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扎实做人,诚实做事——《教坛耕耘录》序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

真正优秀的校长,一定是脚踏“大地”的教育行者。杨成秋当属于这类校长。他很少夸夸其谈,这令我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性格,使得他一直扎根于教育教学一线,认真研究教育与教学。所以,他的话语,不是悬在太空的浮云,而是扎根于沃土之中的含苞欲放的花朵。《教坛耕耘录》中收录的他的几篇文章,就让我感到了厚重与扎实,即使在理论的述说中,也有一种与实践相系的厚重感。

"

但是,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沉在下层,而是在社会的浮躁之气浸染下漂浮起来了。而一个没有给自己心灵定位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置身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有的教师稍微有了一点儿名气,就忘乎所以;有的教师刚刚教学,就想成为青年名师。当然,青年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可嘉的,可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非常赞成杨成秋校长的观点,要给青年教师“蹲苗”。什么是蹲苗呢?就是农民在种庄稼的时候,一开始不让其疯长起来。而要抑制一下,甚至通过移苗而让其暂时枯萎些。比如玉米,这样玉米之根就会往地的深层扎下去。其后一旦有了生长的充分条件,就会茁壮成长,虽然不高,但是,粗壮而结实,玉米棒也格外大。我当农民的时候,对自己家自留地的玉米全部采取了蹲苗的方式,一度成为全村农民参观和学习的典范。杨成秋校长希望青年教师也要“蹲苗”,把根往深处扎下去,而不提前出名。这就是所谓的积淀,厚积才能薄发嘛!而且所有速成的名师,往往都是昙花一现者;而大器晚成者,才能笑到最后。所以,他主张青年教师要沉下心来,在课堂教学上下一番真工夫,同时不断地通过阅读高层次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时间一长,名师便会不求自得。

其实,杨成秋校长也一直在“蹲苗”。如果走进他任职的学校,与他及教师们交流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很有思想底蕴且有工作实践经验的校长。可是,他不事张扬,似乎这些经验还不足以传播,似乎他的思想尚未成熟。其实,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表象,他是有意在“蹲苗”,待到根深叶茂时,才想露出其本然的面目。在当今时代,能如此沉住气者,还真的是“几希矣”。

校长的思想与性格,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传递给学校的教师,本书中第二部分的班级管理类文章与第三部分的教学教研类文章,都是学校教师所写。朴实的文风,丰富的内容,让人感到那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研究精神的教师群体。他们不追逐名利,而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辛苦且快乐地工作着。杨成秋校长认为,自己所任职的禹城市实验小学之所以在老百姓中好评如潮,就是因为有一批敬业爱生、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而这些文章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部分文章的集萃,却可以让我们窥斑见豹,体会到这所学校的不同凡响之处。

收入本书的三篇报道类文章,多是我安排他的文友采访而写成的。这些文章也如杨成秋校长一样,厚重而有文味。如果细细品味,读者是会从中感受到杨成秋校长的品格及学校的风采的。

我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正如期待再次见到杨成秋校长一样。而且,用不了太长时间,我会再次走进这所学校采访杨成秋校长,并希望能够较快形成一篇反映他的思想与办学水平的对话类文章。

2012年9月27日于济南

END

原载于《教坛耕耘录》,杨成秋 主编。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