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沧桑|(2-3)海之门三移三变 | 回浦海之门——汉晋南拓桥头堡

 天马行事 2016-12-04

回浦海之门——汉晋南拓桥头堡

 

   秦统一中国结束战国纷争局面,历史地图显示其版图北至长城,西至四川,南及广东,包括了全部东南沿海。秦的行政区划将原瓯越、闽越都归为一个闽中郡。



《中国历史地图册》所绘秦闽中郡。图中东瓯标在温州,闽中郡标在福州都是错误的标注。古代瓯江不叫瓯江,曽名永嘉江、温江等,直至明代才称瓯江。瓯的古义是处在水中的陆地,指海滨的零星陆地,不是指哪个地方。后人依据瓯江认为温州就是瓯地是天大的错误。秦虽在浙南闽北设闽中郡,实际只是说说而已,这两个地方还是由瓯越王和闽越王管,哪里有闽中郡治设在福州的东冶?


但实际因为交通问题,虚有其名,无法设立正式机构。清代考史学家王鸣盛所著《十七史商榷》论及闽中郡时说:“秦虽置郡,仍为无诸和摇所据,秦不得而有之,所以汉击楚,二人即率兵来助。”


到了刘邦灭秦建立汉朝,开初仍未在瓯越、闽越设立行政机构,却因为无诸、摇带领越人助汉灭秦有功,让他们仍旧做闽越王、东海王。


汉建国后的第68年,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围攻东瓯。被围困的东瓯国城邦吃尽了粮食,不得不开城投降,一面又派人去向天子告急求救。



汉武帝派兵救东瓯海上进兵示意图


汉武帝接信后,即派遣庄助以节从会稽(今苏州)发兵,航海去救东瓯。水军船队还没驶到东瓯,闽越已撤兵退去。东瓯请求举国迁徙“江淮”,是出于常受闽越欺负的无奈。不过看到闽越能借水路经常骚扰东瓯,看到东瓯能如此轻易实现举国迁徙,就能想象这些移居海上的越人后裔有多大的航海能力。


东瓯国“举国”北迁的所谓“国”,是指城邦,其实“举国”迁徙只迁了都城里的人,生活在城外的百姓仍是留在原地。


由于台州湾畔沉积平原处在不断向外淤涨的过程中,其时,大溪的沉积平原进一步向外扩展,塘岭王城已远离海岸,而且新涨涂地不利船只靠泊,平原上排洪河道狭小,也不利海船航行。


而在台州湾北岸(其时椒江还未形成),当时有一条从溪口流出的回浦直通海湾,河口有金鳌山、东山成为挡风屏障,山外是一道金沙滩,河口内侧还有一个泻湖(即后称的章安湖)也是船只靠泊的好地方。当地百姓就逐渐向回浦河口集聚,使它成为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的聚落。此时,台州湾口的“海之门”就从大溪转到了回浦河口。



台州地区新石器文物遗存分布示意图


东瓯“举国”北迁后,东瓯国已不存在,其辖地被汉王朝归为会稽郡鄞县辖下的回浦乡。秦汉建制中,县以下分若干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乡只是联结郡县和基层社会的纽带。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意思是说:一般情况,县的地盘有百里见方,如果人口稠密,就减少地盘,如果人口稀少,便扩大范围;乡的情况也同样。


以原东瓯国故地为回浦乡,地方何止百里见方!它是整个浙东南,这乡比一些成熟县要大不知几倍!可见那是一个人口非常稀少的地方,尤其是南面的今温州、丽水区域,基本还是蛮荒之地。


但台州湾畔情况肯定不一样,乡一般依托于一个人口较稠密的聚落,否则连设乡的条件也没有。乡名回浦,就说明今章安的古回浦地方,那时已经形成较具规模的聚落。至少要比原东瓯王城更兴旺,是浙东南最像样的聚落,否则就不可能以回浦命名设乡。



大汾西湖村岙里地山坡南麓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



大陈岛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锛。



章安杨司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


章安杨司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闽越王余善暗地联络南越反汉,汉朝廷又调兵征讨。因为闽越人太狡狤,汉朝廷将其征服后,便迁徙这些人去江淮,让该地空虚。


“空灭”闽越后的第二年,为加强东部沿海的安全管理,会稽郡都尉分为东西两部,西部都尉设钱唐(今杭州),东部都尉设台州湾畔的回浦。郡是行政机构,都尉是郡一级的军事机构。在回浦设东部都尉,既说明该地已被朝廷视为重要军事要冲,也说明该地已发展得较具规模。


又过了25年的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汉朝廷便将回浦乡升格为回浦县。


章安叶氏宗谱所绘的章安图,弯弯曲曲的河流就是回浦。


又过了172年,至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回浦县改为章安县,原来的回浦地名随着也改为章安。两汉时,章安既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县治,又设置军事管理机构——都尉,它不仅是中原文明向东南推进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武备要地,这些全因为章安是一个港口,一个“海之门”。浙东南与中原的连接全赖港口作为纽带。


往后的历史也无不显示港口对于县治、尉治的重要性。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二月,海盗曾旌攻掠会稽,杀死句章县、鄞县、鄮县三县县令,转而进攻会稽东部都尉章安,朝廷诏令沿海各县屯兵戍防,这是中国在沿海部署军队戍守海防的开始。其后,章安县陆续析分,分出永宁县(今温州、丽水地区)、始平县(今天台县、仙居县区域)。


