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 陶继新|开发潜能:创设环境,更好发展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二·

魏书生:家长是孩子的导航员,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生命的航道,让他朝这个方向发展,给予适当的培养,他的人生就成就了。

实际上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必须狠下心来,从小给他中断。然后孩子今后才会不产生那些无理的欲望、过头的要求,不切实际的索取。这个念头断了以后,于是他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奋斗,去努力,去画画,去读书,去写东西,去锻炼,去打球,去弹琴,当然这个孩子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所以说美国的蔡虎妈,其实是有媒体渲染的因素,某些程度上甚至是在诬蔑人家。如果你仔细地看她的教育过程,可以发现人家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了一点儿,并没有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制止过,不合理的是要制止的,而对他合理的,他能够做到的事情,不允许他不做到,你这个能力你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做到呢?不做到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吗?所以人家几个孩子全是大有作为的。包括咱中国的狼爸,几个孩子都上了北大,有人给人家起了个外号叫狼爸,你认真研究起来,人家对那孩子的要求哪一条是过分的,制止的无非是孩子不符合他年龄特点的那些个。不应该要的要求制止了,孩子能做到的事,他鼓励孩子做到了。有时候做不到,让孩子再努力一把,把那个必须做到。

或许他们过于严苛的某些教导方式需要调整,但是他们的总体教育方向是正确的,孩子一定不是随意地接触世界的,比如电视、电子游戏接触多了就容易毁了人。家长应该给孩子限定一下合理的范围,在这个合理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接触学习,范围之外属于禁区。所以当家长这样严格地要求了,孩子他就真上心了,所以“严是爱,松是害”。

当然我并不主张,也不赞同那些对孩子正确的要求也不允许的家长,那就真成了虎妈和狼爸,出于爱对孩子严格要求,那才可能把他的潜能激发出来。

我们盘锦市有一个孩子,名叫张炘炀,他不到7岁上中学,中学的校长,也就是三中校长问:“魏老师,要不要给张炘炀上学籍?

我说:“首先是这个孩子自己愿意不愿意?

“他愿意啊。

“瞅着轻松不轻松啊?

“他学习很轻松啊。魏老师,他小学课程掌握一点儿都没有问题,您看既然小学课程掌握没有问题,他自己又愿意了,不是家长逼着他来的,挺阳光的孩子,然后呢他又能够在课堂上坐得住,自己自愿来,那咱就让他来吧,试一试,不行再回去也不迟。

我去看了一下那个孩子,一脸阳光啊。我对校长说:“继续关注这个孩子,不要给他加压力。就引导他喜欢学的学,因为他这个年龄你加压力没有用啊。别让他成为尖子学生,就让他高高兴兴地跟着。上课的时候只要不淘气不捣乱就行,可以不听课。看看发展怎么样。

这个孩子爸爸非常热衷于家庭教育,他就想把自己这个孩子在学习方面、做学问上,培养成为一个突出的孩子。当然他也不是事先设定了一个极高的目标,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实验一下,究竟孩子高高兴兴地学,去掉一些杂乱的,吃喝玩乐的事情之后,看看他能学到什么程度?能跳级到什么程度?他是这么一个心态。不是说一定设定我多少岁多少岁到哪儿,他说不是。就是在孩子高兴的前提下,去掉一些没用的吃喝玩乐的事情,让孩子高高兴兴的,顺着他喜欢的学科朝前学,看看他学到一个什么程度,我就搞这么一个实验。

