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格达vs阿妣峰,谁是2019年最佳攀登成就

 户外探险杂志 2020-09-09

投票开启,选出你心中的2019年度突破。2019年,户外人继续着他们的传奇:他们行走,漫步云端,去向未至之境;他们奔跑,强风吹拂,心越自由;他们攀登,在岩与冰之间涅槃重生……
他们曾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如今即将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杂志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

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于9月12日举办(详情链接: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举办

THE BEST CLIMB
最佳攀登成就
 
本奖项授予给本年度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性质的攀登活动。我们推崇高效,干净,安全的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鼓励中国攀登者参与具有开创性的攀登。


2019最佳攀登成就提名


01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2019年8月28号下午5点40,李宗利、康华、迪力夏提三人以新线路登顶海拔5213 米的博格达三峰,而后顺利下撤,并将新线路命名为“涅槃2019”。这次攀登快速、简洁,体现了登山者对于自己的充分了解和精准控制,体现了登山者历经岁月而不改的坚韧和自我挑战精神。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无法逃离的记忆,而对于攀登者们来说,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攀登这座山峰。
涅槃2019
供图/自由之巅

2018年贡嘎的攀登入选了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提名,在这样的契机下我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免不了和多年的老朋友见面聊天,这时康老师再次提及了博格达的攀登,我马上涌现出一种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情结。这个结不是来源于某一个人——而是来自于我。

这是迪力、康华,我们三个人心中的结,这个结越早解开越好。我在2019年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攀登博格达三峰。

2013年我滑坠600米以后还能回来,不得不感谢当时所有在场的中登协领导和培所有培训班的朋友,当然也感谢上天和博格达手下留情没有把我收为己有。

2013年8月1号那一天,这条线路,还有在博格达发生的诸多事宜,已经在我们三个人心里打了一个结。这个结很死,是“死结”,要解开这个结,需要我们各自成长,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解开它。

2019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年份,这一年我们三个十几年的老朋友聚在一起解开了十几年以来的这个结。这个结在我们心底很深,也很紧,这个结解开了,我们可以重生,以后会更好,能再创造更大的辉煌。

“涅槃”这个词语,是康老师想到的,我们三个都觉得很好,所以决定就叫这条线路“涅槃2019”。

十年的夙愿,相同的线路,四次尝试,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我们从未放弃,我们努力做到更好。

涅槃之路

我们三个人由于前期都进行了各自的适应和针对性训练,进山的方式是骑马,而不是自己走进去。

我个人这么十几年的经验养成了一个习惯,能借助外力的时候我会尽量借助外力。我会把精力更多地用在线路上,而在线路上花费的时间越短,就越安全还更舒服。

从大本营到C1的路,用康老师的话说:只需要2个小时。所以我们从大本营到C1实际是很轻松的。我们下午四点过到达C1,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休息,也可以吃东西。而我们的策略是比较轻松地去攀登,去感知攀登,去体验和享受攀登。

从C1到C2有1000米的海拔高差,我们也不急,之前的经验告诉我们可能需要10个小时或者再长一点,最快的一次我们只用了七个小时。

这1000米的线路我们已经攀登过三次了。我们很有把握,采用行进间保护,保证领攀者和跟攀者之间有一个保护点就可以了。我们严格地执行着这个操作。

一整天的领攀都是由迪力完成,这让我和康老师看到了迪力的状态很好,比之前的三次来这里都要好。迪力展现了自己的信心和耐力,而且换了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这给团队所有人提供了巨大的信心。

这几年的不安和动荡,并没有击垮大家。这也传达了另一个信号:曾经面对生死的三个人又回来了,又站在了博格达面前,并且这一次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做好了迎接所有挑战的准备。

下午五点左右我们来到了我发生事故那次计划的C2营地。虽然这个营地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但营地的情况还是非常好,也很舒服。

