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许崇文校长相识的时间并不久,可是,在我的心里,他是我的一位文友。在学校文化建设及相关的问题上,我们有着共同的话语;在很多学理方面的思考,我们有着心灵相通的感觉。2009年7月,我就与他进行了一场“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对话,并形成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三年多过去了,其中的文味与意蕴,迄今依然留在我的心里。适值他所任职的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即将顺利结题之际,在由衷地表示祝贺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对许崇文校长多了一份特别的怀想。 如果解读一下《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一书,就会感到,许崇文校长和他所带领的这所学校并没有在平面上缓慢地滑行,而是有着质的飞跃;学校的发展之好之快,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对于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以及在实践方面的探索,都有了丰硕的收获。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学校的个性特色。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更在于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开篇则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看来,学习者不但要“修己”,还要“修己以安百姓”。有了这种学习上的认识与追索,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正如《周易》所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否则,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就会成为天上浮云、空中楼阁。 于是,教师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担当,即要培养有德之人,即“君子先慎乎德”,因为“德者本也”。这样,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将自己之德于无声处传递给学生,从而让他们也有了生命之根,有了立身之本。 当然,教师也应当是有智慧的文化者。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即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来“化”天下之英才。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实现文化升值。而且,大凡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对其也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也多能“信其道”。 在师生成长共同体中,学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的自律者、主动的求知者,是教育者、奉献者,更是受教者、受益者。其实,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不管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与智慧领域,他们都有着不可想象的潜力。所以,学生要在教师引领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教会与学会不一样,学会与会学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种潜能,特别是压抑了这种潜能,就有可能让这些潜能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甚至归于死寂。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成长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包括教师本人,都是学习者,都应当在团队成员的相互激励、启迪、督促、辅助中挖掘内蕴于身的潜能。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日照第一中学的师生成长共同体,还有一个和谐的理念。它包括师生之间学习上的和谐,也内含着彼此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同在学校,教师不能做“人上人”,也不能做“人下人”,而应做“人中人”,与学生同心、同学、同行、同乐。《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师生同心同德,就会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也会让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乐在其中、美在其中的生命状态。 2012年10月11日于济南 原载于《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许崇文 主编。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