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志趣:用奋进造就品格 【张文茂】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就要用好激发学生奋进的力量。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系列评选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靠个体的优秀铸造出集体的辉煌。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可以概括为“百、十、一”活动:“百”即“百名优秀学生宿舍长”、“百名自主管理志愿者”、“百名绿色行动志愿者”三项评选;“十”即“十大文明道德模范”、“十大杰出学星”、“十佳班长”、“十大校园歌手”、“十佳体育委员”评选等;“一”即每个年级每周评选一名“校园之星”,如创意之星、才艺之星、环保之星、阳光之星等。无论班干部,还是学困生,人人平等,人人可成为“明星”,都可以获得掌声和仰慕。由此,学生自身所拥有的某些闪光点被无限放大,并且进一步得到了强化,激发了学生争当先进的强烈欲望,给更多同学创造了演绎精彩的平台,提高了学生成长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陶继新】这么多的活动,与学科学习都没有直接关系。在一般人看来,这有点“不务正业”,会严重影响学生高考成绩。其实,这些非“正业”的活动,恰恰是学生积极向上的极佳的载体。尽管会耽误一些学习学科知识的时间,然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生的自信与激情,毫无保留地投射到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成长的态度,从而开发了衡中学生无限的生命潜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让学生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奠定了心理健康的基础,奠定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有了好的基础,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才能造就学生的优秀品格,才能成就人才。 【张文茂】为配合各种评选活动的开展,我们在每项活动中还改进了评选办法,主要就是变班级推荐为自主申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申报,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舞台。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小的变化,但却激发了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的源动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领袖气质。开展这些评选活动,我们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要大张旗鼓的树立各方面的榜样,把深刻的教育内容,比如向上、向善、向美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这些生动有趣的评选活动之中,让自主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成为扎实的行动。榜样带动,活动引领,鼓励跟进,唱响正气歌,弘扬主旋律,让灰色的天空远离学校,让七彩的阳光充溢校园。这些别开生面的评选活动,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唤醒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刻苦求学的欲望,强化了学生心中的远大理想。 【陶继新】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说过:通过活动实现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而在生活和活动中,自然和精神达到统一,这就是所谓“生命统一”。你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申报,把学生生活和发展需求融为一体,反映了你们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所好所长自主建构,就会让其生命彰显出特殊的力量,达成自然和精神的“生命统一”。因为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如果开发得好,就会展示出超人的才华。即使没有特殊的表现,也会因其爱其所学,呈示兴趣盎然的积极状态。你们强调“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就是要实现教育内容、形式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有机联系。因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从而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这种状态,对于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都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有无良好的心态,不但关乎心理健康与否的问题,也直接作用于他们学习情绪的好坏,进而影响到学习的成绩。 自觉担当:用行动诠释规范 【张文茂】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们针对学生实际还进行了学生行为规范月活动,如:宿舍内务的规范,作息时间的规范,教育行为的规范,执勤行为的规范,就餐秩序的规范,并发出“六个要有、六个要无”的具体行为规范倡议:待人有礼貌,跑操有激情,就餐有规矩,卫生有档次,活动有收获,执勤有规范;课间无吵闹,考试无作弊,会议无喧哗,休息无违纪,公物无损坏, 校园无浪费。高三班级规范重念“三字经”,人际关系“三为重” :以学习为重、以集体为重、以团结为重。班团干部“三要”:要携手合作、要无私奉献、要身先士卒。班务管理“三有”: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人转、天天有人管。宿舍行为“三讲 ”:讲卫生、讲文明、讲公德。学习杜绝“三闲 ”:闲思、闲事、闲话。评优选模“三公”:公正、公开、公平。自习纪律“三境界”:安静、心静、竞争(表面安静才能做到心静从而让竞争更有潜力)。上操跑步“三要求”:队形紧、步频快、口号响。卫生内务“三标准”:整洁美观、分工合作、保持经常。规范月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期的渗透,规范是为了不规范,最终让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学习和生活的习惯与品质,这将一定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陶继新】这些规范,看似严格,其实,都在常理之中。不过,只有规定没有必要的实施措施,往往是会“流产”的。所以,很多学校也有了规范要求,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就是有规定而无行动,有行动而无检查,有检查而无评价造成的。