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域教育】共享智慧,众筹成功 ——济南市市中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教育品质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以“立德、立言、立功”著称的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的孩子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可是,真正“行”了吗?如果不行,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因为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就开始了;而“行”的结果,自然让“知”“成”了。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知行合一,它不只是言行一致的问题,还需要真情怀与大境界的精神光照。

市中区教育局的领导既“知”又“行”,其心有百姓,“岂虚言哉”?

市中区教育人知难而进,“上下而求索”,坚持共享与众筹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动摇,组建办学集团,在付出巨大心血与努力的同时,收获了累累硕果。

打破校际堡垒,实现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是教育系统维持整个教育过程、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总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且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因而存在着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失衡就极易导致教育平等机会的缺位。如某些优质学校在自得其乐地享用丰富资源的时候,往往还会造成资源过剩而导致浪费。更重要的是,还会在校长及其教师的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资源被“垄断”,唯“我”所用,是唱“主角”的“专利”或资本,其他学校没有权力更没资格使用。而临边的薄弱学校,也只好望洋兴叹,“靠边站”。这种资源的禁锢,又在无声中形成一种心理对峙,甚至延续到学生那里,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优劣不等的心理趋向。

美国学者菲力普库母斯说:“如果不更迅速和更大地减少教育上的不平等,它将会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一种日益严重的阻碍因素,甚至成为某些社会动乱的原因。”其言辞虽然有些激烈,却绝非危言耸听。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曾说:“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

集团化办学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消融了彼此之间的心理屏障。它让集团内各个学校的师资、课程、课堂等成为共享的资源,同时,精神、情感、良知、追求等更高层次的资源也实现了共享。

 一、优秀师资共享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当一些资源丰厚的名校从全国各地不择手段地“引进”人才的时候,济南市市中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优质学校的名师持续不断地输送到了薄弱学校。这不但遵循了天道,而且也有了人道。因为《周易》早就说了:“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集团化办学便内含了仁爱精神与“义以为上”的品质。

育英中学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已经拥有一大批优秀老师。而属于育英教育集团的育秀中学,由于地处偏僻,教师流动性强,任教者多系新招的年轻老师。所以,从其新建之日起,就不太被人们看好。当时即使育英中学的优秀教师有心想前去育秀任教,也多因离家太远、孩子上学不方便等因素而难以成行。

集团化办学为育秀中学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育英教育集团理事长黎军在育英中学全体教师大会上郑重地发出了动员令:“育秀成不成,证明育英行不行!”他要求领导班子和老师们把育秀中学的事,当成育英中学自己家的事,派出几位擅长管理、自身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常驻育秀校区,还选派了包括学科骨干教师在内的数十位教师到育秀校区工作,基本覆盖了育秀中学初中阶段全部学科,搭建起了一个结构合理的阶梯式干部教师队伍框架。如果育秀中学教师出现师资紧缺的偶发情况,育英中学总是及时调配师资进行支援,一定保证育秀中学师资不缺位,从而为育秀中学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和师资基础。

同样,南上山教育集团教师交流输出可谓不惜血本,先后派出首席教师2人,教学能手12人,骨干教师30余人参与定向交流,三年来,近50%的教师参与了集团交流工作。

集团注重发挥交流教师专业力量的作用,通过跨校授课、开放课堂、送课入校等形式,让他们的“精品课例”在3个校区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集团交流的平台研究与学习带给教师的是全新的感受,通过骨干带动,不仅培养了青年教师,而且锻炼了骨干教师,从而实现了教师一起发展的共赢目的,学校也有了更好发展的潜质。参与首批集团交流工作的赵蕾老师,在泉海小学任教数学学科的同时,还担任芭蕾社团的辅导老师。正是这样一种身份的转变,让赵老师有机会放下数学老师严肃的架子,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满足。让走进芭蕾社团的孩子去了解芭蕾、体验芭蕾、热爱芭蕾,热爱舞蹈;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加有趣又专业的训练,让拥有舞蹈梦的孩子去实现她们的梦想,这也成为了她梦想的另一种延续。赵老师在泉海交流一呆就是3年,见证了这所学校在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她自己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王红林校长对笔者说,师资共享还有一种隐性的共享,那就是不同学校里不同教师内涵的敬业精神与仁爱情怀,它在无声无形中在集团中流转,自然而然地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的不断聚合与升华,则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校精神文化。

