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笛 | 伏牛山头望银河 鲁山坡上话七夕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伏牛山头望银河 鲁山坡上话七夕

——写在中国(鲁山)2019七夕文化节

文|舞笛


在我们中华腹地秦岭山系的东半部,是绵延八百里横跨秦豫两省的伏牛山脉。它北倚太行山,南接大别山,西偎秦岭,东奔中原……当这道雄浑苍茫的巍峨伏牛山峦迤逦蜿蜒至豫西的鲁山县境内时便戛然而止,终端处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如虎踞般昂首抬望,颇为陡然地直视着由此展开的黄淮平原秀丽画卷……    

这座在山区与平原接壤处骤然立定的险峻山峰名为鲁峰山,当地百姓也叫做鲁山坡。从整个由西向东延展而来的山势来看,鲁峰更像是伏牛山的牛头。就在七月七这天,当我登上鲁峰山顶回望莽岚放目东眺之时,意识到身后居然是上苍赐予的那头巨型壮牛,东出便是千里沃野,不禁心下倏然有所感悟:牛,和土地有着相关联的对应关系,如此庞然“老牛”,自然不是一般放牛娃能够牧之驭之的,只能是具有超凡神力之人方可使由之。这么看来,农耕经济时代,牵牛神话的产生必是自然中的事了。    

位于伏牛山东端余脉的鲁山县,古称鲁阳,春秋战国时期为楚秦魏韩等雄霸诸国长期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值得骄傲的星斗名人并不在少数,如伟大文字的发明者即造字始祖仓颉,豢龙有功被天子赐“御龙氏”的刘姓始祖刘累,诸子百家之一大家的墨子,发明了锯子的泥木工匠祖师鲁班,日月般耀眼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屈原,唐新乐府运动的开路人元结元次山,任过鲁阳太守的郦道元,修建琴台的鲁山县令元德秀、抗金名将牛皋、元代政治家王磐、五四运动诗人徐玉诺、抗日将领任应歧……同时,还有过诸如尧帝、楚庄王、北魏宣武帝等巨星人物的足迹……而且,还矗立有一座世界身高第一的金身大佛,成道于此的观音菩萨妙善、神话人物的原型牛郎织女——他们,使我们的鲁山更多了几重深奥与神秘,也使得鲁山这块风水宝地的文化底蕴平添了难以估量的厚重,更使得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多了诸般绚丽色彩,伟大的华夏文明也多了不少生动和迷人的风姿。


在此,不妨暂时把其他历史人物撇置一下,有所侧重地谈一谈中华民族文化阆苑里仙葩般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中的千古传说人物——这对天上人间的情圣夫妻。其故事早已妇孺皆知,此文不再赘述情节,也不再置喙其对神话人物地追踪溯源探寻过程,只就传说本身的文化意义抒发点感怀。    

鲁山,牛郎故里钟灵毓秀,爱情圣地人杰地灵!    

我国的神话故事多如星汉灿烂,如果要遴选出一部分的话,比如挑选100个,甚至10个传说的话,有一则神话故事必在其中,它就是《牛郎织女》。如果再缩小一下范围的话,比如“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仍在其中,即使缩小至一则,仍然是《牛郎织女》,因为千百年来的传颂中,它始终居于“四大民间传说”之首,而这个美轮美奂的爱情故事就源起于鲁山,并由鲁山流布向全国各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原地带,尤其是豫西的鲁山有个最神奇的现象,就是每逢七月七,十有八九是要下雨的,我曾长期关注过这一自然现象,真的如此,就在我熬夜写此文的时候,也就是七月七的凌晨,窗外已是淅淅沥沥……据当地人说,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泪呢!每到此时,人们还是会生出莫名的感动。    

生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长大成人于穷乡僻壤之间,花季的童年自然是单调枯燥多于虹彩烂漫,好在还有一串串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陪伴,少年脑海里还是塞满了天真的梦幻与憧憬。    

比如,老人常讲的一大堆故事里就有牛郎和织女,听得多了,不免会向大人提一些疑问:牛郎的家在哪里?天上落下来的九妹妹是在哪里和牛郎成亲的?到底有没有牛郎织女这俩人?我的爷爷奶奶父母都不识字,只是听比他们更老的人讲来的,回答不了我的疑问,说不知道。后来就问读过书的人也说不知道,连很有学问的老师们也都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   

这个疑问从懵懂幼年到逾过知天命以后,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有越来越多的佐证信息浮出水面,终于知道了,原来距我们并不遥远——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居然就在我所在的平顶山市辖内的鲁山县。    

