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王崧舟|第五章,德育:生命的根本(3)——《语文的文化品格》系列之三十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三、儿童是成人之父

王崧舟:您刚才讲到您女儿的事,我心有戚戚,我想到了我跟女儿之间的事情。很多事的发生都在证明一个道理,孩子往往是我们的老师。

我女儿喜欢看书,有时我会把一些好看的书推荐给她,但我从来没有奢望她能把喜欢的书推荐给我看。有一次,她读到一篇文章,很兴奋,拿来给我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天堂和地狱》,我一扫全文,发现内容其实我老早就看过了。但是,为了不扫她的兴,我就重新又看了一遍。

文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说一个人死了,天使带着他到地狱去看看,然后又去天堂看看。天使先带他去了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屋子,屋子中间有一口大锅,里面煮着东西,很多人围着大锅要吃东西,他们吃东西要靠勺子,勺子的柄特别长,所有人拿着勺子就是够不到嘴边,因此,他们怎么努力也吃不上东西,只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食物挨饿。天使告诉他,这是地狱。然后,天使又带他到了另一个地方,也看到一个屋子,也看到屋子中间有一口大锅,也看到锅里煮着东西,也看到很多人围着大锅要吃东西,也看到这些人吃东西用的勺子的柄特别长,看起来似乎跟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拿着长长的勺子互相喂着吃,我舀了给你吃,你舀了给我吃,因此,他们一点都不着急,他们都能吃上美美的食物。天使告诉他,这是天堂。

看完故事,我突发奇想,问女儿:如果你死了,你是想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呀?作为成年人,我期待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上天堂。但女儿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要下地狱。我当时很惊讶,问她为什么。女儿很认真地说:“我下了地狱,就可以去告诉那些人,怎样才能吃到东西。”我听了,非常感动,又非常愧疚。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良知和心性已经被俗世、功利蒙蔽了,但孩子不是,孩子的心地非常纯洁,非常干净,这就是良知,没有人教她,良知就呈现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女儿才是我的老师。

还有一件事,是女儿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她住校,星期五下午放学我就去接她回家。有一次,女儿上车后我发现她情绪不对,眼圈红红的,整个人有点萎靡不振,我问她,是不是考试没考好,她摇摇头。我问她,是不是寝室的卫生扣分了,她摇摇头。我又问她,是不是有男生欺负你了,她又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她说,她班里有个女同学的亲人得癌症去世了。那个同学非常伤心,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悄悄落泪,这个女孩子人际关系非常糟糕,班级里几乎没有朋友。女儿说,看到她这么难过,我也很难过,就走过去搂着她,跟她一起哭了一会儿。我听了很感动,眼睛马上就湿润了。后来我知道,这个孩子得了歇斯底里症,休学了。像这样的孩子,人人避之犹恐不及,不要说搂着安慰她,哪怕跟她走在一起都不敢。女儿能做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就是良知。

所以,我始终坚信,作为道德主体的儿童,他们的良知是本有的,是具足的。当后天的尘垢蒙蔽了他们的良知,我们要做的是祛蔽。而且,就良知的显现而言,更容易被尘垢蒙蔽的,恰恰是我们成人自己的良知。这个时候,谁来唤醒成人的良知呢?我们的孩子。

陶继新:您的女儿真的很不一般啊,“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是大善之下的无畏啊,这是慈悲之下的忘我啊!真是大器之材啊!

王老师,说到孩子对父母的帮助,我深有同感。我有一个讲座的题目叫《永存感恩》,第一个谈的是感恩父母,第二谈的就是感恩孩子。我有切身感受,我们往往常说要感恩父母,但很少有人说感恩孩子。为什么要感恩孩子呢?就是您刚才说的,孩子天性纯净、善良,他是一面镜子始终照亮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他又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在不断地提醒着我的良知所在,甚至不断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2008年和我大女儿一块儿到青海讲课。回来前我买了四包牦牛肉干和四包茶叶。我大女儿的孩子刚刚三岁,她说:“姥爷,还得买四包。”我说:“带给家里人的,这些就够了,还要再买干什么呢?”她说:“还有我幼儿园的小朋友呢!”我忽然间觉得小不点的她高大起来了。她要买的四包是为了给没有到青海的她的小伙伴吃,这就是分享啊,这就是“众乐乐”啊!刚才您讲的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中,在地狱的人不知道分享,他只知道独吞,以满足自己为最优先考虑,结果最终也无法吃到一口粥,一损俱损。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何尝不是如此啊,如果是他想要的东西,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不给,他不仅不会分享,全占了还觉得不够而苦恼丛生。正像您之前所说的,德育的第一个关键点即道德体验,要让孩子在极小的事上、寻常的事上,体验道德行为带来的于人于己的愉悦,才能使之深化为自身的一种永久的品格。所以,我对外孙女的这一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且对大女儿说:“你看,小轩轩(外孙女小名)是我们的德育老师呢。”

在学校里其实有很多德育实践的机会。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德育就是要在小的、细的事情上,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作起来。比如,新加坡的小学,入学该怎么做德育课本上都写得很清楚了,孩子们照着学、照着做就行,很容易实践。咱们的一些德育,往往专门拿出课时来学习,内容也是先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开始,这样的内容的确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个形象化思维还很明显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太大、太远了。德育一定要具体化,如果没有具体化的德育就出现大问题了,就会培养出一批会喊口号、说大话的“伪君子”了。像孔子那个时代,他的教育中把德育作为主体内容,但他所言极少,他的德育都是在行动当中的,是做给他的学生看的。

王崧舟:对,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方面不断被泛化,“假”“大”“空”,另一方面,又不断被“窄化”,德育被“窄化”为一门课,被“窄化”为一次活动。我们只知道有水处是水,却不知道无水处皆是水。德育无处不在,德育无时不在。

陶继新: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此语深具哲理啊。孩子善良的本性生而有之,这个本性一直没有缺失。“人之初,性本善”,缘何很多的孩子在长大后出现这样的、那样的道德问题呢?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几乎必有一个问题家长,如果没有问题家长,肯定有问题老师在,再找不出来就是一种社会原因了。我认为德育教育要从家庭做起,从父母做起。

我的孩子一直都支持我们、爱我们,那么自然,那么温馨,其实,我们就是这样对我们的父母的。我兄弟姊妹六个,我的父亲从得脑血栓到去世,所需的几十万花费绝大多数都是我出的,唯一在农村的二弟一直随侍左右,出力最多,我非常感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兄弟姊妹们没有计较过钱多钱少,力大力小,全是尽力而为。所以,孩子们看见我们是怎样对待老人的,她们也就怎么对待我们。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投射在子女心里的就是不孝敬父母是可以的。当你孝敬自己的父母,你不用说什么话,孩子会自然知孝的。我认为这就是德育,就是家庭德育。

(原载于《语文的文化品格》,陶继新、王崧舟 著;中华书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