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的危害众所周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对此三令五申,一些领导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谈择校的危害,但是,一些地方的“择校热”依然是一个有人爱、有人恨的难解的“方程”。难道真的解不开吗?其实,如果动了真格的,就不再是什么难题。
在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会上,海宁市作为仅有的一家县级单位代表,就“零择校”和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做了经验介绍。而且,《浙江省海宁市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择校”》一文,还被收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书。
海宁,既当今中国教育“零择校”的先驱者之一,也成了一个“零择校”的获胜者。
沈林华局长说,2007年他们提出“零择校”的时候,难度之大超出了想象。有些人认为,这一教育部门仅有的权力被主动放弃了,再也没有可以享受择校特殊待遇的可能了,纠结与意见在他们的心里油然而生。而那些有权、有势、有钱者,也失去了或明或暗享受择校的便利。为此,教育部门领导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如果因为有了困难就畏首畏尾的话,择校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教育在老百姓的心里就会失去它本来的光华。
2007年之前,每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门总会收到来自各个方面要求择校的条子。到了招生的最后几天,教育部门的领导都要关闭手机,东躲西藏,有时还要连续几天开会反复研究,以至于到了深夜还是左右为难,被逼无奈,只好在有些学校某些班级既定的班额上再加几个学生,大班额与超大班额就这样形成了,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尽管择校者在众多上学者中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可是,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非常之大。因为,无权、无势、无钱的老百姓,在面对择校望洋兴叹的同时,对教育公平自然会产生怀疑。
为此,教育部门取消了择校收费,斩断了学校因择校而来的收入来源,可是,依然阻挡不住有权、有势、有钱者的强攻。结果,招生就成了以权、以势、以钱谋利的一个竞争舞台。而老百姓的意见也随着这种“择校热”而持续升温,严重影响了教育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教育本应是一个精神圣地,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择校而被玷污。要想让“零择校”真正变为现实,就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必须理直气壮,釜底抽薪,断绝所有想择校的人的一切后路!
2007年,教育部门出台《海宁市城区公办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招生办法》,以刚性文件规定新生的入学办法,明确新生的入学条件,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在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施“零择校”。这一决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有些单位的领导认为,这种文件在当今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实行下去的,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将条子送到了教育部门。不管教育部门领导如何解释,他们都不能接受“零择校”这个事实。起初他们还抱有一线希望,直到入学那一天,自己的孩子真的没能择到好学校,他们心里的怨恨与不满就油然而生了。此后,当教育部门到相关部门办事时,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开弓哪有回头箭?阻力越大,越说明这个问题非要解决不可;阻力越大,教育者就越要有良知。人本无贵贱高下之别,为什么只有有权、有势、有钱者的孩子能上好学校,老百姓的孩子却没有这种权利呢?
沈林华局长说,在大谈社会公平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实现教育公平。因为这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热点话题。当农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孩子不断流向城市优质学校的时候,教育公平也在渐渐地失衡。所以,必须有效地堵住择校后门,让试图择校者从无路可走到无念可想。
沈林华局长还说,教育部门不但堵“后门”,也在开“前门”。一些市区务工者的子女,只要合乎入校要求,就可以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这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务工者及其孩子感受到了人格的尊严,品尝到了教育公平所带来的实惠与心灵的喜悦。
现在,海宁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零择校”已不是什么新闻,也不再有人送来择校的条子。即使当时个别心存不满的人,现在也在为海宁教育这片纯净的文化圣地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