其实,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师资的不均衡上。集团化办学,实现了教师作为最重要教育资源的共享交流,让名师不再固化在某一学校里,而是天经地义地走到了其他薄弱学校里,不断融合了新教育信息,形成了新的理念,发展了教学能力,并以最终形成学校的全员智力为其基本立场,使教育资源“活起来”,开创了其具有再生意义的教育教学生涯。

说起优秀师资共享,巾帼不让须眉的经十一路教育集团理事长王新梅自豪地说:“推进教育均衡是我们集团每一位干部教师都愿意干的事。”“到陡沟交流是去创业;到陡沟尽自己的力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无上崇高与光荣;最好的干部要派到陡沟去,最好的老师要到陡沟去交流!”“陡沟的老师要到经十一去,骨干教师先交流!”已经成为经十一教育集团人的共识。四年来,两校共交流干部教师47人,副校长4人,主任3人,大队辅导员2人,教师38人。其中,有爱生如子的张美霞老师,有每天往返60公里从东城到西城的刘震主任,有把孩子托给老人、朋友照看的李颜、李焕、米蕴老师,有带着孩子到西部租房的胡良鹏老师……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陡沟小学,以前是老百姓公认的薄弱学校,生源外流年年增加;可现在,却是成了老百姓的孩子向往的学校,不但生源不再外流,反而出现了回流现象。

据区教育局刘绍辉局长讲,四年来,全区推进集团内干部教师流动,并通过外出培训,提升教师素质。2013年153人,是在攻坚涉难反复动员的基础上进行的。2016年全区交流教师507人,超过了政府规定的不低于在职教师10%的目标要求。教师培训,2014年数字是550人次,而到了2016年实现了一种井喷式的增长,可谓吹响集结号,达到了3.1万人次,而且我们还把名师送出国门,到美国、加拿大、芬兰、英国学习先进理念。”更可喜的是,干部与教师的交流与培训,已经升华为一种自觉自愿行动,并在交流、培训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杜威认为,学校是实现“多种多样的人共同生活的生活方式。”而学校的领导者则是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引领性力量。诚哉其言!在师资共享中,理事长的大气魄、高境界还不只表现在将优秀师资派到分校任教一个方面,还体现在想方设法为分校培养青年教师上,将学校内校长、教师以及学校外相关力量进行了整体协调和深度联合。

实验教育集团孙金葵理事长告诉笔者,泉景中学新招来的青年老师,全部被实验初中“截留”了。因为他们缺少教学经验,如果直接到泉景中学任教,无形中弱化了这个分校的师资力量。为此,将他们留在实验初中精心培养两三年后,让他们向深厚的“老手”“名家”靠近、学习、修行……潜移默化中,他们就有了实验初中的教育教学“基因”,甚至成为骨干教师。然后再将他们送到泉景中学任教,便会绽放出异彩。孙金葵校长说,我们心里没有把泉景中学当成实验教育集团的一个分校,而是一个离得远一点儿的实验初中。所以,实验初中就有了为泉景中学培养优秀师资的义务与责任。不但要提升他们教学业务水平,培养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同时要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当一批批英姿勃发、德艺双馨的青年老师兴冲冲地跳出“龙门”,源源不断地汇聚于这根“数轴”上——泉景中学时,才有了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每每谈起师资共享,纬二路教育集团理事长烟文英都兴奋不已。因为集团已经形成了学研共同体的研究机制。集团有三个学研共同体:集团首席班主任工作室、集团精锐研究团队、交流干部组成的课程改革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聚集教养50条落地的研究;精锐团队聚集“基于标准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交流干部共同体聚焦学导课堂教学研究。三个共同体都在不同领域推动着集团各校区教育教学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了这种研究机制,不管身在哪所学校的老师,都有了共同参与研究的义务与责任,也都有了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尤其是老师们具有了自我发展意识的时候,学校也就有了长足发展的可能。

