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 陶继新|学做真人:得事实,求真是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十·

魏书生:我几乎所有的讲课,总也离不开我始终坚守的“民主”加“科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民主是以人为本,追善;科学是实事求事,按规律办事,求真,民主科学的结果就是美。

做真人,就是要实事求是。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实事求是。我认为,教育中的实事求是就是因材施教,而很多教育失败的例子,通常也是因为没有能够因“材”施教的原因。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种树郭橐陀传》的文章。说在长安城的西边,有个丰乐乡。丰乐乡有个叫郭橐陀的人,专以种树为生。他种的树不仅体形优美,树繁叶茂,而且种下的,或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长安豪家富人争相购买他的树苗。有人向他讨教种树的秘诀。郭橐陀回答说:“并不是我有什么神秘的本事使树长得茂盛,我只不过是顺着树的天性,导引枝条而使其天性得以充分发挥罢了。树种上之后,恰当调整之后,便不去动它,也不为它担忧。可是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早晨去看看它,傍晚去摸摸它,自己想怎样弯就怎样弯,想怎么曲就怎么曲,全然不顾小树之天性。这样名为爱它,其实是害它。

揠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的家长还是想拔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害了孩子。

现在早教的概念非常泛滥,而且基本都承诺会把孩子教成天才。人确实是有天赋才能的,但这种才能却可能是各种方面的,而非统一的模式。但是,很多家长在这点上脱离了“真”,完全被自己急功近利的想法所左右,而不再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反而毁了孩子。

赛达斯,曾经一度为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极普通的店员呢?

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世,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一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广,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过度地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而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悄然消失。

重视早期教育,这是应该的。我曾经为一本介绍如何进行早期教育的书写过序言: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要跟上。智力上的早熟也有点像身体上的早熟,个别的孩子七八岁就有七八十斤重,身高就长到一米四五。这样的孩子饭量自然比同龄的孩子、晚熟的孩子要大,倘若按照一般孩子的食量去限制他,孩子自然吃不饱,发育不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早,可以适当地比同龄孩子多学一些文化课,倘若学习的知识量不适应他智力发展的需要,他过剩的智力或者用于学无用的东西,或者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怎么说,智力和身体明显早熟的孩子都属于特殊现象,百里挑一,或者更少。硬要通过外界的努力,大人的教育,催促孩子早熟的做法,恰如揠苗助长。

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一点儿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我一直给家长们说,一定要仔细地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就能更好地从孩子的基础、潜能出发,来进行切实的教育。如果孩子是早慧型,不及早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如果孩子不早熟,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就让他快快乐乐地跟着学校的进度学习。如果孩子属于大器晚成型,在目前情况下,对某些方面的学习就是“不开窍”,家长也无须焦虑急躁,反而要着力于引导其大器晚成也很好。

陶继新:是的,揠苗助长、无视孩子成长规律的悲剧是很多的,在我们的身边也不鲜见。而这些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家长首先失了“真”的本色。作为家长来说,你既然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更加应当在家庭教育当中,自己先做一个真人,让孩子也做一个真人,然后他到了学校里,再有真人教育,那就是家校合一了。大家都成为真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也成了幸福的人。

魏书生:教育里面如果失了真,那真是贻害无穷,伤者无数了。我在学校的时候,为了培养我的学生要忠实于自己,做真人,我所用的方法是考试不设监考老师,学生自己给自己监考。通过一些跟学生端正思想的谈心,学生们理解了求真是为自己负责,是最终有利于自己的事之后,纷纷响应我的这一号召。后来经过一些训练,我的学生全都能够在考试中自我监督,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考试。这样的孩子必然能够扎扎实实学习,长大了才能实实在在地工作。

陶继新:魏老师,您的做法太对了。的确,现在一些浮夸造假现象是很多的,有时真的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论文评奖,评奖的过程中竟然发现有18篇文章都是抄袭的,占了全部论文的8%。而且这一部分人,还大多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很感慨,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也好,一个家长也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出于何种原因,在这么严肃的问题上作了假,都是在自我欺骗,掩耳盗铃,暴露了其短视、浅薄和无知。

论文评奖造假已经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所以,十几年来,我几乎不参加新闻评奖,尽管自己写了那么多的新闻作品。为什么呢?一是不愿意与那些造假的作品混在一起;二是觉得真的没有多少意义与价值。有的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奖,可是,其水平的确令人难以恭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品位。可是,人们往往舍本逐末。当下尽管有了些许荣誉,可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是什么呢?20多年的编辑、记者生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读了一些好书,留下了纯然属于自己的五百来万字的作品,在全国作了500多场报告。所以,退休对我而言,更加充实,更加幸福。如果这些年来我只是关注那些虚幻的东西,就没有今天的生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假者得逞一时,失利一生啊!

地产大亨潘石屹对求职者说:“你可以说错话,但永远不要说假话。”我曾经看过一本李开复写的《做最好的自己》,他在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一度曾经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地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这种行为说明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他们连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最基本的职责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想明白,只因为某些利益的驱使而放弃了自己的承诺,特别是自我放弃了一个人的最为可贵的品质——诚信。

《大学》有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想想一些人,自以为我的不诚信行为无人知晓,还沾沾自喜,其实,“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看来,所有不诚者,都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啊!

在很多国家,诚信是国民立身行事的前提,也有很完善的诚信监督机制。我想,这是很必要的,因为当求真诚信成为一个人的基本准则时,他就可以少浪费很多时间、少花很多心思去琢磨怎么取巧、怎么投机,从而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真正有建设性的事务中。

魏书生:是的,科技的发展,市场的成熟,社会的健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的中国,已经少了很多改革开放初期的混乱,虽然还有一些假冒伪造等不实的现实,但是随着这种现象不断地被曝光,人们也越来越成熟。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真品实事,那些经商者、做官者自然也会越来越去做真品实事,自然诚信就会越来越被接受。我很坚信这一点,所以,家长们也要建立这种远见,多鼓励孩子做诚信之人,等孩子将来长大了,正好赶上诚信社会的成熟,那么他便很容易安身立业,成功成事了。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