根据读书得来的经验,但凡民间神话,无论在传诵过程中演变得多么虚幻,我始终相信它们一定有现实生活中的来处,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所有的传说故事皆有源头。
牛郎织女夫妇是神话人物,但一定有人间生活依据作基础,一定有社会中的真人原型来支撑,肯定是由某地某时的某个真实的特殊人物或模范夫妻演化而来的,从而在历代社会中经过无数的口口相传而完成了美好形象的塑造,也就是说,他们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体。


2019年8月7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乞巧节,这天我终于站在了牛郎织女的故乡——位于伏牛山东部边缘地带鲁山县辛集乡的鲁峰山上,遥想那浩瀚的苍穹中那条苍茫的银汉天河,不免心头生出一种凄婉的感动。    

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     

华夏文明因产生有牛郎织女等等神话传说而更加生动——这是“中国(鲁山)七夕文化节”带给我的一份遐想!     

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时至今日,当地仍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这种“原生态文化”最能证明其文化内容源出的“根”之所在。我少年是在老家度过的,那时我就曾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某处的土壤中生出一种杂草、野灌木等,因和所种植的作物不是一类,难免会被薅除或割去锄掉,但第二年照样会在原处长出来,如此年复一年,永远不能根除,年年“春风吹又生”,为农者见识这种情况多了去了。去年回老家,发现村后狄青湖畔生长的几种少见的杂草还有几片野灌柳丛,尽管时隔四十余年,茂盛仍如当年,无论牛啃羊嚼镰刀割锄铲刨,依然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欣欣向荣。    

植物有根,会绵延生命,自我保持物种不绝,民间传说故事也是这样,文化亦有顽强之“根”,生命亦会自我绵延永续!    

当我踽踽独行在山坡阡陌间同乡民聊家常时,这种文化的“根须”就会呈现于眼前,扑面而来的那种“原生态的文化气息”就会将你包围起来——


围绕鲁峰山不但有大量的遗址遗物存证,而且还保留有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
在鲁峰山坡的崖壁上,有个一间房大小的洞窟,当地人多少年来一直视为“牛郎洞”,历代志书明确记载有这个传说:说是当年鲁山坡下不远处辛集乡的孙庄有个名叫孙守义的小伙子,是个放牛娃,都称他“牛郎”,因嫂子嫌弃被撵出家门后,无处栖身,就和他的老牛住在这原始洞窟里;山脚不远处的村子里,还有一汪坑塘,据说就是织女沐浴的仙坑。在当地人的口语里,称呼织女更多的是“九姑娘”、“小九妹”或“小九妮儿”、“小九妞儿”,“妮儿”、“妞儿”是豫西一带对女孩子的亲切昵称,浓浓的乡土音韵味总能让人觉得那织女就像自家的闺女。这里有一则民间一个歇后语“纺车放在当院里一一看看俺小妮儿的本事”即跟它有关联。在辛集镇,至今保留着千年以来的七月七连续三天乞巧节庙会的风俗;在河南,基本上没有对山歌的风习,但在地处深山中的鲁山坡村,多少年来还保持着对山歌的习俗,男女青年通过山歌表达相互爱慕之情,歌颂牛郎织女生生世世的伉俪笃爱,并借此定情。近年来每逢春天,曾多次在辛集乡的鲁峰山举办隆重的“牛郎故里春季山歌会”,那就是因为这万古称颂的牛郎织女的优美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鲁峰山的山坡上——
“鲁山有个鲁山坡,人到天里一半多。云外雄鸡一声唱,叫醒了牛郎哥!”“人间有个鲁山坡,山清水秀牛满坡。天女下凡云头望,看见了牛郎哥!”这种伏牛山中的原生态味道山歌对唱,是对那千年颂扬的经典爱情地传承与回味。当地民间一直流行有“穿针乞巧”、“染指甲”“葡萄架下听夜话”、乞巧节相亲等七夕民俗和制作牛郎织女布贴画、剪纸画、手工编织图等传统民俗工艺活动;在此基础上,为发扬光大这种优良民俗,又融合时下流行元素,如今又设置了“爱情长廊”、“告白墙”等,供游客留影参与互动。旨在通过各种民俗展示和体验活动带动七夕民俗的回归,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复苏浪漫的七夕民俗,提升七夕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就在我正撰写本文之时,友人中有几位民协会员,正准备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表现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的剪纸、刺绣、香包等民间工艺品送往“中国(鲁山)七夕节”纪念活动会务组参加展示呢。由此可见鲁山七夕文化深深植根于民众人心之中。七夕古来有之,国人便称之为乞巧节。人们为何要“乞巧”?细细想来,谁家不希望养育的女儿是个巧姑娘?谁家取来个妻子不希望是个“巧媳妇”?这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一种朴素心愿,在鲁山所在地的豫西百姓中,饮酒时常常要划拳猜枚,每逢喊到出“七”时,总会吆喝成“巧妻呀”,用“qi”之谐音以示美称女主人,或表示对于对方妻子的赞扬,这也是当地织女的传说撒落给“酒文化”一颗俗中带雅的遗珠。而且,鲁山自夏代即有植柞养蚕的历史,“鲁山绸”被誉为“织女织”或者“仙女织”。“织女织”鲁山绸曾代表我国曾参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我们想,那一定是天仙织女巧手技艺源远留芳之结晶……