汉末,三国割踞,章安属吴国辖地。吴主孙权追求“普天一统”,于黄龙二年(230年 )正月派卫温、诸葛直两位大将,率“甲士万人,远规夷洲”。也就是说带领上万人的水军船队去夷洲(今台湾)拓展疆土,结果并未让夷洲归附吴国,只在次年带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


吴赤乌十二年(249年),又从章安县分出一块地设置临海县,此时该县辖境在哪里,县治设哪里,没有哪个历史文献有准确的交代,其县名为什么会与后此8年设置的临海郡同名,也是一个历史大谜团。


按常例,郡名可与该郡的首县,也就是驻设郡治的县同名。但临海郡的首县是章安,郡治也设章安,却不名章安郡而叫临海郡,这真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大疑问。


吴太平二年(257年),朝廷从会稽郡分出整个浙东南的原章安县地,独立设置临海郡(辖章安、永宁、始平、临海4县)。同时命名设郡的还有湘东郡、衡阳郡、临川郡。


这四个同时批准的郡的命名够有意思:处湘江之东就叫湘东郡,处衡山之南就叫衡阳郡,临近五川(鄱阳湖由五川注入)之一抚河就叫临川郡,临近海洋就叫临海郡。按这样的命名思路,起名临海郡本就冲着章安濒临海洋的地理位置。



章安古赤栏桥遗址上的石砌章安桥为清代修建的桥梁,汉晋时的赤栏桥是朱漆木质桥梁。



唯一存留的历史遗物只有这口处于金鳌山脚的水井。


后人因为想不透为什么治所驻地在章安却要命名临海,便猜想可能开始是设临海,后来才迁章安。一些历史文献也便这样写了。其实按照四郡同时命名的思路,应当是本来就设在临近海洋的地方——章安。


因为这四个郡名,都不选用设治的首县县名——湘东郡治设酃县(今衡阳市珠晖区),衡阳郡治设蒸阳县(今衡阳县),临川郡治设临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那临海郡治设章安也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它正与前此设的临海县同名撞车。最值得怀疑的是那远离海洋的今临海城关为什么要叫临海。


正当此时,有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由于《临海水土异物志》不仅记录临海郡的风物,还详细记录夷洲的物产和风土人情,却以“临海”冠书名,有学者便推定卫温的船队曾在章安港靠泊集结,然后赴夷洲。拿这个推定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沿海港口状况作印证,也有很大的必然性。



《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台湾物产和风土人情,却将书名定位《临海水土异物志》,此事实最好地证明了当时卫温的船队是从临海郡港口出发。



2010年2月24日,有关专家在北京大学召开“卫温从台州远航台湾1780年研讨会暨首日封发行仪式”。


例如按照当时的航海技术,船队不可能从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直航夷洲,势必要在中途靠泊给养。在句章(在今甬江支流姚江上)靠泊,一来增加航程,且至夷洲路程尚远;温州湾口的永宁县,则建制和港口都尚不完善,且离建邺较远;闽江口离建邺的距离与建邺至夷洲相等,当然更无必要在那里靠泊;唯独章安恰在中途位置,而且是沿途最大的集镇和港口,既有设都尉的历史,又即将升格为郡治,应是最为理想的靠泊点。



卫温远航台湾航线示意图。



此后,临海郡逐步再细分县政,直至分成章安、临海、始丰、永宁、松阳、安固、横阳7县,章安县为首县,临海郡、章安县的治所都设章安。


自此历两晋六朝,章安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疆都会”。在汉至六朝七百余年间,章安古港始终是中国东南沿海军事要冲,许多军事征伐和民间起事,均借港口之利进行。



章安出土的晋代青瓷狮形水注



章安出土晋代青瓷虎子


如两汉在章安设东部都尉,就为了对东南边远地区起镇慑作用;东汉阳嘉元年的曾旌起事,也利用海道进攻章安;东吴更利用章安的港口,作为向南拓疆、发展经济的前哨和跳板;吴末帝凤凰三年(274年),临海郡太守奚熙隐瞒章安侯孙奋要做太子的信息,朝廷发兵攻章安,奚熙以兵断海道,封锁台州湾口;东晋隆安年间(397年~401年)孙恩起义亦借章安港口开展海上活动,并在永宁江畔灵石寺“毁木为船”,曾发展到拥有楼船千余艘,战士十余万人;南朝梁侯景之乱时(548年~551年),闽中豪雄陈宝应自海道侵犯临海郡,进攻章安,居然还顺便“载米粟与之贸易”,最后,南朝梁也以海战击败陈宝应。



章安回浦闸


东晋太宁六年(323年),析出临海郡南部设永嘉郡(今温州、丽水两市地区),临海郡版图缩小,仅统章安、临海、始丰、宁海四县。南朝时期,朝廷也十分倚重章安的海港作用,在章安延续设郡治,是凭借它的通江达海交通优势,开展对外交流及对内陆的开发。


今人以当代眼光归纳中国沿海港口,随口可数出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厦门、广州等掷地有声的大港,以至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常常想当然地以这个印象去想象古代的港口,不信古章安是全国知名的大港。


其实在古代,今日的大港有些还没有沉积成陆,有些还没有开发,如上海、温州在战国秦汉时期都还是一片汪洋,今宁波地区的港埠在甬江支流姚江上,泉州、厦门还是蛮荒之地。这时的中国五大港口是:今山东烟台一带的成山、今江苏连云港的连云、今浙江余姚的句章、今台州湾口的章安、今珠江口的番禺。这些港口,有些在今日仍然为港口,如连云港、番禺(今属广州港);有些则因地貌变迁退出历史舞台,如句章和章安。但历史不能因沧海变桑田了,就无视曾经的沧海的存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