在与集团理事长交流的时候,笔者十分感慨,他们在不惜“血本”地为分校“输血”的同时,又都在竭其全力地为各个分校“造血”,并让他们自身具备“造血”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资共享机制的建立,还有一种大爱在传播,一种境界在升华。

 二、课程资源共享 

绝大多数优质学校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集团化办学之后,优质学校原来独自享用的课程资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集团各个学校共有的资源。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其《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理》一书中所言:“真正的共同体,永远是群体共享的,且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成为胜者。”

经五教育集团刚刚成立,阎莉理事长便对经五路小学已有的优质课程进行“课程打包”,很快在整个集团构建了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并在“培训跟进、师资流动、物资共用、校区联动”等方面做足文章,让其优质课程走进了集团内的所有学校。其他学校老师理直气壮且兴奋不已共享这些课程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拥有了身为经五教育集团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这种生动的“课程打包”最初是从龙头校多元课程的观摩、交流一点点做起来的。经五校区举行阳光少年节、社团课程开放周,经八校区的同龄人也来了,原本一个校区的节日成为两个校区孩子们欢聚的海洋。40多个社团课程,十几个团队游戏,学生共同参与,一起享受经五丰富的活动课程,教师深入观摩课程实施,体会学习,激发起创新课程的火花!

渐渐的,“课程打包”从龙头校辐射到取得阶段发展的新建校、兄弟校。集团哪个校区的课程精彩,大家就自觉到哪个校区“取经”。从学生到老师,从学习到管理,从共享到创新,“课程打包”激发起大家共同发展的心气!

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应追求一种“实践理性”,由此反观“课程打包”的方式,其所秉持的就是实践中的行动理性。“课程打包”不仅实现了某一校区优质经验的共享,更让集团学生身心成长得到实惠。2014年,经五教育集团启动了运动课程共享计划,这对于集团师资、物资协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集团理事会牵头,协调各校区教务处召开专题会议,就原师资岗位安排、课时安排、学生接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逐一研究,当场协调,当场拍板,同时还签订责任书,落实教育安全。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终于让乒乓球、网球、跆拳道、击剑、游泳、足球、篮排球等现代运动走入了集团各个校区学生的课程表。

特别是针对深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的游泳课程,经五教育集团拿出专项资金定期安排车辆,采用学生游学的方式接送各分校学生到集团经纬校区的专业场地参加游泳课程,让集团优质的课程、师资、物资真正惠及集团每一个学生。

共享,让一切变得顺心顺气,事事如意。

纬二路教育集团还形成了课程分享机制,学生管理中心将纬二校区的“雅行课程50条细节”在各校区共享。课程管理部率集团各教研组分享各校区作业布置管控等工具及资源。每次的集团理事会,都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过程,大家都要分享各校区的课程改革经验。同时,还分享专家资源,无论专家到哪个校区指导工作,都作为集团的资源。而通过每年一次的“集团课程峰会”,实现教师的“华丽转身”。由教书匠变上升为拥有属于自己“品质课程”的品质教师。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认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师群体,只有培育其在个人愿景上进行互动与分享,实现其在群体愿景上进行整合与凝聚,才能最终促使教师发展的内在感召力与自觉驱动力,并形成学校独特的组织文化与精神品质。

经十一路教育集团不但把学校里最好的课程资源拿到陡沟小学,而且还带领优秀老师在那里开发了具有陡沟特点的课程,仅社团课程就多达28项,而且深受学生喜爱。

在农村小学开发课程,尤其是艺术课程非常不容易。可是,对于有大爱教育情怀的经十一教育集团人来说,没有破解不了的困难。学校艺术教师资源不足,就到大学城,将攻读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引进来。于是,艺术社团课程不但开了起来,而且开得热火朝天,以至成为当地农村一道最美丽最时尚的风景。

谁先打开灵魂的花瓣,谁就是前卫的工程师。

其实,当形成集团课程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本杰明·布卢姆在说:“学习者‘个别差异’的事实可表现为许多方式。”差异不在于外显行为与直接效果的分毫之差,而在于内在品格与潜在能量的持续萌发之别。只要我们的教育能提供给所有个体促进其最充分的发展机会,那些农村或务工子弟或薄弱学校的学生,与城区优质学校的孩子同样可以一展风采,难分伯仲。据阎莉讲,经八路小学的足球,经九路小学的篮球,与经五路小学的乒乓球,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三、教学成果共享 