而且,这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校的规定是有文无实的,遵守与否是无所谓的。你们不但有规范,而且有了实施的细则,不但有了细则,而且得到了学生的心理认可。这个认可过程,不是短暂的,有时还会反复,可是,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就会慢慢地定格在学生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遵守规范的习惯。到了高层境界,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不用考虑着如何遵守规范,但已经习以为常,自然而然地遵守了规范,从而有了“道法自然”之美。 居安思危:用忧患锻造平安 【张文茂】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安全是学校头等要紧的大事。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安全,教育改革发展就无从谈起,学生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我们认为,在众多确保安全的措施中,疏散演练是关键一环。这几年,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其内容主要涉及防震、防火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等,以便在突发灾害或意外情况发生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序、迅速、安全地疏散,提高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的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演练过程中,学校要求师生把每次的演练都当成一次实战,都要以一种积极、负责、严肃的态度对待。演练不是目的,安全才是根本!当演练活动的警报声急促响起来时,教学楼、宿舍楼以及各个备课区的师生都会按照事先要求,或以手绢掩鼻,或弯腰前行,迅速有序撤离。只有短短三五分钟的时间,所有师生都安全到达了集合地点,并完成了人数的统计和上报。期间,对于学生在楼内走哪个楼梯,出哪个门,出楼后按什么方向,走什么路线,到什么地点集合都有明确要求。同时,及时发现演练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确保各个环节不出纰漏。这一活动,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仿真式的演练,使全体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安全,仅有口号是不行的,需要反复模拟形成定式以保证紧急情况、慌乱状态下的常态行为。 为了把这一活动做得更到位,这两年在演练前,我们或是邀请有关专家到校做主题报告,或是邀请市消防支队、地震局领导到校上课,让同学们事先掌握一些防灾减灾的知识、自救自护的方法,懂得秩序的重要、生命的珍贵,懂得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和互救,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今年,我们又增设了安全疏散演练课程,就是把每天的早操、课间操都作为一次安全疏散演练,都要按照演练时的要求以及路线去落实,让学生心知肚明行动快、动作准、形成习惯,以便出现意外时迅速顺利撤离。我想,这样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陶继新】美国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律相当多,内容十分详尽,美国人的法制观念特别强,将应急预案纳入法律范畴之中,就要有法必依。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演习,就是在进行知法之后的“实践”与安全意识强化。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不再惊慌失措,按照演习的过程,走向安全之路。 中国也有做得好的。比如汶川大地震时,安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无一死伤,就是因为校长叶志平长期坚持安全教育,每周二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地震来的时候,校长不在校,老师们先叫学生趴下,然后把前后门都打开,以免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只用了1分36秒。如果中国的学校校长都能这样居安思危,学生都能系统地接受安全教育,那肯定要减少很多事故。 你们则是中国这片高中大地上,做得极其好的学校。设若突发事件发生,学生就可以安全撤离。如果不是为学生生命安全着想,一般是不会如此去做的。因为这些与高考成绩没有什么关系,与其他学校考核也不沾边。这就是责任感,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一古训,多么有道理啊!你们有了这个“豫”,当然就会立了,就不会跲了,就不会困了,不会疚了,不会穷了。 上下求索:用智慧丰满人生 【张文茂】学校之所以开展众多“苦乐相伴、悟在其中”高峰体验,目的就是让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时间、努力、修炼、奉献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能从现实或永恒两种角度看待生命,从平凡中体会超越。因为从马斯洛的研究成果来看,高峰体验者被认为是更具有创造性、更果断、更富有幻想、更加独立、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更加纯粹地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更能够与世界、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和。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正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在最佳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加有风度。他处于自身的最佳状态,一种如矢在弦、跃跃欲试的状态,一种最高的竞技状态。 【陶继新】现代心理学认为需求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对应着四种动力:本能的动力,情感的动力,心智的动力和心灵的动力。超越的需求,一直是东方文化中的精髓,佛学中“空”,道家中的"无我",即是一种超越境界。可见,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对应一种快乐的体验,需求的层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不同。你们创设的众多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高峰体验”,享受到了“高峰体验”所带来的愉悦,必定会成为激励学生终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一定能照亮学生不断超越的人生!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