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爱太满,物极必反

  平凡的人 2020-09-09


文 | 有书芒来小姐 · 主播 | 简宁

有书君说

有读者问我:在一起八年了,其实我知道他早就不爱我了,但我还是舍不得跟他分手,我该怎么办?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比起短期关系,人们更难以结束长期的恋爱关系呢?

今天有书君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效应——沉没效应。


什么是沉没效应呢?

如何利用沉没效应指导我们的感情和生活呢?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今天的【心理】专栏希望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最近,有一个让人痛心不已的新闻:

8月30号凌晨,嵩县一名男子因为挽回前女友不成,当即态度大变,开始在街上毫不留情地殴打对方。

女孩躲闪到马路上,男子继续追打,他撕扯着女孩的胳膊,拳头像雨点一样落在她身上。

短短几分钟,女孩挨了几十下,晕倒在地后,男子还在继续用脚踹。

更让人意外的是,失去理智的男子竟然又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具,割了女孩的喉。

女孩虽然立刻被送去医院抢救,但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家人悲痛不已,父亲在手术室外晕倒,血压飙升到200;哥哥看到视频中的妹妹,心痛得无法呼吸。

女孩的家人说,男子是当地有名的混混,天天打牌喝酒不务正业,但很会哄女孩开心。

女孩死心塌地和他在一起多年,一直在倒贴。两人订婚时女孩父亲当场痛哭,死活不愿意女儿嫁给这样的男人。

但女孩根本不听劝,连彩礼钱都不舍得多要,订婚后每天拼命工作,不停为男子付出。

可男子还是整天游手好闲,眼看男子改变无望,女孩在家人劝说下提出退婚。

没想到,由于付出太多,牵扯太深,迟来的分手竟给她带来杀身之祸。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一部电影,买票之后发现不好看,可买都买了,即使浪费时间也要继续看完;
 
一次旅行,到了景点才发现人满为患,可来都来了,再拥挤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一件衣服,买回家里才发现并不好看,可买都买了,再难看也只能放衣柜里找机会再穿。

你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成本”。我们总是在各种事情上不断投入,并且期望能够获得预期的收获。

可遗憾的是,投入不一定总是伴随着收获,长远来看,甚至会损失更多。

所以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难题——在没有收获的时候,是否要结束投入,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比如我的朋友小果,她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在这个公司耗了5年,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小文员,我可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啊!”

小果这句话,我从两年前就开始听她说,但没有一次付诸行动。

每年她都说要辞职,但又觉得今年就业形势不太好,不如等到明年再看,结果就是一年拖一年。

后来公司采用了奖金叠加制,小果又开始盘算什么时候跳槽能得到更多回报,结果5年一晃而过,现在跳槽,几乎等于血本无归。

为了一点眼前利益,小果损失惨重。

眼看快要35了,同龄人要么创业成功,要么升职高层,只有小果还是原地不前,甚至倒退了。

生活就像是在下楼梯,每走一步,都感觉十分轻松,可一步一步下了好几层后,再想爬上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么接受现实重新开始,要么破釜沉舟努力上前。

可面对亏损,我们有一种盲目的自恋:比起血本无归,继续投入更可能挣到大钱。

就像赌徒一样,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愿掏空钱包,即使赌到身无分文,却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到处借钱“翻身”。

这种“总觉得自己能翻身”的心态,来源于不想费力爬梯,趋乐避苦的心理。

结果呢?

不仅没有翻身,反而因为持续性下楼梯,而让人生跌到了最低谷。

试想一下:

你被鳄鱼咬住一只脚,如果拼命挣扎试图全身而退,鳄鱼就会撕裂你的四肢;如果用手去攻击鳄鱼,鳄鱼就会同时咬住你的手和脚。

怎么办才好?

