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好心田|语文教学(3)——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 系列之六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读书与交友一样,

要择“善人”而交,

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读最好的书,

就等于在听未曾谋面的大师讲课,

在向其索取生命的智慧。

课外阅读

魏书生:天天这么练,每天都练说的能力,说的能力在这种训练中,自然就会提高。必须每天读课外书,这点教材,特别是牵着鼻子走的教材,是很难训练出人的读的能力的,必须有一定的量。我说咱们班学生,每天都要读课外书。1979年我们班就有图书箱,有图书管理员,所有人天天都看,那届学生平均每人看了七十多本书。

我31年如一日,现在我教大学了,我对学生说,只要我教你一天,你就得看名著,在哈大你看过哪几本书?跟我一说,我说你悲惨不悲惨,那叫什么?那叫书?那叫灰色文化!有的人弄了一大堆快餐文化,还自以为看过东西。就装一脑袋垃圾文化,东一头,西一头,乱糟糟的,全是基本没用的东西,全是一堆垃圾。我说你烦不烦?你躁不躁?你浮不浮?你能不浮吗?怎么能不浮躁?很多大学生活得非常悲哀!他如果让快餐文化牵着鼻子走,让垃圾文化牵着鼻子走,他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人样。他说,老师,我也没办法,我打开电脑都是这个。我说,一定要看比较有分量的东西,魏老师教你一天,你就得把中外名著放到桌上,将来拍着胸脯说那本名著我看过,还不止看过一两遍。“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说把所有的书装到你的脑子里,你就“气自华”了,得是有分量、有档次的书。

谁负责承包?刘阳负责承包检查,大学生也得检查,不检查也傻乎乎的,虚度光阴。我问学生,看了感觉怎么样?老师,挺好的。有时间就读20分钟、30分钟,没有时间一两分钟也要翻一翻,感觉绝对不一样。我读的习惯,31年如一日。有人说,魏老师,你31年如一日往黑板上写格言,从1979年写到现在,一天一条,一天一条,将有分量的、能禁得住历史淘洗的话,天天写一条,你有时间管?我说我闲得,管这点破事!谁管?我们班许娜同学承包每天往黑板上写一条格言,一天一天地过来了,你说同学们读了多少经典啊!

陶继新:谈到读,我非常赞赏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平时学习相对比较紧张,读书时间有限,为了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有较快的成长,最好不要让他们读那些思想与文化品位比较低的书刊。现在图书、报刊越来越多,这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正是因为其丰富,所以,真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如果不进行选择,就可能看到文化垃圾,非但吸收不到优质的思想与文化,还可能因为“近墨者黑”而降低自己的思想文化品位。如果读到一些坏书,甚至可能步入歧途。所以,读书与交友一样,要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魏书生:有的人读了一些不好的书,就等于脑子里装满了垃圾。

陶继新:是的,有的人读的实质上就是垃圾书。所以,我有一个观点:读书要尽可能地“取法乎上”。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前段时间,有一个熟人见到我,很不可思议地说:“二十多年前,我比你学历高,也比你知识多。为什么今天我们有了这么大的差异,甚至我要仰视才能看到你?”我说:“我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啊!”他说:“我也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并不比你读得少。”我问他:“你读的都是什么书啊?”他一说,我才知道,他读的都是三流四流作家的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文化垃圾。尽管有的比较有情趣,可是,思想文化含量非常低。我对他说:“我读的书也许并不比你多,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我读的绝大多数都是世界大师的书。尽管直到今天,我与世界大师之间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可是,这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向世界大师靠近了一点点。”

现在的学生所读的书,甚至不少老师所读的书,从总体上说,品位并不太高。这当是制约学生与教师快速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有的时候,读书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要看你读了多少好书。大教育家孔子,他为什么“述而不作”?因为他感到前人留下的书已经相当好了,甚至他认为都有点多了,所以,他对存于民间的几千首诗逐一研究,进行删削,只保留了305首,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经》。他为什么要选择删削呢?因为他要选取思想与文化品位都好的诗,让读者吸纳优质的精神食粮。所以,才有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纯净之美。那个时代的书并不太多,任何人都不用花太久的时间,就可以将之全部读一遍。而且,那些都是有品位的书。所以,那个时代出了很多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与文学家。因为读最好的书,就等于在听未曾谋面的大师讲课,在向其索取生命的智慧。读得多了,你不提高都是不可能的,不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写到的“三味书屋”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解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写有“三味书屋”的横匾的两旁悬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的“三味”,正是寿镜吾先生的祖训: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来,这还成了三味书屋的馆训。无论哪种解说,都在强调读书滋味深长。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当年是在学养深厚的环境中读书的,而且读的都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书。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邮件中给我发来一则文章,我看后很是感慨——

