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 陶继新|孝敬感恩:孝敬感恩从家务做起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四·

魏书生:我刚当教育局局长时,做就职演说,我就说了“五个一分钟”。第一个一分钟,讲的就是盘锦市的学生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二三十分钟更好,没有那么多家务活,做不了那么长时间,一分钟也要找活儿干、找事做,千万别停下来。

很多人不理解,说魏老师,你当个教育局局长,不抓重点中学,也不抓通考,也不强调升学率,怎么说头等大事是家务劳动呢?我说你想想看,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是什么?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但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的话,你说他爱祖国、爱人民,百分之百是骗人的,这都用不着论证。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但是爱父母,你能光挂在嘴边上说空话吗?那不是假的吗?要从小心疼父母,从帮父母分担家务劳动开始。人在小时候,大事做不了,小事还做不了吗?承担一点家庭责任,至少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父母分一点儿忧。我说一个从小知道为父母分忧解愁的孩子,心疼父母的孩子,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心疼更多的人,长大了他会惦记集体,再大他会惦记这个国家,会心怀天下。这几乎是一条常识,是一个规律。

还有人问,魏老师,孩子做家务劳动不耽误学习吗?我说学习有那么紧吗?多少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十来岁支撑一个家,全部家务劳动都干了,买粮买菜、洗衣做饭、煎汤熬药,结果人家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什么都不耽误啊。他们凭的是什么,反而是这种帮助家庭分忧,承担家庭家务活的过程锻炼了他强大的责任感和意志力,这种责任感和意志力应用到学习中,自然事半功倍。这种例子太多了,而咱一天二三十分钟都舍不得做吗?

陶继新:确实是这样的,想想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得出这种结论。我们这一代人多数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长大,从小都要帮着家里承担很多家务,反而我们的学习动力、成就动力都很大,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放弃过。

魏书生: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常干家务活的孩子智力更好,思维活跃,遇到困难点子多,组织能力也强。我教过的各个班级的学生,如果把学习成绩处于前10名的学生做的家务活加起来,会远远超过后10名学生做家务活的总量。绝大部分后进生之所以成绩低,并不是由于智力不好,而是因为懒。

当然我不是主张过早地将家庭的重担压向孩子稚嫩的双肩,而是建议家长们,要求孩子们适当地做一些家务活。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增进跟父母的感情。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还能使紧张学习的大脑某些部位得到休息,虽然占用了一点儿时间,但反倒培养了孩子的效率感,更加珍惜学习时间。

所以,我说一定要从家务劳动做起,从力所能及开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至少你从四五岁开始,五六岁开始,幼儿园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整理自己的玩具,上小学整理自己的文具,整理自己的被褥,整理自己的衣服,再大一点儿,开始学习洗小东西。

陶继新:是的,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其实人天生就有很充沛地想自己决定自己生命的意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小孩子就想着自己去做事。当你看他做不好,帮他时,他反而会非常痛苦,甚至大声啼哭,表示抗议,非得他自己去做了才高兴。所以,如果家长能顺应孩子的这种需求,多付出一些耐心,让孩子自己做,并在旁边加以辅导和协助,孩子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可以很好地建立起来。

我的小外孙女,3岁多的时候,她妈妈发现她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意愿,就给她演示讲解了衣服的穿脱方法,然后就让她自己练习。可以想象,孩子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是很漫长,而且充满了错误和反复的,但是孩子的那种认真也是很令大人吃惊的。有时候,她妈妈要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等她穿好两三件衣服。但是,这个时间是值得等待的,每次孩子自己穿脱好衣服后,她的表情都是很愉悦的,能感觉到她心理上的满足。现在,这个孩子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她的书包、课桌、床铺全是自己整理。书包里文具怎么放、书本怎么分类,都搞得很清楚。有时候还常帮着她妈妈做饭、洗碗等。

魏书生:是的,这是教育孩子的原则。

很多人问,魏老师你怎么教育自己的儿子?我说我儿子,我只是抓了些小事,带他养成好习惯以后,大的方面几乎都不用大人过多地管理。儿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靠大人,于是他就抢着做小事。看起来我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孩子念高中,念文科还是理科,一句话没问我。但我想,孩子凡事不问我,正是说明他心里有底,能承担责任,我也就不去问他。考大学了,读哪所大学,考什么专业,没问我,我知道没问也就是心里有底,他是准备给我惊喜。而且我一直认为,过好了当下,做好了每一天,上好了每堂课,做好了每件事,都能做到脚踏实地,最后一般会有很好的结果。就算没什么好的结果,我们也问心无愧了。人应该怎么活着?我说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这是最要紧的。儿子大学毕业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参加什么工作,一句话也没问我,我说既然没有问,就是用不着问。也没有往家打电话,说明他就是有这个能力,既然有这个能力,我就不提供援助,我也没有问他。当然若是他不行了,再问我,我再想办法帮忙吧。他现在在北京,到核工业总公司搞高科技的工作了。

