上台州府赴考走此道,达官显贵办差也走此道。有人称之为“宁海的丝绸之路”。古道沿溪坑劈山而建,因年代久远,已看不出劈山的痕迹,如今走的人日渐稀少,两边的柴草淹没古道的边缘,使本来不宽敞的古道变得更加狭窄,只有那铺着的石块,经受了千年的风雨,变得越加光滑发亮。
古驿道三岔坑口、里大坑口、高坑口还保留着三个石砌泗洲堂(路廊)古遗迹,相隔5里左右的泗洲堂是早时过往行人以及上山砍柴、烧炭、采草药等人休憩、躲雨之场所,这简易驿站,三方石墙饱经时间的沧桑,颜色已变黑。

龙宫大溪古驿道曾经还是西汉会稽郡至东部都尉的一条军用通道。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时,闽中郡地区的闽越和东越(今温州一带)发生叛乱,朝廷派严助率横海将军韩说从会稽郡出兵平叛。叛乱平定之后,闽中郡地区并入会稽郡,实行军事管制。因会稽郡治设在今苏州地区的吴中,管理范围直至今福建全省,故在会稽郡鄞县南部的回浦乡——即今宁海冠庄,设立会稽郡东部都尉,管理今宁海以至今福建全省地区,并附设回浦县于今冠庄,所以现在冠庄留有都总庙,纪念都尉设治这件事。宁海经龙宫生态沟的栈道,就是当时东部都尉与会稽郡之间的军用通道。由于宁海回浦(冠庄)成了会稽郡仅次于郡治的东部行政管理中心,故《汉书·地理志》中,宁海境内及同新昌、奉化交界处设有镇亭、鲒埼亭、天门水、越天门山四大著名的山水。镇亭山就是龙宫村西北的第一尖,高945米,宁海建县起至解放初,一直是宁、绍、台三个地区的界峰,今列宁海第二高峰天门水就是龙宫大溪。自西汉有了这条军用通道之后,这条路一直就被人走着。宋《嘉定赤城地志》记载:“三十六雷山,在县西三十里。自松坛至西溪、心田,沿栈道而上,峰峦累累如贯珠,凡三十有六折,葛玄炼丹处也。面北,通马岙三坑。”



    这条古驿道,也是历代文人喜欢走的路。晋时的谢灵运(385--433)走过,他在《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中有“暝在剡中宿,明登天姥岺。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这诗句,说的就是从现在的新昌县城,登天姥山经宁海的马岙岭、龙宫大溪、缑城至白峤港,坐船去永嘉(今温州)任郡守(永初三年,422年)。李白(701--762)也走过此古道。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有“足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诗句,描写从新昌县城,到宁海白峤港时的情境,走的也是谢灵运过龙宫大溪之路。清朝鄞县的吴传锴(嘉庆二十四年举人)赴章安任职,走的也是这条古道,他曾撰有《过镇亭》一诗。



   
    其实,自古以来,曾经走过这条古道者很多,许多的人文景观便也随历史的风雨融入到了古道的自然景观当中。


    这条古驿道,不仅是西汉会稽郡至东部都尉的一条军用通道,历代文人喜欢走的古道,也是古时台、绍、宁商贸往来的要道。从宁海县城途经黄坛、西溪、龙宫、马岙通往新昌、绍兴,是宁海私盐贩子们入江南的必经之路,也是整条盐帮古道去新昌境内宁海段的一段要道。沿溪石阶和卵石砌成的羊肠小道,在一代代盐帮汉子的脚下,走成了赫赫有名的“盐帮古道”。

                    


    如今,古道保存完好。因沿途自然景观的秀丽清新,成为了驴行者爬山涉水的经典线路,也是欢快健身赏景,饱吸清新氧气的好去处。古道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陈东贤: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民协会员。


□编辑:林海燕

□供图:陈东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