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背影”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美文欣赏

重读“背影”

文|薛静雅 

几年一轮回,再次教《背影》,人生已过半。过去一直宣讲的是朱家“祸不单行”之下,父亲的爱子心切舐犊情深与“我”因感动或愧疚而几次流泪,却不曾深入探究父爱背后的故事,以及“我”流泪的深层原因。甚至还相信了名家评《背影》的一些说法:“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文字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这次备课竟然在相关资料里发现这么一段文字:“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也是个读书人。在儿子的记忆中,他既是一个严父,又有慈爱的一面。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曾回忆起父亲为儿子煮白水豆腐的幸福时光。1917年,他任徐州榷运局(民国初官方所设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局长,又娶了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他的差。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公款五百元。不得已他求朱自清的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祖母的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朱小坡也要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这段文字让我明白了一切。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只站在单纯美好的情感世界里解读《背影》,哪知《背影》之后还藏着这样一段渊源。

两年前,父亲因为自己行径荒唐,以致失业,导致母亡,犯下家人一时无法原谅的罪。父亲对儿子的种种关爱也就不见得那么单纯了。除了父爱的天性,更多的情感因素是对儿子亏欠的弥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说这句话时,除安慰儿子外,更应该是满腹羞愧与自我安慰的真实告白。而儿子当时的“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后来认为的种种“聪明过分”,其实正是儿子当时对父亲的不原谅甚至有怨恨的表现,父子之间有了一道很深的隔膜。在“望父买橘”与“父子分手”时两次流泪,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因感动而流泪了。泪水里还有更加复杂的情感在。

“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男人竟然因为女人落得如此下场,并给家庭带来灾难。这些情节必定会在“望买橘之父的背影”时出现在朱自清的脑海里,如此想来,就能明白朱自清流泪的原因了。这个泪流得不单纯,有为父亲流泪,为这个家流泪,为父亲曾经对我的好,如今我却无法原谅他所犯的错而矛盾痛苦的流泪。从起初冷冷地看着父亲的背影,到看见背影的萧条、孤单、落魄,一时触及内心的痛,眼泪自然夺眶而出。 

但是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两年后再回忆,特别是收到父亲的信以后,父子间隔阂就自然不似当年那么深。其实在这两年当中,父亲在姨太太的挑唆下,依然做出伤害儿子的事,可以看看《朱自清年谱》:

“1920年,朱自清北大提前毕业,父亲本期望朱自清回乡做官,缓解家庭困难;但朱自清却与同学俞平伯同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父亲很是失望。

1921年夏,为节约开支,朱自清转至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所在地扬州)。偏逢校长系父亲故旧,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此事导致父子双方多年的矛盾爆发,直接导致父子二人“两年的不见”。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春,朱自清带妻儿从扬州到达杭州,父子关系更趋恶化;年底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3年到1925年期间,父子关系一直未有好转。

1925年8月:因俞平伯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授。朱自清在清华谋职成功,乃将生母及妻儿接往北京,父子关系更趋僵化。其后,父亲考虑到朱自清子女众多孩子众多(五个),教育不便,乃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及其生母接回扬州。父子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每月邮扬州家用,其父均无回音。

1925年10月的一天,朱自清接到父亲的来信,其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的创作。”

父亲来信主动求和,这句话大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味道,怎不让骨肉之亲流泪呢?朱自清自然原谅了父亲当年的错,并对自己曾对父亲的嘲笑而感愧疚。但父子关系仍未实质性缓和。《朱自清年谱》:“直到1927年7月,放暑假了,朱自清还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回家探看双亲。”

到1928年8月散文集《背影》出版,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在此补充一段资料: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父亲诵读《背影》之后,又在世上活了17年,于1945年4月9日逝世,终年76岁。而朱自清为了养一大家子人,辛苦工作辛苦写作得了严重的胃病,于1948年8月12日病逝,享年51岁。

摊上这么一位父亲也是无语了。

重读《背影》让我进一步认清了散文阅读的局限性。散文作者在写作时会对材料进行过滤、提纯,甚至还会故意掩盖一些事实,这一定会导致读者感知到的情感与作者真实情感的不一致性。这样也就明白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些案例——作家做自己文章的高考题,准确率很低。过去还有人认为朱自清父亲因廉洁奉公导致家变,现在想想就甚觉可笑了。在阅读那些不知背景的散文时,类似的错误肯定不会少犯。但是,当人们知道真相后,会为自己的自作聪明而羞赧吗?答案是,不会!人们会拿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过度解读或偏离作家意图的可笑揣摩而百般辩白。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