这个孩子初中很快就学完了,不到9周岁就高三了,9周岁高三,不到10周岁高考。以他当年的成绩,也就是考一般的本科。大家伙儿劝他说,你还不到10周岁,你明年考多好啊。明年考全中国的大学,最好的都任你选,肯定没有问题的。他爸爸说,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定上最好的大学,我就让孩子在他高高兴兴学的前提下,还能跳到多高就让他跳,让他试一试。那就给他报名,高考不到10周岁,考天津一个师范学院的本科。然后他继续跳,在大学又很快把课程学完了。不到13周岁,考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他爸爸这时用一种什么学法呢?叫先盖楼,后装修。他说孩子咱不钻特精,不把每一方面的知识,方方面面钻的特别细,咱只要不影响下一层的进度,框架进度,咱就朝前走,咱试试。咱每层都不是最精呢,但是咱框架结构呢,咱争取找的是最快或者是最好的。他爸爸是这个思路,孩子跟他配合的还挺好。那我就继续试,不到16周岁,也就是去年,考上了北京航天大学的博士。张炘炀,现在点击网上有很多他的消息报道。不到16周岁,没有任何照顾,他全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这孩子还非常阳光,不到14周岁的时候,长得就比我还高,比我还壮。家庭责任感极强,心疼父母;集体责任感强,关心班级事;社会责任感都很强,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也比较有见解,像“矿泉水为什么贵?因为它占用了人类的劳动”。“判定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要看垃圾处理得如何。”“吃肉是另一种杀生,是不仁慈。”现在他正认真地攻读他的博士学位,听说有计划继续上博士后。让他继续走去吧,是的,人的潜能确实是巨大的。

有一次我碰到他,我说:“张炘炀啊,念研究生的感觉如何啊?

“魏老师,研究生比那个高中,比高三,比本科好念多了。

“原因是什么呢?

他说啊,高中阶段那时候学的知识广度大,科目多,有一些科目其实自己并不喜欢。念研究生,他就学他喜欢的数学,很好啊。现在他在北航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应用数学代数方向攻读博士研究生。张炘炀的导师周梦说:“三个学生报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绩是最好的,我感觉他基础还不错。”这方面真的是他的潜能被激发起来了,其实他应该还有更大的潜能,如果再往后肯定还有高手来指挥他,相信他还会学得更好。

他爸爸张会祥说什么呢?“我儿子不是天才。”在张炘炀小时候不断跳级时,他也是这么说:“我儿子不是天才。”张会祥承认,自己并没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为他自信最了解孩子,也自信这种方法对孩子适合。“不求最好,但求博闻。”这是张会祥对儿子唯一的要求。“我们不给他定目标,非要考到哪里,非要考多少名次,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跟别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了。”知识是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张会祥就是这样,在指导得法的前提下,让孩子不自觉地爱上学习,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放在对新知的好奇上。这样,他的注意力就不去关注吃喝玩乐的事情;不去想撒娇的事情,娇滴滴地让家长怎么照顾,怎么舒服,他不关注这些事情了。他全心关注学习,关注科学,关注数学,关注探寻大自然、世界的未知的时候,这些潜能才能发展起来。

你让孩子关注啥他就发展啥。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关注那么舒适、那么安逸的生活享受上。“我不愿意到幼儿园,到幼儿园得跟大伙在一块儿,不能得到老师全部的关注。在家我舒适,我要在家。”孩子的这个要求提出来,你要是放松了,他就更关注自己舒适、安逸的感觉,关注想吃就吃,想躺就躺的惰性和任性。于是他自然的那么多宝贵的潜力,都被大量地埋藏了。然后浅层次的这些个埋怨、指责、索取,这些个脑神经覆盖了他的潜力,压抑了他的才能,这孩子一辈子就成为一个总关注索取,总关注吃喝玩乐的人。真正吃喝玩乐多了,游手好闲惯了,当他看到所有的人都瞧不起自己时,就觉得迷茫了,彷徨了,就觉得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接着,就空虚啦,咋填补这空虚?小时候也没接触过多少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导引,又没有自己去学习探索过真理,只能想办法麻醉自己啊,于是网瘾啦、酒瘾啦、吸毒上瘾啦,再空虚下去呢,就一头从楼上跳下去啦。

真是这样,所以家长从小对自己孩子无理的要求一定要像美国的虎妈、中国的狼爸,像你讲过的那些例子中的妈妈一样,咱得狠下心来停止它、断绝它。不然的话,这个孩子一辈子没有幸福感,他一旦开了头,那个宝贵的资源就压抑了,无能的这些坏习惯就捆绑他一辈子。这样的人长大了,还总是对周围看不惯呢,因为他养成一个索取的习惯了,他总觉得别人给他的不够,给再多也总觉得还不够,还想要。然后他就指责爸爸,指责妈妈,直至指责集体,指责国家,指责社会,指责世界,这是必然。

