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素红 | 酒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酒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

文/袁素红


五月的一天,我走进家乡力洋酒厂,那黄砖的烟囱,斑驳的古井,嫣红的酒坛,给了我几分意外和惊喜。酒,这液体之火,曾把帝国历史,浇灌得跌荡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得色彩斑驳。我在厂区悠转,感受着中国酒文化和工匠精神在老字号的传承,任思绪飘远。


千年酒文化
   金澜醇清香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以炼丹术,积累了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蒸馏器具。《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礼记·月令仲冬》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宋史》有“腊酒蒸鬻,候夏而出”;朱翼中《北山酒经》。杨万里在《诚斋集》“新酒歌”“一杯径道天地外,忽然玉山倒瓮边“;唐窦革《酒谱》。周婵在《北辕录》中记载:“燕山酒顼佳”。项羽乌江,借酒楚歌声中泪别姬,曹操把酒,击钹吟诗“唯有杜康”。



酒巅乾坤,壶酒兴国缪劳军,一石亦醉齐威王;亦曾孙皓代茶,金龟换酒。酒壮士胆,宋江题诗上梁山,武松打虎景阳岗;亦曾狂了诗仙,醉倒刘朗。酒色迷离,贵妃慵卧牡丹园,文君琴台桃枝艳;也曾打湿杏花,瘦了海棠。酒,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放倒了多少莽汉村夫。皇家金鐏,农家粗碗,进得豪门,入得陋院。在历史的河流中潇潇洒洒,神采飞扬。

浙江有五大名酒,宁海也是酒的故乡。清代嘉道年间宁海人杨万树,家境殷实,修宗祠,设家塾,乐善好施。他在宁海酿酒50余年,总结出一套科学的酿酒经验,道光二年写成《六必酒经》刻本传世。此书总三卷,第一卷为《酒论》《曲论》六必分论。第二卷为《制造红曲法》《缊酿三白法》《问答说》为技术论。第三卷《五谷果食蒸烧法》介绍了蒸馏酒,药酒和一些历史名酒。全书引用历代酒书多达39种。为历史上宁波地区唯一一部酒经。



杨万树自豪地介绍说“宁波酒曲蘖参用,色白味正
”,“我台宁老酒无灰酒也,制曲用蓼不用药。蘖亦清凉解毒,饮酒致醉不头痛,不口燥,医家用以治疾极为精良。酿酒采汲它泉溪流诸水,故酒色如镜,芬芳遒爽,不亚于绍酒也”。杨万树的长期研究为宁海做酒行业,留下了一整套完美的制酒工艺。
 
缑城宁海,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有酒坊30多家,街巷酒旗飞扬,当地人结婚生子,千家万户沽酒为庆。宁海地区酒厂,都沿用着《六必酒经》的古老工艺。宁海力洋村,来了一位酿酒师,他继承古方,曲蓼参用,曾把力洋的散装白酒,成为人们抢购的“茅台酒”,它淡淡的清香,还飘在这记忆的街巷。

古村蕃薯烧   滢泉出琼浆


这散装”茅台酒”就是酿酒师牟锡年,毕生坚守研究,用蕃薯制作的“力洋烧”。



力洋古村,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位于宁海县城东部,背靠盖苍山,南临三门湾。北有水库幽潭,西有沥水穿行。村中民居集明清仿宋多处古建筑。画栋雕梁,古韵悠悠,爱国志士辈出,也是民国中将叶颂庆,翻译家水夫的故乡。

力洋村,在宁海最高峰盖苍山脚下,东海雲顶的山泉,经桃花溪,汇成沥水到力洋,盖苍山脉岭峧,东仓,等各村,经年盛产优质的蕃薯,村民习惯用蕃薯做面,做酒。过年村民都做有几坛番薯烧的土酒,在节日合家团聚饮用。红薯富含果胶、氨基酸多种矿物质,补脾和血、益气生津,其胡萝卜素,维生素A,可维护视觉功能,内含的“脱氢表雄甾酮”,可高效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蕃薯做的酒,也有活血益气抗癌功效。


上世纪40年代,一位酿酒师牟锡年,来到力洋,他祖籍黄岩,出生于酿酒世家。他的到来,让力洋番薯烧工艺化。1944年,牟锡年与王启兴创办复兴米厂,厂内设白酒车间。1956年。他为力洋的番薯烧带来了作坊式制作。1958年,象山宁海两县合并,县城设力洋,为节约粮食,用金刚刺,蕃薯渣,康饼,禆仔制酒,牟锡年按《六必酒经》传统做法加入“白辣蓼”,让“番薯烧”有了独特的口感。

70年代,牟锡年的“番薯烧”声名鹊起,迅速占领了象山宁海的白酒市场,在宁波地区
供不应求,为此,合并了茶院酒厂。酒厂并利用宁海糖厂,甘蔗榨糖后的残渣制酒,产糖大省广西还来力洋学习取经。70年代,这种“甘蔗烧”的散装白酒,酒色清亮,入口甘洌,成为了这个物质匮乏时期的“茅台酒”。


缑城宁海,蕃薯甘蔗的力洋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力洋酒厂的蕃薯烧,因传承古方的精湛工艺,不上脑不伤人,而深受家乡人和宁波人的喜爱,蕃薯烧也因此被外出的游子,带到杭州上海全国各个地方,名声在外。

