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信校长的《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是他几年来校长管理艺术的一个结集,每篇文章都明显地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事例的陈列,而是都有着属于他的理性剖析。于是,让人感到鲜活而又富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书中流淌着这位校长成功的喜悦,也有着某些失败的遗憾。正因为如此,读者才能感受到他的可爱与真诚,以及一步步战胜困难的生命历程。 校长是一校之长,可谓大权在握。可是,有权就应当有责,而不是有了功劳归于自己,有了问题推给别人。所以,责任与担当意识,是一位好校长必备的品质。但担当也有一个度,是不是中层干部出现了问题,校长也一定要承担责任呢?这要分辨事实真伪,有些属于中层干部的责任,就应当让他们承担。因为这不但不会让中层干部在教师中失去威信,反而会为他们的声誉增值。陈松信校长正是领悟了这其中的奥妙,才有了与之相应的行动,从而提升了自己与中层干部在教师中的信赖度与美誉度。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当下不少校长却往往谋了副校长甚至中层干部的“政”。这并不是说这些校长不负责任,而是说其越权行事。由此带来的是副校长与中层干部权力的消解,以及进而生成了对校长的依赖性,甚至是抵触感。陈松信校长提出“校长要学会放权”,可谓智慧之言。放权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信任,是群体积极性的提升。而且,校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凝聚了人心,让团体更加和谐。在和谐的氛围里,人们心情舒畅,工作效率提高。而且,教师还会由此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拥有心灵的和谐。这些恰恰是教学与学习高效的本质内核,是生命优化的动力支持。 陈松信校长关于“打造学校特色”的述说与实践,给更多的学校以启发。没有特色,就形不成品牌,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形成学校生命张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几乎所有的名校长,都在这个方面深入探索。不同的学校条件千差万别,特色构建也要因“校”制宜。所以,打造特色,就要认真研究学校形成品牌的“点”究竟在什么地方。而且,品牌还需要有思想的含金量,还需要校长文化品格的支撑,不然,就不可能“立”起来。看来,陈松信校长不但有不同于一般校长的积极追求,还有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底蕴。 对于教师,陈松信校长有着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他不希望教师唯唯诺诺,明确提出教师要敢于说“不”。在欣赏教育盛行与“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的时候,有的人曲解了它们的本义,认为即使学生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教师也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其实,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陈松信校长对于当下这个敏感问题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但给教师教育学生以有力的精神支持,也体现了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陈松信校长是从乡下“移民”而来的,因此对于“移民”教师,他有太多的了解,也有太多的宽容。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了解他们的生命状况。“移民”担心成为“游民”,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校,可是,不少正常需求却被校长忽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教师,关心教师,包容教师,让教师的心定下来,是一个民办学校校长的重要任务。同时,陈松信校长也认为,仅此还是不够的,还要让教师有不成为“游民”的资本。为此,就要让他们努力工作的时候,还要不断地发展与成就自身。从这点来看,陈松信又是一位有“成人之美”之心校长。 学校不是一座孤岛,它几乎天天都会受到来自家庭的挑战。所以,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可能不研究家庭教育。于是,就有了“校长任免,不能让家长缺席”,以及“让家长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的经典话语。在陈松信校长看来,家长一旦成为一种有效资源,特别是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之后,学生的生命成长就会出现奇迹。 以上所谈,只是陈松信校长这本书中的几个点,有更多的精彩之处还有待读者自己去寻觅。而且,在寻觅的过程中,你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因为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从容与美丽。所以,读这本书,不但可以学习他的治校之道,还可以享受其文字自然与形象的审美快感。 2010年1月22日于济南 原载于《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陈松信 著。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