杜威说:“教室是教学的实验室。”要开展教育改革,首先即从教室里的课堂教学开始。从2006年开始至今,二十七中在武树滨校长的带领下,一直进行着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2013年10月成立二十七中教育集团的时候,已经构建出了合作学习的理念系统、教学流程、评价方略等,并在山东甚至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用蝶的舞姿,做引导春天的“柳笛”。

为了让其他三个校区的老师们更好地共享这一改革成果的“美味”?集团理事会决定让他们走进二十七中合作学习课堂,感受此前很少见到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的热闹景象与特殊效果。并让他们对某些教学流程进行质疑问难,由二十七中的教师或学生现场答疑解惑。从而改变了其他三所学校老师既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行为,进而产生了改变自己课堂的心理愿望。同时,通过每月集团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统一安排合作学习培训和外出考察,同时将27中的教育教学年会改为集团年会,展示一年来各校区在合作学习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果。

用虔诚的心,打造跨界的乐园。

目前,各个校区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七贤中学“四环节”合作学习模式:自主预习--互助学习--点拨指导--应用提升,成为一盏明亮的灯。普利中学“AC”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渐趋成熟,已飘洒出淡淡的清香。就连2014年8月刚刚开办的舜华学校初中部的课堂也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的有序互动……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出者勒温指出:“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师生合作共享,芳香四溢。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

理事长武树滨认为,合作学习之所以在各个校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比较快地产生效应,一是集团注重引领,它是学校发展的智慧动力来源;二是各校区注重创新,各学校的发展成为集团发展的合作动力来源。两大动力来源之间不断实现相互转换与发展,也就实现了合作共赢的目标。

育英教育集团理事长黎军告诉笔者,从集团成立到现在,育英中学与育秀中学便实现了两个校区之间的教研评价一体化,即统一教学思想、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学案和作业、统一考试、统一师生评价。育秀各学科教师一直积极参与总校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坐班车或者自己开车回总校备课。两校教师的视野拓展、思想互动、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撬开了新学校发展的大门。同时,育秀选拔有潜力的学生送到总校参加学习培训;总校的分层学习材料,如《超越手册》等全部提前为育秀印好,由班车送到育秀中学。育英中学优厚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了育秀发展的强大后盾,不但保障了育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让他们滋生一种感激和追求的力量。

以前由于专业老师不足,音体美课程在九曲小学这个农村小学很难以开设,甚至近乎走到了有名无实边缘。而集团化办学之后,总校的专职教师走了进来,不但开全开齐了音体美课程,而且开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他们欢呼雀跃,不只是感到新鲜,而且热情持续高涨,且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与此同时,泉海小学的专用室和学生社团全部向九曲小学学生开发,两个小学的孩子同在一个社团活动。南上山街小学还帮助九曲小学组建合唱队,经过艰苦的训练,这些在音乐课上未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首次在市中区合唱节获得合唱比赛一等奖,并作为唯一一所乡镇学校代表市中区参加了济南市的合唱比赛,而且获得了一等奖。

孩子喜欢音体美课程,几乎是天性使然,这不但可以留住童年的美好回忆,还会让他们充满生命的灵动。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谈到,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它展现的是人类普遍的经验、情感和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正因如此,这种心灵状态,不只会让他们在当下感到快乐与幸福,还会在未来的生命中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资源共享,还为农村的孩子的未来幸福注入了生命的能量。

从上文读者可看到,笔者是从师资、课程、课堂等方面分类而谈的;其实,每一所学校并不是孤立地就某一个方面进行分享的,而是三路并进的。纬二教育集团分水校区执行校长吕华感慨地说,分水岭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正因为集团的分享机制,激活了这所学校的潜力和教师的活力。课程改革中分水校区的教师不再孤单,请来纬二校区的年级组长指导主题课程;为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镇办学校班主任大赛,集团首班工作室出谋划策,为尹莎莎老师最终获得小学组大赛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交流干部组建的集团发展共同体,建立了每月校区轮值开展学导课堂的研究就像巨大的推手,推动着分水校区的课堂教学改革,孩子们正在成为学习的主人。

