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悟得此“道”,即可入门——《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序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
-----

关于高效课堂研究方面的文章与书籍日渐多了起来,这是教学研究中一个很好的现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结果。可是,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才能让师生更快地进入高效教与学的状态之中?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无疑,李翠兰校长主编的《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一书,给这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习亦然。只有在高度愉悦之时,才有学习的待“发”之势。所以,高效与情感有着直接的联系,情绪低落特别是怒气冲天者,不可能进入高效教与学的状态之中。只有心理愉悦,甚至精神亢奋时,才能抵达教与学的颠峰状态。这个时候,思维活跃,灵感闪现,效率极高。这便是“功夫在诗外”的“情感高效”带来的意外收获。所以,研究高效课堂,不能不研究情感高效的问题。《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一书中所谈的“和谐”内容之中,已经触及了这个高效学习的敏感部位。

和谐还与合作有着内在的联系。课堂教学之中,有师生和谐,也有生生和谐,还有师生与所学内容的和谐,甚至与作者的心灵和谐。合作才能共赢,共赢才能高效。人人都有合作意识,高效就会应运而生。如果只是教师慷慨激昂地讲解,学生进入不了激情学习的状态,那就无法达到高效;如果只有某些学生进入了高效学习的状态,而大部分学生处于看客或听客的状态,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所以,合作意识应当贯穿师生之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形成的高效,才有持久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提出了一个“道德高效”的命题。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别人学好学坏置若罔闻,也会得到同样的回应,即别人对你学好学坏也漠不关心。一个关心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关心;一个乐于无私帮助他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规则,也是一种道德规则。课堂上,自己高效学习的时候,也希望别人学习高效,甚至帮助别人进入高效状态的学生的人数越多,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就越高。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也不只是让其拥有学习能力,还要让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种内含着道德因素的高效,才是更高层次的高效,才是促使学生一生发展的高效学习。

将教材教好学好,算不算高效教学呢?我认为不算。因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文本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这个背景不只是固化了的文字内容,还有生活文本,以及在这些文本学习之中生成的生命体验。现在不少课堂中,学生学得热火朝天,可是,他们只是就教材学教材,为考试而努力。从表面看来,有高效的态势;其实,那只是另一种应付升学考试的技法而已,而不是为了学生终生的发展而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升学考试上,还是定位在学生一生发展上,会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高效路径,当然,也会结出两种不同的“果实”。

谈高效教学,不能不谈到自主学习。如果不是在教师的强制管理下,而是自主学习且又高效的话,就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颗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种子,其后就会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其实,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只不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统天下”,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甚至扼杀了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当还学习的权利于学生,应当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教学,不但要教会,还要会教,即在相同的时段之内,生成更高的学习效率。而这个会教,不是让教师大讲特讲,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他们不但学会,还会学,特别是自己会学,且乐此不疲地学。这样,高效就是一件唾手可得之事了。而且,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之后,还会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过,高效教学的问题远不止我谈的以上问题,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中就有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究。所以,相信这本书出版之后,会给当今正在进行高效教学研究的专家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以很好的借鉴与很大的启示。

2009年12月15日于济南

END

原载于《小学和谐高效教学探索研究》,李翠兰 主编。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