这回参加工作了,寒暑假不能回家了。春节那几天难得回到家,却总是说爸妈您俩歇着,吃完饭看电视。他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他并不觉得,我一米八的男子汉,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核工业搞高科技,我干刷碗的活儿,是不是太掉价了?不。他只是觉得,自己总也不回家,回家能为父母分忧解愁,承担点儿家务事,他觉得很舒服。家庭哪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鸡毛蒜皮的家务吗?我也不是缺他刷盘子刷碗,而是给他“舒服”的机会。

那人家问了,说你在什么地方关注啊?我说就是从他小的时候。儿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洗东西,整理衣物,自己的文具搞得可清楚了,什么本子挨着什么本子,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自己的小书房整得井井有条的。他有这样一个习惯,他觉得很舒服。再大点儿的时候开始能洗大点儿的衣服,他就开始抢着洗。跟我出门的时候,一个包也不让我拎着。一次我出差回来,他抢过包来拎着,我也不吱声。两个包抢过来拎着,让我空着手,我就空着手。我出门没有大包,都是小包。有一次三个包,我说这回给爸爸一个,他说不用,我说不用你怎么拿啊?他背上背起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在前面走着,他觉得自己成熟了,说:“爸,我成熟了。”很自豪,“您看我现在能背三个包了。爸,我现在是不是很有劲儿了!”孩子觉得自己成熟了,很自豪,很幸福,很快乐。你说咱一个当家长的,干什么啊?非得贱兮兮抢过来替他背哪。我就在后面走着,跟着他,欣赏他的成熟。那时候他才十三四岁,不像现在一米八,我并不是缺他背这个包,干这点活儿,而是培养他这颗心,给他舒服和自豪的机会。改变人都是一点一点改变的。

我跟我儿子出门,他问:“爸,渴不渴。

我说:“有点渴。

他说:“给你喝水。

我说:“不行,这矿泉水是凉的。

他说:“不凉。

我说:“怎么能不凉呢?

结果他从怀里掏出来一瓶矿泉水——农夫山泉,大冬天在他自己的怀里,给我焐得热乎乎的,还说:“爸,赶快喝。

小事知道心疼你,惦记你,小时候知道惦记父母,当然以后也就懂得惦记别人,同时他也舒服,他也在给别人付出的时候收获了快乐。当一个人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以集体、以他人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幸福就拓展了,就开阔一些了。

所以我说我求盘锦的家长们,千千万万别觉得孩子做点家务劳动会累着,其实是给孩子一个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从小他知道心疼你,将来他才心疼集体,心疼同志,心疼领导,将来才心疼咱这个国家,咱这个地球,这样他才更加幸福。

我要求盘锦的孩子,每年做两张贺卡,第一张贺卡,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亲手送给妈妈,写上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张贺卡在爸爸过生日那天,亲手送给爸爸,我说买贺卡不行,一定要自己做。我要求这作为美术教师的任务,美术教师别总让学生画那些中外名画,那是少数学生做的事,大部分学生就是做点儿美好的生活中的小饰物,让他们做这些事。

这些听起来都不像一个局长要提出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才真是头等大事。感恩,先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绝不仅仅是一点儿家庭中的事,而是使这个孩子更幸福、更大气的必经之路,他渐渐会知道惦记更多的人,社会就是跟很多人联系在一起的。

陶继新: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律:凡年满14岁的孩子,必须身体力行为父母分担家务,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做家务看起来是小事,而实际上是大事。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的难事,总是从容易的部分开始解决;天下的大事,总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做起。孝就是天下的大事,所以儒家先师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齐家才能国治。”(《大学》)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么紧密,这就是关键啊。一个国家其实都是一个一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当这个家庭好、那个家庭好,每个家庭都好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那这个家庭怎样才能好呢?刚才您说得对,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孝敬感恩父母,因为父母抚育了自己,不仅仅是给予了生命,而且还包括整个生命历程的陪伴与引导。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无私的,所以这种回报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爱的话,正如您刚才所说的,他是不可能爱集体,不可能爱祖国,甚至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人。

有人说,恩将仇报者,肯定是一个坏人。当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的时候,你说这算不算恩将仇报?尽管不一定仇报,但是无报也不行。虽然父母多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不懂感恩。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当一切所为都是源自真心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报恩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动词了,而是带给父母的欣慰与喜悦,带给孩子幸福与自信的快乐之泉了。

古时选拔官吏,要取“孝廉”,先得孝顺,才能让你当官。我们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他以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及包公。他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办案既明察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

包拯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少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不行,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说他小时候就因为孝顺的佳话而闻名于乡里,而长大后的耿直公正更是在朝廷中著称。应该给他以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29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现在清明节人们要祭坟,为何要祭坟,你说有敬畏之心,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父母在你要好好侍奉他们,不在了,要好好祭奠他们。所以孔子说祭祀这一点应当是每个家庭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个大事情。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不仅中国,我认为一切真正有良知的、有成就的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比尔·盖茨有一天在飞机上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这个记者问,你认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事?他就说了一个字——孝。这个事真没法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怎样一种痛,所以说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而且当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是何等的快乐,他养你育你,而你去孝敬他,家庭的和谐在这一刻就完美地构建了。