刘绍辉局长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市中区的差异是什么?是城乡的二元结构,这种差异被有的人当成了问题。但是,市中教育人却把它当成了资源。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市中区教育上的短板,可我们看到的是驶向明天的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有机遇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收获。这是成就市中教育的一个大事业。奋斗下去,一定会有无限的前程。

再说,差异也不能简单地用优劣来划分与定义,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呈现出各自的优势,恰所谓的薄弱学校,也有优质学校不具有的资源。它不仅以场地、周边环境等固化形态呈现出来,还会以真诚、友善、以苦为乐等精神形态让优质学校的老师敬而仰之。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出优质资源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未必就有的优质资源。

激发生命潜能,加速自我超越

孟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生命潜能,他甚至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可是,不少人往往在安于现状中,将生命的锐气磨损,甚至掩埋了原有的潜能。时间一久,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发展的尽头。集团化办学则激活了校长与老师们沉睡了的潜能,让很多人在大大增加工作强度的时候,有了乐此不疲且锐气四射的生命气象。

 一、总校干部教师迎来机遇,再创辉煌 

胜利教育集团王念强认为,为了激发大家的生命潜能,作为理事长,就要敢于放权,放手放心地让刚刚走马上任的分校执行校长积极自主的去工作。

信任,即使是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都能滋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出内在的潜能。

对此,位于领秀城小区的育秀中学小学部执行校长李伟深有感触:“王校长把办学的自主权彻底交给我,让我大胆去干的时候,因为有了信任,也就有了责任与动力。”一大批干部就是在自由自主中迅速成长起来的,且创造了连本人都难以想象的奇迹。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花絮”——2015年刚刚创办育秀中学小学部的时候,有不少人在QQ群里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其实,李伟就在这个QQ群里“潜伏”着,静观其变,以求对策。有一天,突然有一个网友在QQ里说,是李伟在这所学校当校长。质疑声戛然而止,回音而来的是一片振奋的欢呼声。

如果不是集团化办学,直到今天,李伟也许还只是一位音乐老师,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中层干部。集团化办学为她提供了一个机遇,让她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李伟告诉笔者,有一个叫纪冬的英语老师,和她一起从胜利大街小学走出来到分校创业。先在育秀小学,2015年又跟着她走到育秀中学小学部。除了担任英语学科的负责人,还兼有教导处主任助理身份,成了这所学校的大管家:身兼教学、教务管理、上课,评课等职责,从早忙到晚,风风火火。可工作干得有条有理,而且有了很高的专业水平。李伟常常说:“这所学校没有我照样运转,可没有纪冬,却绝对不行。”一席话,一份真诚,演绎出生命的光芒。

田献功副局长认为,集团化办学就像利剑,割掉了教育上“各自为政”的“封地”。在打破校际间的“人才围栏”的同时,让“学校人”变成了“集团人”。在不断加大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力度,盘活人力资源的时候,让一批龙头学校的“老副手”与“准干部”在新建校、城郊校、潜力校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使“名校好干部+集团潜力校”成为“人才培养新天地”。正是因为夯实了这些基本功底,基于更高视野更深程度理解学校与育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及其发展方向,才有了今天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领导特色和管理实践,才促使了学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焕发生命光彩。

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几所学校,而且还要让薄弱学校起死回生,让新建学校办一所成一所,这对于每一个理事长来说,不仅会大大增加工作的量,还有意想不到的难度与压力。也许有人会感到,他们一定是负重而行,苦不堪言。可是,在笔者采访一个个理事长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个个意气风发,神采奕奕。于是,有人说,集团化办学就是把火种、温暖,连同竞争一起播进地里,让他们人人有了胆识,有了信念,有了第二春天。

 二、分校干部教师拥有自信心,创出奇迹 

在没有成立教育集团之前,一些薄弱学校大多不被老百姓认可,而学校干部与老师则认为,关键是生源不好。这个“死结”,决定了不管老师如何努力,都无回天之力。渐渐地,学校干部与教师也就失去的积极发展的信心,以至产生了消极与倦怠情绪。这种情绪,又会在无意中在学生中传递,让学生也认为落入薄弱学校而升学无望。