我们决定早一点出发,我希望天亮时可以完成横切的线路,来到第一个山脊下端。山脊的线路大概有100米,然后是一个整绳长的横切。我设置了两个保护点,就到了之前通往山脊的冰槽下方,往上大概30米就是我当年掉落的地方。看到岩石交叉的山脊线路,我真实地感受到那一年自己受到了上天和博格达多么的眷顾。

我本来计划一直沿着沟槽进行攀登,但是越往上爬感觉越困难。大概在离开保护站半个绳距的时候,我转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山脊。这里就是我上次滑坠的高度,只是我滑落的地方在旁边,有一些距离。

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六年,我还清晰地记得我滑落前站立的石头。我努力去寻找,我希望能看到我滑落的位置,和我最后站立的石头。但是山实在是大,我没能看到我的目标。

在山脊横切一个绳距,就到了登顶线路上的第一个难点,30米长的一个平板线路。线路上没有裂缝,只有很小的凹凸岩石,这需要很精准地使用前齿,这里需要拿出所有攀登潜力进行攀登才可能完成。完全没有保留,就是一种攀登能力的展现。这种能力不同于体能的强健、高海拔的适应,完全是一种攀登的能力:精准地使用装备,运用自己的攀登能力。

当我们翻上这个岩壁后,沿着山脊攀登一个绳距的距离,就到达了第二个岩壁。这个岩壁线路更长更难,完全是一个烟囱的形式。我记得这是这条线路中最难的一段。烟囱的位置和朝向更靠近远处的悬崖,脚底就是1000米的悬崖。

这种心理的考验我们已经反复地经历了很多年,我们完全在攀登的状态中。我看到六年前没有取掉的机械塞还是那么新,还是那么稳定,因为是裂缝里,没有受到阳光照射,所以没有很大的腐蚀。

通过烟囱,往上一个绳距就到了2013年下撤的横切。我清晰地记得在2013年的时候,我完成这个横切以后他们决定放弃了。我是倒攀下来的。

当我们到达这个横切起点的时候,康老师有点忧虑,他反复提醒我要小心什么、要注意什么。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攀登里的时候,我需要安静地去感受它。而当一个人不停在你旁边说话的时候,你会烦躁,这种烦躁对攀登很不好。

我试图去打消他的顾虑,所以我说:“六年前我是倒攀下来的。这六年以来我在不断进步和成长,心理已经变得很强壮,情绪变得很稳定,经验也在不断增加,我的体能也处于巅峰,我有信心,我也需要搭档给我这份信心。”

当我横切50米到达最后一个山尖上面后,主峰就在我面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清晰。我个人希望他们两个先登顶。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我不知道为什么。

顶峰完全就是一个雪檐。我上去以后只能看到他们俩重叠站着。我不想站到那里去,我也不想站在山的最高点。我认为站在最高点缺少一种敬畏,所以很久以来我开始不站在最高点了。我告诉他们我不过去了。

2019年8月28号下午5点40,我们从新线路登顶了博格达三峰。

后记

这是一次典型的快速、轻装、简洁、无后援、无保障的攀登,前期做好了所有准备,包括适应性、计划、策略等,从开始到结束没有耽误一天,每天都按照计划推进。

下山的路上我们不断回忆着6年前的事情,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我们故地重游,还是那个山、那三个人。我们肩负的东西已经不同,在行业内的情况也不同,各自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这三个人还是热血的三个人。

从最早在学生时代就来到这片区域,到现在成长为中年大叔(虽然我永远不会承认这一点),改变的是表象,内心的东西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包括我们之间的情谊、态度、和面对生活的热情。

我们各自都需要回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各自不同的生活。但是我们享受在相聚的欢乐中。我们可以回到十年前,可以像孩子一样地聊天,像孩子一样地发神经。我们回到最初的自己。

在那一段时间,没有烦恼,没有世俗的约束,也没有背负的责任,只有自己,只有攀登,和要让自己最后全身而退的目标。在那个环境下,需要做到“真空”。这是一种空灵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只有一个点,就是运用好所有的技能和身体走好下一步,做好下一个动作,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出错,保证自己的身体绝对的稳定。

