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忧教·乐教·研教·兴教——《架起兴教之桥》序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王兴桥先生在我的心里,不只是一位教育局副局长,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育行者。从他的著作《架起兴教之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行走的足迹,以及他对教育的一片痴情。

王兴桥先生的“忧教篇”,给我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针对目前教育上的一些弊端,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而王兴桥先生不但看到了,而且思考了,心忧了。教育事业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教育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小事情。所以,他的思考与忧患中,闪耀着的是他的教育良知与使命感。尽管很多问题他无力解决,但只要有力之所及者,他都会毫不犹豫且竭尽全力地去努力。

王兴桥先生的“乐教篇”则是另一个格调。他并没有因为教育存在问题而消沉下去,而是积极地面对,让生命快乐起来。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乐感文化,当年孔子也遇到种种不如意,他却有一种“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情结。“孔颜乐处”昭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有效地传递了一种正能量。不管是当教师与教研员,还是当教育局的领导,王兴桥先生向教师与学生展示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姿态。人们从他的言谈行止中,可以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心情的快乐。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谓的高效都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有一个安全的心理场,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场,教与学就会驶向一种高效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乐教的意义还不只是教师的快乐,还有自身幸福与让学生幸福的要义。

“研教篇”主要是王兴桥先生研究教育教学的感悟与体会类文章,读来让人收益颇多。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而化之的问题,为课题而课题的问题,等等。而王兴桥先生的“研教”不存在这些问题。他是扎根于教育教学这片沃土之上的,是有深深的根系的,所以,读来没有空洞的感觉,而是感到实实在在、触手可及。同时,他的“研教”又是有理论支撑的。他一直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着认真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则让他的“研教”有了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兴教篇”寄寓了他的“兴教”之梦,他本人的名字“兴桥”就被他解说为“兴教之桥”,足见其“兴教”用心之深。王兴桥先生多从典型事件说起,让人从中悟出他的“兴教”之“道”。比如爱心,这是兴教之本,本立而道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又如读书,教师的成长是与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经典文本,教师可以走进真善美的神圣殿堂,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精神境界,也可以锻造自己的文化功底。再如创新,创新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不但要使自己形成创新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忧教篇”“乐教篇”“研教篇”和“兴教篇”这四个篇章在内容上虽有侧重,但又不是绝对分开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有时还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景观。当你读完全书之后,就会感到这个系统之妙,也会感到王兴桥先生的独具匠心。

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期待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受到教益。

2014年5月25日于济南

原载于《架起兴教之桥》,王兴桥 著。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