所以刚才您说的做家务,这点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最大的事情。家务事看似琐碎,却日日重复,且很难有显见的功劳。而正是在这似乎枯燥但需要耐心、细心、精心的劳作中,使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概念,觉得替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本来就是孩子应该做的。当做的时间长了,他感觉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里面定格了一种正面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情。

魏书生:所以,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从小干家务。马克思平时就注意让女儿们独立做事,培养她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马克思要求女儿从事家务劳动、收拾房间,学习简单的烹调技术。他的几个女儿还学会了简单的缝纫、编织、做纸花等手艺。马克思精心培育的女儿,长大后都成了杰出的人物。而且这些孩子很感恩自己的父母,她们赞誉马克思是“最理想的朋友,最亲切和最使人愉快的同志”。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一个小时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比一天听讲解得到的要多。”孩子在其中的受益是从德到智的。

陶继新:做家务,洒扫屋子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却能锻炼一个孩子做事有规律和有耐性的习惯。古人早就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洒扫屋子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屋子更干净和整洁,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耐性和心性都是很好地锻炼,而且在打扫过程中,还可以使孩子更平和、更踏实、更细致、更精益求精。

从报纸上曾看到一则信息,大意说的是: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进入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因为暂时没有房子,所以两人出来合租房子住。房东听说他们是高学历的,以为他们肯定属于高素质的“优质房客”。不料一年后,两人违约被赶走了。为什么会被赶走了呢?因为这期间房东发现,由于客厅窗户长时间不关,地板早已被淋坏;橱房灶台上散落的残余食物霉迹斑斑;衣服绞进洗衣机内胆,六成新的机器报废;马桶堵塞,修理工清理出一堆可乐瓶盖……

可见“一屋不扫”,反映出当前一些大学生欠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他们从小缺乏打理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毕业后什么都得靠自己,问题就来了。试想,如果饮食起居这些生活小事尚且自顾不暇,又怎么能去从容地应付千头万绪的工作呢?不少房东反问,如果这些大学生是在自己家,会不会如此邋遢?在租住房内不管不顾,这是对他人财物、对公共环境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如果在生活中养成这种不负责的心态,且把这种心态带进工作中,又如何做到对单位、对社会负责呢?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家长在娇惯抑或指责孩子的时候,却鲜有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行为。因为他们确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孝敬父母的美德,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适应未来挑战的有用人才。但是,他们步入了一种家庭教育的怪圈,认为孝顺父母是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的事情,现在则是家长全心全力疼爱孩子的时候;帮助家庭与社会做事是未来之举,目前则需要对孩子悉心呵护与尽力帮助。其实,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洁净无瑕的白纸,父母在上面涂什么颜色,画什么图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与一生。如果一味地溺爱,使孩子养成的是只图享受、不会做事、不知关心帮助他人,甚至不知关心帮助父母的心理定式与生活习性,即使长大成人,也是难以迷途知返。社会上这种令父母遗恨终生的事例比比皆是,然而不少人却熟视无睹,继续着这一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的“教育”。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叫林曦,我叫她曦曦。她现在是一位国内外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曾在法国、印度、澳门、泰国、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举办个人画展,还出版有个人书画集、画集、小说、个人音乐专辑等,是一位相当有灵性、有智慧的女孩子。她的成长,其实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因为她没有上过中学,完全是通过自学考入大学的。而在我采访她的成长经历时,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妈妈对于她做家务事的教育。

妈妈从小注意培养曦曦的自理能力,包括教曦曦炒菜做饭,甚至让她承担安排全家饭食的工作。每逢周末或外婆不在家时,曦曦便主动做饭。她先要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喜欢吃什么,她便做什么,而且符合色香味俱佳的高层次要求。然后再将可口的饭菜端到妈妈面前:“妈妈请品尝,如果不合您的口味,曦曦重新去做。希望妈妈多提意见!”得到妈妈满意的笑后,她才感到尽到了责任,喜吟吟地离去。妈妈刚刚起床,曦曦便将热茶泡好,轻轻端到妈妈面前,甜甜地问一声“早安”,然后才笑着去干其他事情。客人光临,也是曦曦迎到屋内,轻声笑语中,将茶泡好,轻轻地放到客人面前。

妈妈的衣服需要熨了,叫一声曦曦,衣服很快熨得齐齐整整。妈妈与外婆生了病,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她都一清二楚,并会按时递送药物与开水,看着老人将药吃下方才悄然退下。至于打扫卫生等体力活儿,曦曦更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曦曦的妈妈认为,培养女儿孝敬老人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小事开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她经常给曦曦讲,孝顺之心体现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之中,做家务便是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也是人生的莫大享受。能够劳动,愿意劳动,并为别人做事,是一种幸福与快乐,是人生的一种高境界。曦曦妈妈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她孝敬曦曦的外婆,也无私地帮助素不相识的人。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曦曦认可了这种品行,并且逐渐渗入心灵,形成定式。

魏书生:孩子学做家务劳动,还能促进智力发育,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