稳定永远是攀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个人而言,这样的极限攀登从来都没有这么安全和稳定过。我的心灵处于绝对的信任状态。我们的技术操作完全规范,我的身体也处于愉悦的和协调的状态下。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完美的攀登,到现在为止我个人最完美、最稳定的攀登,没有之一。我享受在这个攀登中,也专注在这个攀登中。我感觉我各方面都是巅峰。这种感觉很好,很微妙。这样的攀登好像不是极限,但又确实是极限。


02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2019年10月12日,向书翔、王永鹏三人开辟了阿妣峰南壁转东南山脊的新线路,并将其命名为“突破”。两人精准地把控住难得而短暂的窗口,在岩壁因降雨结冰的情况下,依靠努力和合作抵达了海拔5560米高度,基本完成了线路最难部分。这是一次阿式攀登的典范,完成了攀登者的自我突破,体现了攀登者的拼搏精神和乐观心态。

“突破”阿妣峰

 供图/向书翔、王永鹏

走进阿妣

阿妣,第一次看见她就被深深地迷住了。金字塔形状的山伫立在洁白的冰川之上,那时甚至不敢去试想,有朝一日会站在山顶。

这一天还是来了,我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天气预报显示十月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窗口期之前是降雨,之后会有一场大的降雪,这使得我们的攀登时间比较紧张。

9日开始准备攀登物资,在此感谢北境高山小白和阿松的部分装备支持。然后前往日隆,提前适应。10日下午和小牦牛碰头,因为担心道路施工影响攀登行程,吃完晚饭就直接进沟

因为阿妣峰接近性还算好,而且一直在下雨,所以11日睡了懒觉,吃完午饭才慢悠悠地上山。一点半从山脚出发,六点到达营地,远处的阿妣云雾缭绕。

12日是正式攀登日。早上五点出发,两人结组冰川行进,一切有条不紊。突然,一条巨大的冰裂缝出现在我们视野里,让原本平静的我紧张了起来,以前看前辈们的攀登报告没有提及冰川裂缝情况。在行进途中,小牦牛一只脚陷到了一个小冰裂缝里面,所幸无碍。

天亮时分,大概六点半的样子,我们出现在岩壁根部。我们整理装备,即刻出发。为了确保效率,也担心通讯不畅,我们采取了短绳结组的方式进行攀登。

攀登,在风雪到来前

第一段约240米,由小牦牛领攀,亲测最难处M5,随后进入左侧沟槽,开始行进间保护。沟槽情况基本都是岩石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雪,雪况极其不稳定。全程很多地方岩石松动,攀爬时心里压力很大。

由于岩石上有积雪,很多时候需要把雪和碎石刨开,然后再用冰镐勾挂,一路上颇费力气。用小牦牛的话说,当时紧张得冰镐都打出火花来了。全程爬完,冰镐和冰爪的磨损都很厉害。保护点也不太好设置,几乎是在雪里面找岩缝,好在一路有惊无险。

第二段长度约150米,这一段很多部分与第一段的台阶状岩壁很相似,综合难度D,三段绳距,当然也是最悲惨的一部分。由于保护点不好设置,塞子不仅不好塞,取也非常费劲。最终我们损失了两个机械塞。

第三段长度约240米,这一段略陡,一眼就能看到脚下的冰川,暴露感极强,根本不敢往下看。中央到顶的直壁已经超越我们的能力范围,于是我们选择切到山脊传统线路。经过一番奋战,我们成功翻上山脊。

第四段线路长度约220米。我们到达山脊上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段除了暴露感特别强以外,没有特别的难点。我们左侧就是上来的方向,右侧深不见底,根本不敢往下看,好在这时候大雾弥漫。