伏牛山,牛郎洞,养蚕丝,织女织……难道这些会是偶然的联系?

作者舞笛近照


我们不知道是先有了天上牛郎织女星宿的名称才又派生附会出了人间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是先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才又有了为天上牛郎织女星座的对应命名,但人们能够将天空神秘的星座同地上现实中的劳动者联系起来编织为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确是我国祖先们的奇思妙想。星空是深邃的、遥远的、神秘的,也许人类永远无法探究彻底,但人的思想是有翅膀的,会飞飏的,是可以到达彼岸的,这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奇迹。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这对夫妻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象征意义——牛郎,代表着男子的正直、忠诚、孝心、勤奋和担当,象征着顶梁柱的智慧朴实责任;织女,代表着优秀女性的美丽和美德,她代表着女性的善良、勤劳、节俭、持家和慈爱,更象征着女性的温存与心灵手巧。智慧朴实责任是男子可敬的本性,心灵手巧贤淑则是女性可爱的丽质。

至于他们究竟是在哪里、由哪些生活中的真实人物演化为神话中艺术形象的,他们原型的原生地属于何处,时下多有争议,甚至是激烈的争执。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者,不想介入这样的讨论,也难以置喙其谁是谁非,反正都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土上诞生并“成道”的,属“内部矛盾”。湘人有“湘说”,鲁人有“鲁说”,冀人有“冀说”,苏人有“苏说”,鄂人有“鄂说”,晋人有“晋说”,光我们河南之“豫人”的“豫说”就不止一家,南阳在争,平顶山也在争,都在争夺什么呢?争二位“成道”之前的出生地,争活动地点,争传说起源,争故事成因,争“七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


对于这等优秀文化资源归属权益归属的争夺,可以说算是件好事,毕竟是美好的文化资源,总比争西门庆、牛二、高坎儿这种流氓无赖归宗要好吧!起码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神圣境界的向往,对美妙爱情的崇尚,对优良文化的钟爱。

鲁山,却最大限度的遗留有浓郁的牛郎织女文化基因和线索,早已被专家学者们丰富的考据所证实,也被国家权威部门所肯定。

鲁山,之所以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牛郎的故乡——牛郎织女传说发祥地,就在于这里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了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在此处产生并源源流出。在众多争取“七夕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者的地方单位中,平顶山市的鲁山能够胜出,无疑在于我们的遗存丰富,证据充分,事实可靠,资料翔实,工作到位,从而得到了国家民间文化等部门地肯定与认可。基于鲁山牛郎织女文化根深蒂固传承和原生态面貌,中国民协于十年前的2009年2月18日,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同年3月30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河南鲁山县辛集乡举行,这标志着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定的“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正式落户于鲁山,鲁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2010年8月16日,纪念《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特种邮票在鲁山举行隆重的原生地首发式。2016年11月10日,在河南省第四次民间文化之乡建设经验交流会上,鲁山这个“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又被评为“河南省最具魅力文化之乡”。



正是因为有了由此处之发端,进而广为流布于世的牛郎织女这桩美丽而崇高的爱情传说,才又有了后来的“乞巧节”和“中国情人节”。这种节日和她代表的传说故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里,文学艺术是其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主体内容,是文化的灵魂。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传播形态与内容,又是文学在文化落后时的早期表现方式,在此基础上使得文学的外延不断扩大,进而繁衍为后来万花竞艳的斑斓圃苑。即使到了现代,神话依然是文学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她是一朵娇艳无比的仙葩,我们伟大的文学因之更加生动。民间故事中的神话,从古到今,贯穿始终。很难想象,如果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里,缺失了神话和民间传说内容,该有多么的苍白和遗憾。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曲折曼妙的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不但使得蒙昧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形态和浪漫思维活动被活灵活现的传诵了下来,使后人间接地了解到人类早期的文化生活,还给后人开启拓展思维、奔放想象力带来了无数地启发和创造,同时还为一代代后人多姿多彩的乡风俚俗增添了无尽的生动情调和趣味,自始至终都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温暖着人间的亲情,不断催发并增生着人们的智慧之花。

