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王崧舟|第一章,读书:文化的升值(10)——《语文的文化品格》系列之十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3.阅人读己

王崧舟:其实,这就涉及到读书的另一种境界。我的体会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己,读自己。我们读书往往会淹没在他者的灵魂当中,忘了当初阅读的最原始的发心。《华严经》上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读书的出发点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但是,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被书夺去了这个初心,忘了初衷。我们读一本书,就是跟一个灵魂打交道,倾听他,跟他对话,有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时看法和见解不一致,冲突、交锋、甚至不屑一顾。读到深处,却忘了归路,忘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照亮自己的灵魂。其实所有的书籍都是镜子,最终要照亮的是自己的灵魂,而不是拿着别人的镜子当自己的灵魂。读了很多书,反而不能照亮自己的灵魂,反而让自己的灵魂蒙尘,暗淡,消融,那就是颠倒梦想了。我觉得您刚才讲到的境界,就是读己的境界。您说读书不是一场心灵苦旅,读书是生命个体不断探索未知、走向未来的幸福之旅,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极大的觉醒和关怀。读书至此,夫复何求?

陶继新:您说的读己很有道理。孔子也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君子重在自我提升,小人在乎的是他人的评价。苏格拉底曾经说寻求知识的过程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他说,知道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无知,读书让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感觉到自己。

王崧舟:我想到一个禅话故事。说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一起游玩我们杭州的灵隐寺,两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就合掌礼拜。礼拜完了,苏东坡就问佛印:“人人都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说:“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又问:“为什么也念观世音菩萨?”佛印说:“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读书当然是在求人,无论是求知识、求技术、求信息,还是求文化、求智慧、求解脱,一样都是通过书这个媒介求他者灵魂的帮助、加持。但求人必须最终回到求己上来,道理很简单,自己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常说,佛不度人人自度。读书读己,求人求己。

陶继新:大师都是相通的。刚才您讲到读的关键是读出自己来,要读不出自己来其实不是在读书。这几年我深有此体会,我变化最大的也就是能不断地读出自己来,我能感到自己心里似乎有一种不断的滋养,甚至我能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所以我说,今天的陶继新一定会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明天的陶继新一定会超过今天的陶继新。

刚才您谈到的王阳明,我也非常欣赏他,他的《传习录》我看了好几遍。感觉他太厉害了,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大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他有一句话:当你看到满街皆是佛的时候,你自己就是佛了。这便是读己的终极指向。好多人为什么看到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好,这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修行不到。当内在的修行不到,所以就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看什么现象都是问题,看什么人都是恶的。

(原载于《语文的文化品格》,陶继新、王崧舟 著;中华书局。)

陶继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taojixin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