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六· 魏书生:有的家长,面对自己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像两三岁时那样爱法。尽管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心实意的爱,还是不能使儿女满意,甚至反倒使儿女更不喜欢自己。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女青年Q给我来信说:“真受不了母亲那腻乎乎的爱,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还要给我梳头,我不让,她就站在一边指导,唠叨着该怎么梳。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天天这样,使我感觉很不自在。现在我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母亲还爱得这么细,这么具体,我一想起来,心里真替母亲难过。由于得到的爱太多,到现在参加工作了,我的自理能力还非常差。”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之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 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光明日报》1993年7月3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 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 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 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认为这是“残忍”的。 2.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 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他家账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 3.严教而不袒护。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 陶继新:确实如此,不要忽视任何一件小事,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很多看似微小不重要的事情上练就的。比如说吃饭,这是活下来的根本,你不吃饭就没法生存。但是现在好多家长,孩子五六岁了还是要喂,有的甚至还要家长跟在后面追着喂。这样的孩子,多数都很挑食,不是胖子就是“麻秆”,根本不健康。而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者是最必要的时候没有让其学会必要的生存能力,且没有在敏感期得到适度足够的锻炼,这个能力尽管晚上三五年也照样会了,但感觉却是不一样的。就像刚才那个吃饭的例子一样,这个孩子不仅身体健康被破坏了,他自身对自己胃口的感受能力也消失了。 做家长的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孩子虽然是因家长而出,但他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他独立于我们的人生。所以,作为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外,更应该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即使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当孩子有了独立的决定,哪怕依我们的经验,知道这个决定有可能是错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出于对一个独立生命的尊重,都要给予支持。当孩子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决定和家人的精神支持后,就能够勇敢地活出他的人生,而在他自己决定的人生旅途中,不论是什么,他都会更愿意去接受,更愿意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属于他的最独特的人生体验。 我的大女儿当年决定从很多人羡慕的《齐鲁晚报》辞职,开始自己全新人生的时候,我没有过多地干涉,只是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用信的方式给予家长的建议,更多地是向她传达,不管什么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和我夫人对她的无条件地支持。现将《给辞去公职的女儿的信》照录如下—— 小梅: 你辞去《齐鲁晚报》的工作,一晃已有半月之久了,不知你心里是否真的高兴?两个月前,我从你妈妈那里得知你要辞职的消息后,我们父女间曾进行过一场争辩。当时你的态度非常坚决,你没有给我留下否决的权力。我自认为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父亲,实际上一些传统的东西还在我的头脑里回旋不去。另外,也有对女儿前途的一种担忧,晚报是不少人向往而又难以进去的一个不错的单位,万一以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么办? 后来,我与有关朋友谈及此事,反应不一,但反对者居多。我迄今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但是,你决定了的事,我还是坚决地给予了支持。我想,你还年轻,即使失败,也还可以在原地爬起来,去探寻新的路径;况且,也未必失败。WTO即将入关,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之势。现在多学学外语,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适应未来挑战,也许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这一段时间,正是你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所以将单位发给我的旅游费3000元送给你,让你买个较好的手机。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只是借此给你增添一些愉快的心境,一看手机,便知道还有父母在支持着你。 而且我还对你说过,如有经济困难,家庭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但你却当即拒绝了我,说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还会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这令我非常欣慰,我感到自己的女儿不仅一直坚守着一种美好的品行,而且也渐渐地走向成熟。不过,家庭永远是孩子温馨的港湾,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不管是在外显层面还是内隐深处,在支持女儿方面,父亲绝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慷慨者。 记得10月13日你的公公婆婆来家造访,适值你辞去工作的第二天。寒暄过后,我便比较和缓地将你辞职一事说了出来。尽管如此,这消息还是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尤其是你的婆婆,几乎当场晕了过去。我只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谈说如此为之的正确性。甚至正在中国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和WTO入关的景况,以及由此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影响等前瞻性的话题,也对从乡镇而来的两个老人都大谈了一通。你的公公毕竟当过多年的石油公司经理,不长时间便已眉开眼笑,认为自己的儿媳妇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与气魄。后来,婆婆也有了笑脸。其实,当时侃侃而谈的内容中,有些未必是我的真实想法,但为了解除他们两人的后顾之忧,并为你寻得更多的支持与理解,说些违心之语也就情在理中了。现在,我还不知道崇文的态度如何,我想,在这个时候,他会给你有力支持的。只要他真的爱你,即使临时想不通,以后也会成为你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我感到你现在在这家公司干得并不太容易,但你认为寻到了属于自己的方位。不过,我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是你一路顺利,为你鼓掌和喝彩;二是你道路艰辛,失去信心时,我将给你有力的精神支持。