坚守写春秋  工匠精神传

春秋时代有“四书五经六艺”,留下“独具匠心”的成语。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汴京宝寺塔,西安兵马俑,令人骄傲的“两弹一星”、深海探测、超大型计算计等等,都体现工匠精神铸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清代酿酒师杨万树用50年来研究,他的《六必酒经》成为了宁波酒文化的一部精典。牟锡年从民国开始也用了整50年来研究蕃薯烧,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更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对这酒倾注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来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坚持自己的选择和方向,50年的时间,他们经历风雨,排除万难,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工作中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成为了这方面技艺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和创始人。


像杨万树这样有文化素养底蕴的写出了专著,留益千秋万代参照。像牟锡年这样的技术酿酒师,也有着一套实际的工艺和成败经验传给后人。我出去听课时,常听到这些话:“只要坚持做一万个小时,就会成专家”。李嘉诚“人对事就对”。凡“老字号”创始人成功坚守50年的,都是值得传承的好品牌,他们的生命力不仅展现在他们的品牌上,更展现在他们的精益求精、严谨耐心,坚持敬业,品质至上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上。



清代乔贵发,胡雪岩;当代比尔,盖茨,李嘉诚;中国的任正非、马云、陈家根、张一鸣、黄峥、王兴、马化腾、董明珠,还有宁波的储吉旺等,他们作为企业家创始人,虽然都不在一线搞技术,但他们的信念如铁、信心如磐,舍弃诱惑,淡泊名利;他们的意志品格,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担当,他们不懈的追求和操守,他们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对社会的创新奉献上的内在品质,正是现代尚缺需要弘扬的工匠精神。

家乡的酒厂,在这里坚持了整整75年。悠转在厂区,我为家乡酒厂人的几代坚守感动。75的风风雨雨,让这里的白墙斑驳,让这里的井沿刻满苍桑,这个复建于70年前后的厂区,处处还弥漫着岁月的痕迹。窗口飘出的蒸汽,飘着淡淡的酒糟香味,仿佛在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诉说属于他的艰辛故事。


我了解到,洋番薯烧的传统工艺都是师徒口口相传,然后凭经验操作,比如番薯粉碎颗粒的大小要根据温度来调整;原液储存几年再分装也要随机应变,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到酒的品质。展架上,写着被评为第十六届“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的三个金奖,被评为宁波市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我想我写这篇文章,也算是为家乡的酒品质点赞。

在酒厂展厅墙上,写有杨万树的六必工艺,“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牟锡年,这位坚守了半世纪“番薯烧”的创始人,退休后仍热心传帮带。他儿子牟宣础抓酒厂生产也和他一样在选材,酿酒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听完介绍,我感受到了两位厂长对产品质量的坚守。


近年来,全国众多“老字号”品牌陷入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继承。调查显示,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历史负担重、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市场化能力和品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传承人招不到学徒,但是力洋酒厂等来了第三代传人,为这老厂翻开了新的篇章。

封坛搞定制  創新展宏图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总理的话如春风绿了江南岸。

2011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王肖峰,成为力洋粮油食品厂的第三代传人,这位金融的高材生,一进来就成为厂里最大的股东,他选择白酒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也搭上了这列中国梦的时代快车。2012年,他建议停了麦芽的生产,成为了单一的白酒厂家。他目标明确的开始新一轮的规划,展现出他的雄心和才华。


在厂区的场地,我看到一坛坛黄泥的封口上,有一个刚出生小孩的小脚印,在封条上写封坛的时间名字,为“出生纪念酒”。孩子降临,自己的生命基因有了复制和传承,以往,年轻的父母们都用金锁银锁,等各种物品纪念和表达祝福和祥瑞。出生,满月,升学,婚嫁,用酒的坛封纪念,这是一个好创意。封酒,三十年,五十年,想象打开他的那一刻,父母的厚爱,随着酒香飘满儿女的心内,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会象这经年的陈酿,开封之日,凝望酒花泛起,就记起了父母辛苦养育的恩情。

在厂区的展厅,我看到了高端商务酒,个性化免费定制的各种酒,可谓琳琅满目,各种酒瓶都个性化印制,显出一种高端精致。最让我感觉壮观的还是在私藏酒。王肖峰他带我们在酒坛中悠转,有时他会介绍有中央电视台谁谁,还有那些名人,企业家的收藏。这里的私藏酒和定制,以番薯烧为主,也有高梁。青棵,杨梅酒,桑果酒,其中有一种叫黄精酒的保健酒。酒的品牌众多,有“力洋烧”、“力洋女儿梦”、力洋红妆梦”、“盖苍山”“五朝门”等品牌。王肖峰认真总结着,空余潜心学习管道,品牌,营销,他的创意还很多。


私人定制,为爱珍藏。企业定制,定制着生活的绚丽。封坛美酒,收藏对女儿的爱。定制和封坛,受到社会欢迎,这是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表现,这是一种社会文化提升的表现。力洋酒厂的专属定制和封坛活动,尝试着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为企业树立了一个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里程碑。

王肖峰,总算起来只见过两次面,但我在这位第三代传人的身上,在这些酒品牌里,看到了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决心。“老字号”接力任重道远,我祝愿他能秉承工匠精神,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做大做强。





作者简介:

袁素红,散文作品曾获浙江省文化局散文大赛一等奖浙江省晚报副刊比赛二等奖宁海柔石文学奖散文作品收录《宁波市当代作家散文集》《中国作家采风作品集》《宁海作家协会三十年作品集》《宁海旅游文集》等。散文家乡的天空窗外那一片山林曾被宁海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散文。多篇文章曾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合作编著《作文修改秘籍》上下册已在文心出版社出版。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书法:王兴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