往今来,人们由口口相传到文字传播、舞台戏剧、大鼓书、皮影、掫猴,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电影、等等各种声像媒介之五花八门的传播形式,传说与神话从没有缺席过,他们充盈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不仅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弘扬,还极大的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方面发挥出无限的积极作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矢志不移的曲折爱情,折射出中国劳动人民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倾心向往。美好的事物往往会同时带来悲伤遭遇,但悲伤会使故事产生出强大的冲击力,并焕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牛郎织女的故事亦无例外的悲情无限,但也因此衍生出更多文化内容与形式,比如文学阆苑中的另一种仙葩——诗词。

从一个尚在母亲怀抱里咿呀学语的幼小生命就开始听那凄婉的天河两隔故事,到了耄耋之年还在给孙男嫡女们念叨鹊桥相会情形,有才情的秀才们总在不停的编戏写书,或者放飞思绪吟咏出浪漫的诗词,从而使我们的诗书文章里不断的飘飞出一道道彩虹,中华的艺术星空也就愈发绚烂,我们不知道古往今来关于以牛郎织女为抒情体裁和抒怀对象的诗词有多少首,倘若尽数搜罗起来,一定汗牛充栋,流传最广最具盛名的总还可以当家珍来数上一数的——

例如宋朝一位姓秦名观,表字唤作“少游”,同时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所作的《七夕-鹊桥仙》最为著名,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诗词,以超人类社会的方式来表述人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赢得了后世的万般赞叹,也成为世上男女倾诉别离情长最常引用的经典诗词句子。
当然,历史上咏叹七夕的著名诗词还有不少,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耀眼明珠。不妨信手再拈来几首与大家共飨——

西周的
《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汉朝佚名的
七夕》: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国时期曹丕的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晋代无名氏的
七夕 夜女歌》: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南北朝谢惠连的
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

落日隐櫩楹,升月照帘栊。
团团满叶露,析析振条风。蹀足循广除,瞬目矖曾穹。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

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欵情难久悰。沃若灵驾旋,寂寥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沉吟为尔感,情深意弥重。

唐朝白居易的
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朝杜牧有
《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朝刘禹锡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朝
孟郊《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朝林杰的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宋朝苏轼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范成大鹊桥仙 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宋朝李清照的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宋朝朱淑真的
鹊桥仙 七夕》: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明朝唐寅的
《绮疏遗恨》

乞巧楼前乞巧时,金针玉指弄春丝。
牛郎织女年年会,可惜容颜永别离。

连清朝的弘历——乾隆皇帝也曾就牛郎织女一年仅相会一面而作过一首
古别离来抒发其慨叹:

古别离,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岐。
至今八万六千会,后会滔滔无止期。可怜一会才一日,其馀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

古别离,天上犹如此,人间可例推。设使无会晤,安用苦别离。

古别离,长吁嘻。


……


至如今,我国文化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普及,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歌咏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诗文更是急剧激增,同时,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表现“七夕文化”的大型演出更是花样翻新,令人惊叹不已。从古到今,歌颂牛郎织女痴情相爱的诗词多如银河里的点点繁星,这些诗词都是我们中华民间文化的灿烂瑰宝。但凡吟咏七夕的诗词,莫不以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悲伤爱情故事为题材,可见人们对忠诚之爱、贞洁之情是多么向往,多么崇尚。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贡献之地——鲁山——这方神奇灵异风水宝地——牛郎织女的家乡——传统文化节日——七夕乞巧节的发祥地,你当为起源这个万古流芳的传说而骄傲,世人亦当为你产生过这样宝贵的故事而自豪!

鲁山有大美,不仅仅美在她的无限风光,更在于她那神秘美妙的古典文化!

源自我们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辛集乡鲁峰山的牛郎织女爱情,充盈了我们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生动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世人将无限崇尚人间天上那对恩爱夫妻的感情忠诚与执著精神!将代代传颂那苍茫银河中的伟大而曼丽的动人爱情!将永远仰望那烁华万古的且美妙无比的神圣星座!

(文中插图作者:侯滟作画,冯洪波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