父女的感情永远是血脉相通的,你不会放弃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力,我也不会放弃爱自己女儿的义务。我还是认为,从事商业与学好外语,对你来说仍是一个两难选择,孟子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具有永恒的意义。学习绝对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和安静的环境,而从商不可能使你拥有这种心境与环境。我还固执地认为,目前学好外语是当务之急。你常说华子学习不太努力,但我总有自己的另一种看法。她这一年多的时间外语水平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一向浮躁的她,心态变得异常宁静。我常想,不用几年,她便会给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而我反而担心你在未来的竞争场上失去潜在的力量。所以,我坚持认为,你现在最好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外语上,而且去北京学习是上上之策,经商只是一个副业而已。当然,这还是我的一种建议,决定权依然紧紧地握在你的手里。但父亲毕竟到了知天命之年,况且对世事时情也颇有了解,其中未必全无合理的价值,望你深思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从头开始创业的大女儿已经干得比较出色,也使我很是欣慰。而且一直成长得一帆风顺的她,通过商业的历练,对于世事人情、人性冷暖有了更多真实的认识。这一路上,她吃了很多从前没吃过的苦,甚至受过很多的冷眼,遭了很多难为,但经过这些之后,她似乎更平和,更坚强了。女儿后来跟我说,这封信当时给了她无限的勇气,我的支持和理解让她备感温暖。 大女儿从商五年之后,在她的女儿轩轩两岁左右时,因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大女儿再次做了一个新的决定,考虑到经商需要全身心投入,而孩子的教育也需要全身心投入,她最终选择了放弃事业,在家里照顾孩子和研究学习家教知识。这一次,我和夫人再次给了她全力的支持。现在她已在家教研究中小有心得,孩子带得也很好,同时还常把她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家长朋友。她现在的自信从容甚至某些深刻,都得益于她这几次独立的决定、负责的经历。 魏书生:的确是这样,家长要陪伴,但不能管制;要支持,但不能干涉。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的时候,可以使他们成长、飞跃起来。而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历练的话,长大后,面对同样的问题就会显得熟练程度不一样,能力的层次也不一样。 凡是孩子能做,时间又允许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增长多方面的能力。引导他给家里做一些事情,承担一些责任。这使孩子感觉自己坚强了,长大了,就会增强责任感,并更深地体验到家长的甘苦辛劳,会在更深层次懂得爱。 陶继新:当孩子独立做事的时候,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抗挫能力,还增加了自己生活的智慧和细腻的感受力。举个家务活的例子吧,饭后收拾餐桌这件事,绝不仅仅是收拾干净的事,想把这件事做好,孩子首先要把桌上的碗盘筷勺等先搬到厨房清洗池中,先端哪个,后端哪个,怎么端更快捷,更安全,都是要经过一番考虑的,这就有了一个在头脑中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训练的思考。在端碗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平衡不使剩下的汤汁洒到地板上,又使孩子得到了一个平衡能力的训练。要用抹布擦干净桌子,还要注意桌下有没有撒落的垃圾,同时清理干净,这又训练了孩子的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孩子一天到晚光学习,未必学习好。但是当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又会动手,又会操作,又会盘算的过程,充分地刺激了他的脑细胞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学习。 我们山东有一位很出名的家长叫杨文,她是中国第二届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她的孩子夏杨22岁的时候辞去百万年薪的工作,成为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在读博士生,并获得剑桥大学每年只有10人能获得的霍奇金全额奖学金。 杨文培养孩子的理念是“放养”,而不是“圈养”;不是放在温室里,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走向社会。夏杨很小的时候,杨文就有意将孩子推出去,从而培养他的各种能力。 杨文往往故意偷懒,让小夏杨代她行事。夏杨刚会说话的时候去看病,杨文就让他自己向医生说明病情,并且让他去挂号、买药,完成整个看病的过程;买车票的时候,也让小夏杨挤在大人堆里去买。 有的时候,杨文还有意与先生带夏杨去饭店吃饭。一入座,她就一动不动了,然后指使夏杨找服务员去点菜,去要餐巾纸。不是让他坐享其成,而是让他作为一个联络者和安排者。就是要通过一件一件小的事情,让他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别人沟通,从而提高他的交际能力。 十几岁的时候,夏杨便可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了。 杨文说,现在,夏杨走遍天下母无忧。不管是在多元文化的认同方面,还是在与各种国家各种肤色的人的交往中,他都可以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是的,他不仅融入了社会,而且能够自立于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某种意义上说,夏杨拥有了人生之行的通行证。 夏杨17岁第一次出国。因杨文轻信了中介的游说,认为夏杨要去的是一所专门为剑桥输送学子的优质学校。可是,当夏杨一人来到这所学校之后,才发现这所学校差到了极点,没有食堂,没宿舍,学生来源全是考不上大学的三流学生。夏杨只好租下一个小得可怜、设施异常简陋的房子,独自开始了异乡苦读的生活。 杨文赶到英国去看夏杨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一个月前还精神饱满的儿子,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孤独憔悴?一下子没了朋友,更没了亲情的关照,夏杨一个月瘦了20公斤。离开夏杨回国的飞机上,杨文一直哭了11个小时。她开始审视推出的爱是否有点太过残忍?爱子之心虽然浓烈,可是,一个瞩目未来的母亲,还是为儿子的这份特殊经历而自豪。她说,夏杨从此变得坚韧不拔,可以面对任何困难。夏杨也说:“这段经历给多少钱我都不卖,但给多少钱也不想再来一遍了。” 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开始。我们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更不宜包办代替。只要家长起到表率作用,信任孩子并指导得法,孩子的独立能力便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而且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会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以至于以后在处理家庭以外的事情时,乃至于较大的事情,都可以游刃有余。实践证明,家长懂得放手之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加速。而且亲力亲为地做事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家长的无私付出,同时也给了他们孝敬父母的机会。这样,就使他们同时拥有了成就感、幸福感。这种可以给孩子终身有用的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魏书生:有的家长担心放手会有风险,其实,放手不是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应对。这如同担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许他去学习走路,结果是他将来会走得更为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呵护也给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