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的启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

这套“国文”(今天叫“语文”)教科书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还有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

又有大量课文广泛介绍各类知识,以扩展学生眼界。像《国文》、《文字》、《小说》、《诗歌》、《书信》、《阅报》等,意在介绍一般的语言、文体知识。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如《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国货》、《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

在第一、二册中,竟然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

这令我想到现在的教育,人们关注孩子的天性,试图让其自由发展,这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高层次的文化滋养。鲁迅小时候读的书,多是高层次的古代经典。我们现在的不少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对此还漠然无知,却异想天开地做着文学家的梦。所以,在让孩子挥洒天性之时,切勿错过培养其成才的最在让孩子挥洒天性之时,切勿错过培养其成才的最佳时段,切勿忘记让其吸取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营养。

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只有4亿多人,再往前推,就更少了。而有的年代,只有几千万人。先秦时,只有几百万人。况且,那个时候,一个村,甚至几个村,都没有多少读书之人。现在,读书的人虽然多了,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怪诞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大思想家与文学巨人者寥寥无几。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深思。而中国古代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他们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这种悖论的出现,是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足够的注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经典,即“取法乎上”;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即“取法乎下”,人们认为那些文化经典太高深了,甚至连研究生都望而生畏。

二是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子去背诵,现在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以至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可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创造,最终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水上浮萍。

三是古时候对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优秀传统文化却是蔑视乃至批判,直至1974年,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把孔子与林彪反党集团的总头子一起批判。

四是古时候读书人有一个文化定心,可以“面壁十年”读书,现在人们身处喧嚣的社会,心灵非常浮躁。如是下去,休说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出几个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的本质的东西。这一点从刚才我们谈的《一百年前的小学课本的启示》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教材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而且课文用的都是文言文。

可是,让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他们会不会学不懂?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小朋友的脑子里面没有“难易”的差别,只有“多少”的差别。“四书五经”那么难,以前的学子都是在学前启蒙时就先背会了。就像我背诵了一些高层次的书后,写起文章来,感到有很大进步;说起话来,也多是言能及义了。所以,我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背诵经典。她们一个是山东大学文学硕士,一个是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美学硕士。可是,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经典没有太多的背诵。于是,我要求她们背诵经典。可是,她们虽然答应下来,却总是坚持不下来。于是,我采取了一个办法——设立“家庭奖学金”。《论语》全背会了,奖励一万元。有人说,陶老师,你真有钱。其实,关键并不在这里。她们两个结婚时,我分文未给。不是没有钱,而是觉得不应该给。她们已经长大了,能够自食其力了嘛。可是,背诵了经典,是可以给钱的。一个人若真想发展,没有经典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对她们采取了“家庭奖学金”的激励方式。《论语》一共20篇500章,我对她们说,背一篇奖励现金500元,经我检查通过后,即可兑现奖金。结果,两人各拿了一万元的奖金。背诵老子的《道德经》奖金是4500元。为什么呢?因为《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即背会九章就给奖金500元。于是,她们又各从我手里拿到了4500元奖金。据有关资料介绍,快速背诵《心经》可以开发右脑,我就对她们说,谁快速背会《心经》,奖励500元。因为《心经》只有260个字,奖金不宜太多。而《周易》呢,我是这样规定的,背会《说卦》2000元,《序卦》2000元,《杂卦》1000元,《系辞上》和《系辞下》各2000元,同时,从乾卦到未济卦的背诵,都规定了奖励数额。我对她们说,我不会给你们找好的工作,也不会无故给你们多少钱;可是,我希望你们积累一大笔文化,从而实现文化升值,这比银行存款升值有更高的含金量。

我的两个女儿背诵了经典之后,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经典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大女儿,她是研究家庭教育的,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为家长讲课,反响非常好。因为她不仅阅读了几百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不仅有教育自己女儿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一般家庭教育专家不具备的中华经典的文化积淀。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内功。一个人如果有了内功,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定力,其身上积蓄的能量也就会从内在流向外在,于是,收获丰硕成果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