普利中学校长马全喜、七贤中学校长马千里高兴地对笔者说,集团化办学之后,一束光,让曾经追梦的人眼睛明亮起来,老师们看到校园里不但有了朝气、“剑气”,情势也发生了大变化。

其原因还不只是二十七中的优质师资来到了他们两所中学,也不只是共享了二十七中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的成果,还因为老师们感到自己由学校人变成了集团人,自觉不自觉地拥有了击浪而歌的自豪感。精神爽了,兴致来了,“干活”也有劲头了。而在集团一系列教研及其他活动中,以前崇拜、羡慕的那些名师,现在与自己平起平坐,能不长精神吗?自尊的叩响,也就有了发展的欲望。他们发现,不是以前自己水平低,而是缺少相应的成长平台和自信心。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大型的教学教研、课题申报、外出培训等各种活动,与二十七中的老师有了共同的待遇。一句话,是二十七中这个集团成全了他们的人生。

以前,人们将公平教育理解为只是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可是,集团化办学则将其推展到了教师层面,他们同样需要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师生在教学改革、教育创新、与教育境界上全面发展和追求。如果说以前他们的学生被名校边缘化,心里有几分怨气的话;老师们何尝不是也被无情地边缘化,眼里有几多辣气呢?

一道“鞭影”,抹净过去,划开未来。

不是他们不希望进步,也不是他们不企望发展,而是原有的状态,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是天地一改气象新。他们照样在二十七中的讲台上指点“江山”,他们的课堂教学同样受到二十七中学生的欢迎。以往让他们仰望的名师,再教外来务工子弟学生的时候,由于“水土不服”而难见明显效果。而有了长期对这类学生研究的他们,反而有了略胜一筹之妙。而且,成果也不断地出现,比如普利中学的史地生与政治,连续五年百分之百的及格率,甚至连随班就读的学生也全部及格。这让他们破译出春天的足迹和密码,由自卑走向了自信。融入集团化之中,他们发现,人各有长,都有发展的潜力。而他们学生的朴实纯真,又爱劳动,在与名校学生一起参加的活动中,学生的优秀表现,让老师们感到很自豪。于是,老师们在学生观上开始反思,原来,学校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老师们不再认为所在的学校是薄弱学校,只不过服务的对象不一样罢了。当眼睛由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的时候,老师们不再说自己的学生差了,而是在思考如何改革自我、修正自我、超越自我。

一次次思潮的席卷、冲刷,带来一脉脉激动、焕发,人也就坚韧、执著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主动进步的动力,并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

马全喜、马千里两位校长欣喜地对笔者说,现在老师们积极的发展状态,已经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精神追求。他们断言,名师一定会从他们这里诞生。因为他们发现,学校与名校老师的起点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如果有了内在发展的需求,找到自己飞翔的翅膀和一片天空,且持之以恒地行进下去,就会实现生命的突围与超越。并让他们的潜力聚集成巨大的能量,既会让老师们重新定位自身,发展自身,还会成为学校更好发展的支撑。

显然,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却有一条内在的必然规则在链接。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而集团化办学让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的潜能开发出来,并创造出连自己都惊诧莫名成就的时候,它不只会让某些个体感到生命更大的意义,心灵的极大愉悦,它还重塑了市中教育人新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之魂,从而构建了这个区域灿烂的精神家园。

融合学校文化,催生各美其美

人类学研究曾提出,文化是人创造的意义,但它也可以创造人的意义。具有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人,在构建学校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质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具备了以文“化”人的功能,并由此彰显出学校发展的巨大生命能量。当与其他学校,尤其是与薄弱学校组建成教育集团的时候,这种文化的输出与传播,往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不过,薄弱学校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即使积极主动地输入优质学校的文化,也很难将既有的文化底色全部消解。因为不同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大多烙印上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如何在让优质文化推而广之,又让原本薄弱学校固有的文化不失其光华?于是,各个教育集团,就有了“和而不同”和百花齐放的万千风景。

南上山教育集团是由南上山、泉海、泉欣、九曲、济大附小五所学校组成的教育团队,如何形成优质的集团文化,又不失其各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理事长王红林提出了“整合发展,共融共进,各美其美”的发展理念。四年来,在她的带领下,集团文化已经从文化共融走向了个性发展。

