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为中学生而写的德育书——《人生从这里起航》序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周易》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品德端正者;不然,则枉称为人。所以,孔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做人的教育。他的教学总纲只有12个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前9个字都是直接谈如何做人的问题,最后3个字也不是与做人毫无关系。所以,儒家先师认为修身是生命之本,不然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本书中的第二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正是从如何做人的角度来组织编写的。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只有口头之说的德育,是不可能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如果只说不做,非但教育不好学生,还会把学生引向歧途。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从行为习惯入手,锻造学生的思想人格,才是德育的正道。这反映了编写者的思想品位,也昭示出一所学校的品质。

第三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既关注了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也触摸到学习习惯养成之道。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当然与智商有关,可关系更大的是情商。综观成就大事业的人物,几乎都有着很高的情商。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情商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归功于教师;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教得非常辛苦效果却是事倍功半,并且还会抱怨教师。看来,会学善学,才是提升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本书的第三篇则为学生会学善学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其实,当学生会学善学之后,考试成绩也就自然“水涨船高”了。本书编写者不希望学生一心执着于考试成绩,而是从根本处进行点拨,于是,就有了“本立而道生”的奇效。山东华特卧龙学校连年来升学考试成绩居高不下,与此当有一定的关系。

第四篇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校领导与教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读来让人心动。生命是可贵的,可是,有的风华正茂的学子不知道珍爱生命,从而做出令教师与家长遗憾终生的事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青春萌动的中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也有着不计后果的感情冲动。《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先贤对于父母所赐予的身体是多么珍惜!孔子高足曾子临死前叫来他的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说:“看看我的脚,我的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要)小心谨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踩在薄冰上面。’弟子们,(从今以后)我知道该怎么避免不再受到损伤了!”所以,珍爱生命不只是自己的事,还关乎对父母是不是孝的问题。

当然,生命还不只身体方面,更在精神层面。任何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其生命不应当长时间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而应当不断地实现生命的超越。同时,不应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还要胸怀国家,心系民族,为社会创造更加丰沛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的可贵,还在于将德育道理如盐在水地融入于生动的案例之中,让学生在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教育。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想,大的教育亦应如是。

2015年12月15日于济南

原载于《人生从这里起航》,高英华 主编。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