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说: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八小时之外如何运用。 曾经有段时间,晚上回到家,吃个晚饭,刷下朋友圈,聊聊天,就到了睡觉时间了。总觉得自己很颓废,却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直到遇见胡适的这句醒世名言,我才如梦方醒,并开始认真规划我的8小时之外的人生。 受“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的启发,我把这项计划称作“每天1小时”,即每天晚上关闭手机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我每天晚上关闭手机一小时,把这一小时分为6个10分钟,做6件有意义的事情。 1 锻炼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一切财富都是虚无。 我经常看到很多父母要求孩子锻炼身体,而自己却从不运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如果父母自己不以身作则锻炼身体,而告诉孩子锻炼身体很重要,就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在孩子上了小学,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对于没有家长参与的开头说教,慢慢就有了抵触情绪。 因为家庭环境限制,我最初选择的呼啦圈,作为家庭锻炼的方式,限制苗苗一次转200个,轻松自如,而我突破10个都属于超常发挥。 后来,我们选择跳绳作为锻炼的工具,这回我终于找回了自信。跳绳我可是从小就会的,而苗苗纯粹属于零基础。但是,最近,我还是看到了威胁,感到了压力,这是超过我的节奏啊。 当然,最好的模式,是全家总动员,一起锻炼,共同健康。家庭锻炼,一个也不能少! 2 沟通 手机最初是一种沟通工具,如今却成了大人和孩子的玩具,导致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大家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仿佛一个上紧发条的钟表,每天不停的运转,没有片刻休息。人和人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就会变得逐渐陌生,哪怕是一家人,也会产生隔阂。 最明显的例子,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就应该给我们带孩子,为我们做饭,打扫卫生。而我们却很少去关心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去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甚至他们的“唠叨”,都会引起我们的不耐烦,乃至顶撞。 放下手机,主动与亲人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分担一下他们的烦恼,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 家人之间的沟通,听比说重要。我们往往是说的太多,听的太少。因为人都是有控制欲的,但是,善于倾听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3 阅读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早中晚各阅读10分钟的习惯,有时候,晚上还会时间长一点,争取做到每天阅读50+页的内容。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做什么都追求速度,最有名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深圳速度”。 阅读也不例外,人人都在追求一年阅读多少本书、每天阅读多少页、如何快速阅读,这些都属于资讯式阅读,不是深度阅读,时没有思考的阅读。 慢读俱乐部最早起源于新西兰,逐渐流传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谓慢读俱乐部,就是会员们找家咖啡馆,聚在一起,关掉手机等电子设备,专心阅读至少一小时。 让我们从家庭开始,每天晚上关掉手机,一家人静静地看书,先从10分钟开始。这不但是提升自己,自我充电,也是在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远比赠送孩子万贯家财更重要,更有意义。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赠送孩子一生的财富! 4 游戏 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孩子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 没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将会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到了将来的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变得剑拔弩张,一言不合,就闹“离家出走”。 趁着小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较大,每天一起做个小游戏,既加深了亲子关系,又放松了忙碌了一天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家玩的游戏有抓石子、打扑克、做手工,其中做手工对苗苗的吸引力最大。为此,我专门从我网上购买了一套做蝴蝶结的工具和材料,从此,我家的茶几成了她的工作台。 除此之外,斗地主也是我们三人经常玩的游戏,我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斗地主在中国这么受欢迎,都是独生子女政策惹的祸。现在又在鼓励二胎,10年后麻将一定会重放光芒! 5 日记 我每天通过微博简单记录我的家庭教育训练内容,至今已经有840天了。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留下一些记忆,主要是为了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也为孩子做一个榜样。 每天10分钟记录一下训练项目,具体的思考,通过文章的形式呈现,耗时2到3小时不等。每天坚持写家庭教育和英语启蒙的文章,是在逼迫自己积极思考,反思我的家庭教育实践的得与失。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日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手段。我经常翻阅苗苗以前写的日记,那稚嫩的语言,立马勾起了我甜蜜的回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苗苗现在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写作的表达能力也慢慢的提高了。以前写作文,大都是我口述,她笔录。现在她基本上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写作,我帮她稍微润色一下就可以了。 6 思考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实验室动物长期暴露在压力荷尔蒙下,会使海马记忆学习中枢有萎缩现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索罗门说,压力将使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记忆能力也会降低。 专家建议,哪怕工作再忙,每天都要留白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用来整理思绪。静坐、冥想都是纾压的好方法。 有实验证明,4--10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独立思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从“镜子”里的我,到“意识”里的我的良好过渡。独立思考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问问题的好奇心,每一个问题都是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思考也是一种内修。每天留白10分钟,反思自己的工作、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教育等的不足之处,想出改进措施,不断提升自己。 思考还是一种心灵的放松。一次最好就思考一件事情,10分钟的静思,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我,看清前进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