当鳄鱼已经咬住你的一只脚,这只脚就成了你的“沉没成本”。

既然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那不如就牺牲这只脚,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投入成本越多,越难全身而退”,这种心理,叫做“沉没成本效应”。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提出“沉没成本误区”的概念,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眼前利益刺激,也受已经投入的沉没的影响。
 
然而“沉没成本效应”不止存在于股市,也广泛存在于生活中。

无论是感情,职场还是朋友圈,各种“成本”一直在增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及时止损”的重要性。
 
女性在感情中最大的“沉没成本”,莫过于青春。

娱乐圈有名的“分手情侣”贾斯丁·比伯和赛琳娜,分分合合长达8年,被粉丝戏称为“北美意难忘”。

然而最终,贾斯丁·比伯娶了另一个女人,并且高调秀恩爱,毫不在意贾琳娜的感受。
 
赛琳娜对朋友哭诉,她知道比伯不是对的人,但她像被比伯施了咒语一样,明知不对还是无法远离。

即使分手,只要比伯勾勾手指她就又回心转意。
 
她对这段感情投入太多,以至于无法抽身而退。

对赛琳娜来说,这段错误的感情就像黑洞,把她所有的投入都吸走,连一丝残渣都不剩。

感情中,无法“自断手臂”,轻则8年青春付之一炬,重则失去性命,如果最开始就痛下决心分开,或许双方都能过上更好的人生。

如同金融巨头乔治·索罗斯的话:

“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却还不去修正。”


比起继续投入,如何及时止损,真的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亚科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原因。

比坚持更重要的是,懂得及时止损。”


如何“及时止损”,方法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 设置成本投入上限

由于“盈亏互补”的心理,我们会通过不断投入,产生离成功越来越近的愉悦,这抵消了付出的痛苦,让人越来越难以自拔。

因此在最开始投入的时候,就要给自己设立一个上限。

朋友王强为了追求一位姑娘,甘愿变成取款机,可一个七夕节,王强送错了礼物,姑娘就勃然大怒把礼物丢进垃圾桶。


王强立刻提出分手,立刻拉黑了姑娘,再也不主动联系。

朋友对他的果断感到佩服,问他怎么做到一点不留恋的?

他说:很简单,打从刚开始追求她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设置了投入上限,现在上限到了,我就调整心态接受失败了。

如果达不成预期的目标,就该意识到现实和自己预估的不一样,继续投入会血亏。

及时撤出,等待更好的机会才是上上策。
  • 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手抓

单位新入职了一名主管,他说,如果不辞职待到1月份,就有20天的年假和丰厚的年终奖,但他还是选择在11月份辞职了。

我们都感叹可惜,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了,但他觉得比起眼前的利益,这个时候跳槽更有利于他的未来发展。

生活中,“眼前利益”最容易让人满足,无论渣男还是传销,都擅长于满足人的短期利益。

结果呢?由于忽略了长期利益,未曾全方位评估过背景和过去,发现有诈时,往往已经付出太多,无法自拔了。

而重视长期利益的人,自带“望远镜”,不但能看到现在的收获,也能看到更长远的丰收。

就像那句脍炙人口的话:“成功的人,并非只盯着眼前的小潮流,而是紧抓未来的大趋势”。

  • 接受失败,才能收获成功

当目标没有达成,我们真正在意的不应该是“投入成本”,而是“失败”。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被解雇的欧维离开了工作40年的公司,颓败的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可无意中,欧维帮助了邻居,助人为乐的喜悦让他忘记了自杀,也放下了失败,因为感到自己对这个世界仍有价值。

投入必然会有得失,即使血本无归,但只要及时止损,就不代表一无所获,因为我们学会了理性决策。

失败让人难受,但从错误中收获强大的自控力,就能让我们越过越好,收获成功。


当你想要离开一段关系时,要记得:

选择离开不是因为“不能再投入”,而是因为你的心胸更宽广,眼光更长远。

从长远来看,“沉没成本”是一个警钟——当你对现状感到不满时,成本就是后悔药,提醒你是时候撤退了。

虽然曾经的投入回不来,但避免变本加厉地损失,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对的时候离开,是对自己的善待。

若你选择凭心而动,就要学会后果自负;若你承诺未来可期,就要学会自负盈亏。

已入穷巷,切莫留恋,及时止损,才能拥抱更美好的人生。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