王红林认为,整合是集团的核心思想,是磐石铺底;融合则是方法论的本质,是钢铁铸身。只有作为精神文化重要元素的理念的融合,才能形成集团共同的价值追求,并生成各个学校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作为名校,南上山街小学结合“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以“民族底色”和“现代素养”为两翼,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血脉的现代素养。这一理念在向其他校区移植与辐射。可以看出,它的传播一方面升华了各个校区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则为其形成自己的特色打好文化底色,从而让一校一品摇曳出异彩纷呈的文化风景。

据泉海小学执行校长于泉讲,“泉海”二字内涵十分丰富,泉是源头,可以喻意为民族的传统;海是远流,让人想象到国际视野。学校便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为办学理念,结合泉海与“水”结缘的特点,构建起“尚水文化”体系,打造了“亲泉致海”课程,引领学生从“国家公民”走向“世界公民”。于是,它既有了南上山街小学优秀文化的特质,又凸现出自己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泉欣小学进入南山教育集团只有半年时间,可是,在文化融合与构建上,虽说是相契而进,却显见出独自的特色。据高招娣主任讲,老师们特别欣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诗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它不只因为有“泉”“欣”两个与校名相关的字词,还因为“泉”来自集团民族文化的浸润传承,而且内化成了校区的情感纽带。“欣”寓意生长,且内涵着生机盎然的春意。于是,就构建起了“水清木华”的独特文化体系,以此来引导老师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关注教育的本源和生长本身。

舜华学校是济南二十七中学在伟东社区设立的一所分校,这里的居民素质整体较高,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成多元态势。学校建成之后要想快速发展,首先要有明确发展方向——给生命以激扬的热情。清晰地办学理念——让灵魂纯粹剔透。而这些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不能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行,没有自己的绝活更不可。执行校长孙霞在思考学校的文化定位:既要带有27中合和文化的底蕴——内涵厚重,又要具有舜华学校自己的特色——阳光灿烂,所以将舜华的校园文化定义为合雅。合是合作,和谐之意,合作是教学方面传承27中合作学习教学特色。和谐指师生、生生、师师、家校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和谐的心田香气飞升。雅则是舜华自己的特色所在。雅分为雅知、雅行、雅慧几个方面。雅知是学生的学习,雅行是指实践,雅慧是指向做人,有品德。

美国学者帕梅拉·博洛廷说:“一种文化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们分享了共同的意义系统。”这种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既有文化继承,又有时代创新。合作学习不但让学校当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为学生未来发展积蓄了能量。同时,合作不但可以共赢,还能锻造出优秀的人格品质。而雅则有文雅、高雅、优雅等特质,它需要人格的支撑和传呼,同时,还需要高雅文化的润泽。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同时,雅还有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预期。孙霞校长与老师们希望舜华学校的校园是美丽雅致的,学生的举止言行是舒展文雅的,身形矫健俊雅的,而教师则是气度儒雅的。行走在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朝气蓬勃,崇知尚礼,热爱生活,阳光自信的。

这便涉及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问题。从物质文化层面讲,学校是文化的圣地,其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就是应当具有高雅的文化况味。而师生的精神状态,则应当显现出文明高雅的气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修身”与“博学于文”,才能将高尚情操与高雅文化内化于心,然后外化出美好的精神风景。

回首四年“简历”,昭示未来前景

很多人都是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如果说这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将这种父母之爱推而广之,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上学亦然,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者;那么,推己及人,也应当希望其他人的孩子也有好学上。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领导就有这样一颗父母心,他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进入优质学校。并在四年前就启动了走向优质均衡的集团化办学工程:前两年,突破+串联:中间一年,回头看,找短板,再发力;最后一年,大汇合,全覆盖,金蝉蜕壳。