反过来,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常跟他说,孩子你看看你多能做这个事,这个题,你多能啊,多有潜力啊。7岁中学的课程都会了,9岁高三的课程也都会了,多好啊。于是他的成就感、幸福感也是非常强烈的。这比吃喝玩乐是不是更强烈一些。有人说狼爸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幸福,那不是瞎说一样吗。难道说孩子吃喝玩乐、为所欲为那就是叫幸福,那才真是把孩子坑了。他这一辈子就只能在欲望和不满足的旋涡中无力自拔了,他永远也体会不到求知、进取、活得积极乐观热情的幸福啦。所以呢,全天下的父母都要静下心来想想,咱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停止他的无理的要求,让他浅层次的吃喝玩乐的欲望淡一点儿,让他深层次的学习的、进取的、乐观的、向上的、创造的,那些个潜能、那些个脑细胞神经兴奋起来,咱们都是很有作为的好孩子。孩子的幸福感反倒一辈子更强烈,将永远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家长当然也就跟着一块儿幸福了。

陶继新:我们都知道水有三种状态,其实人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有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而人生的状态是由人的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对他人和对人生的态度是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是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着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都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当一个人总是在悲伤、恐惧、愤怒、不可得的欲望等负面情绪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状态就是在0℃;而如果总是处于勇气、主动、宽容、爱、理性、喜悦、平和的情绪状态时,他就有可能活出100℃的人生。

当家长的,如果不能引领孩子进入100℃的人生,就有可能把孩子推入0℃的人生里。当家长或教师致力于发掘孩子的潜能、鼓励他把关注点放在积极、进取、提升自己、有利于他人、心怀天下上,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会无可限量,并且会带给他人很大的助益。相反,只是在满足孩子的自私自利的欲望,不但会使孩子一生潜能压抑,生命浪费,甚至更会带给他人和社会以伤害。

归根结底,关键还是看家长强化孩子哪方面的脑神经,弱化哪方面的脑神经。所以说家长的责任很重大,角色很重要。只有让孩子自己独立做成一些事情,他们的成就感才能产生,成就感的多少决定孩子的幸福指数,轻易得到的东西很难带给孩子成就感。所以,家长们要警醒的是,自己是在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的外孙女和外孙在学习游泳的时候,最初很怕被水淹着。据我二女儿说,外孙小土豆在学习的第二天不慎整个人淹到水里,呛了水,那两天他对游泳非常抵触。起初二女儿也想到了放弃,但是很快这种想法就被她打消了。为了孩子,她还是坚持半鼓励半强制地带着孩子继续游泳。很快,孩子突破了心理障碍,能够在深水区自由畅游了。二女儿说,此时,孩子脸上洋溢的成就感带给她很多的幸福感,她也相信孩子这一刻是幸福的,因为前两天还一直要求早早结束课程的孩子,第一次要求下了课还要在那里继续练习。面对困难,家长的内心要再强大一点儿。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成败,天下父母都一样心疼孩子,放弃很简单,但是要让孩子在他自己的人生航道上勇往直前地行走,就要鼓励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魏书生:没错,就是要强化他们努力向上的这根脑神经,才能让他们找到真正快乐和幸福的根源。

陶继新:如果不加以强化的话,一味地跟着孩子的想法走,孩子很多方面的潜能就不可能开发出来,就慢慢地被压抑下去了。

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我们可以说外界有一个大宇宙,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都有着无限深广的潜力。比如说一般人认为,学一门外语很困难,但是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之后,到了两三岁,一个国家的语言就说得非常好了。而如果他生在中国香港,则他有可能同时会说英语、粤语、普通话三种语言。如果他生在一个多语种家庭里,父母爷爷奶奶各会一门语言,那么他也肯定会同时学会这几种语言。而我们要是专门在学校里学一种外国语言,却是非常困难,学个十几年还掌握不好。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虽然孩子尽管没有专门的学校和老师可以跟着学习,但是他却生活在这种全面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所以,环境是多么重要啊!而父母其实就是孩子最大的环境,父母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样子,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就组成了这个环境的主体,而孩子就在这种环境中浸染、润化、吸收、成长起来。

有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阿甘正传》,电影里用阿甘不断奔跑的镜头所传达出的正是一种坚持的力量,一个智商只有75,患有先天性脊柱疾病的孩子,正是因为妈妈不断强化给他的坚持的理念使他跑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魏书生:对,不断不断地刺激刺激,反应反应,强化强化。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