 一、硕果累累,变化万千 

2013年是集团化办学起步年,完成任务占了全区学校的40%,要干,就要有起色,这是领导的叮嘱,是攻坚之年,也是初见成效的证据;2014年占到82%,这是崛起激扬的深化之年,各级领导鼎力相助,任务顺利完成;2015年达到85%,此刻,为实现全覆盖打下良好的基础;2016年,区教育局先是盘点,找出三年的不足和闪光点,再是着手考虑如何使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的问题。一个浪头就是一个时代的大潮。市中区政府副区长李咸梁在全区校长等参加的“坚持优质均衡,打造品质教育”论坛上郑重宣布,2017年,市中区共组建20个教育集团,所有普通中小学全部加入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实现百分百全覆盖,完成区委、区政府2017年“1260”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澎湃的巨浪伴着梦境滚滚而来。

与此同时,人们所关注的教育质量,也有了巨大的提升。详细的教学质量数据显示,分校和总校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差别。

刘绍辉局长认为,集团化办学改变了什么?一个是把“学校观念”改成了“集团观念”,变“学校人”为“集团人”。在2016年交流507名的干部与教师中,不但是自愿的,而且是主动积极的,甚至找到领导,要求给自己加个塞儿交流到分校教学。因为集团给他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更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其实,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如果很多孩子上不了好学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教育不够公平,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相反,如果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他们就会因教育公平而心和气顺,并不由自主地对教育点赞。

事实更加有力地诠释了这个“定律”。

一朵浪花,就是一种拼搏的闪烁。

市中区每年进行的校园开放日,都保持95%以上的办学满意度,2015年达到峰值99.29%,2017年达到98.28%。而市中区行风民主评议2014年是98.13%,2015年是96.83%,2016年98.05%。全区各个行业评比中,2014年位居第三,2015年第五,2016年第三。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对市中区教育的高度认可和慷慨的回应,成了市中教育人最大的骄傲与自豪。

 二、精心设计,再展宏图 

展望未来,刘绍辉局长满怀信心。他说,集团化办学需要三个阶段,现在处在1.0阶段,向2.0阶段过渡时期。集团化办学1.0时代的特征,在微观层面的特点是校校组合,在宏观层面是区域覆盖。集团化办学,现在的关键词不是集团,而是“化”。什么叫“化”,百分之百是数量的“化”,品质的提升才是内涵的“化”,即把提升质量作为重点的“化”。教育的发展需要集团化,翻过来学校集团化的发展又促进教育发展。

他说,集团化办学2.0时代的特征,就是集团内无差别。我们要从有差别到小差别,最后到无差别。集团内,我们市中的孩子能够无差别就学,是我们集团化办学2.0时代的方向,这个目标的实现非常难。我们从小差别开始,差别越来越小,沟壑填得越快越好,没有沟壑了,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

他对笔者说,到集团化办学3.0时代,特征是什么呢!是集团间的高度融合,集团间的无差别。集团间的无差别一旦实现了,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种美好的期待。

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品木认为,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推动的转变,必须坚持全纳与平等,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则让这种转变变成了现实。当下,集团各学校在“认识上互通,行动上互促,情感上互融,能力上互补”,齐飞共进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共享智慧、众筹成功、提升品质、催生蜕变的目的基本达成!

一暖,而千暖。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另一种早春里的“金黄”。还原生命的本色,从鲜活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在四年的奋争中,市中区的所有教育人,都是为心求“道”,为心守望,为心承受,为心育心;同时,他们也都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与生命的超越。

可见,有思路,就一定有出路;有“大地”,就一定播种出丰硕的收获!


刘绍辉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绍辉,1971年生。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济南市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泉城优秀公务员标兵、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为区域教育的领头人,他提出“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育人目标,在辖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寻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之路——在全市率先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区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由品牌学校带动新建学校、城郊学校、潜力学校融合发展,让6.4万名居民子女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市及英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建立教育交流机制,在全国建立七所高校师训基地,邀请多位全国教育专家指导校长办学,丰厚干部教师成长的土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为了每一个”为宗旨,树立低负、高效的绿色教育质量观,建立“校内—校外”德育课程体系,在全市六大公共场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全员运动会、班级艺术节,试点推行“一校一品”、“一生一课表”的课程改革,给予学生更多成长选择。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济南市市中区集团化办学,则是“以百姓心为心”。他们经过四年的“战略”规划和持续奋战,让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孩子与城区优质学校孩子一样“春暖花开”,共同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24日,第4版;见报时内容有压缩。)

陶继新

taojixin67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