但是暴风雪接踵而至。说是暴风雪,但实际上降雪并不是特别大,只能算是中小,大部分是大风从地上吹起来的雪,气温也因风雪快速下降。

就这样一路行进间保护,来到著名的烟囱部分。在这里休息后,噩梦开始了。我横切五米后,发现一个烟囱状的岩壁,里面还有冰挂。我尝试了一下,起步都困难,难以找到指点。

我尝试用冰镐攀登时直接把石头勾了下来,把我吓得一身冷汗。我退回来和小牦牛说:“不对不对不对,这个和之前的报告提及的烟囱完全不一样。”当时我觉得估计我们今天只能到这儿了。

但考虑一下后,不甘心的我还是决定往前走走看。这一部分横切大概二十几米宽,但是被积雪覆盖,不是太稳定,一路走,一路有岩石掉落到陡崖下面。我担心的是,万一掉落,会有很大的摆荡,后果不敢想象,越想越怕。

继续往前,终于又找到了一个烟囱,这边情况还好,岩壁比较干净。到达烟囱根部后,我惊喜万分地发现了前辈留下的岩锥,原来我们之前走错了地方。

但是,意想不到情况还在后面。烟囱上面点很小,用冰镐不好勾挂,又刚下了雨,岩石上有薄薄一层冰,用手攀爬很滑,穿着高山靴冰爪也显得异常吃力。快爬完的时候,意外出现,右侧冰爪脱落。但是这时候已经顾不上了,投入全部精力寻找和放置保护点。

一切结束之后才发现,冰爪早已掉下深渊。我后来翻小牦牛拍的照片,原来是冰爪绑带松了,没有注意及时检查。离开烟囱后又往前十来米设置保护站,顶峰就在眼前,大概一段绳距的样子。

冲顶之路,只有一只冰爪的我显得异常无助。到达顶峰下方岩壁时候,碰巧旁边是一个很好的下降点,上面有三个前人们打下的岩钉。我们开始犹豫了,面对还有十多米的山顶,我们还有没有必要上去。

受风雪影响,我们这时已经冷得全身哆嗦,而且时间也有些晚了,已经下午六点,冲顶下来天肯定都黑了。经过商讨后我们最终决定下撤。

连夜下撤

这一部分痛苦而又顺利。第二段就遭遇卡绳,只好苦逼地沿绳上升。我刚开始用了一个抓结做保护,向上攀爬,后来感觉太累了就又打了一个抓结做双抓结上升,一直撸了五十米快到顶的时候,才发现是一个小卡槽卡住了绳子。后来又卡绳一次,这次还好,只爬了二十来米。

苦逼地下降,找锚点,做保护,拉绳。我们此时体力也有些不足,这时候抽绳显得很累,我们像拔河一样和绳子较劲。天已经黑了,据说好多事故都发生在连夜下降,越想就越渴望回到冰川上。我精神高度集中,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出错。

突然,发现冰川上投来的灯光,是搭档安全落地地讯号,我欣喜若狂,终于快结束了。我到达冰川赶紧给我女朋友回了电话,居然没接,正纳闷儿的时候,才发现此刻已经第二日凌晨一点钟,而我心理时间觉得此时不过八九点。

第二天下山后偶遇双桥沟二娃的妈妈,她看着疲惫而又兴奋地我们问到:“你们这些娃娃为什么要去登山哦?这么苦又危险。”我们犹豫了一下笑着回答:“好耍,有趣噻。”真正的答案,可能我们自己也不会知道,那就叫“突破”吧。

攀登小结

此次攀登从12日凌晨五点持续至次日凌晨一点,共耗时约20小时。营地海拔4680m,冰川顶部4850m,到达顶峰下方5560m。岩壁根部至顶峰高差约700m,线路线路长度约850m。

本次攀登使用70m和60m半绳各一条,下降辅绳50m耗尽(重大失误,建议至少携带60m),机械塞两套,岩塞两套,冰锥5根(建议根据季节和路线谨慎选择,本次未使用上),快挂、主锁、散锁若干,编带若干。建议携带露营装备,不排除需要露营的可能性。

这条线路线路总长约850米,平均坡度70度,综合难度D。线路有一定难度,上升线路的选择需要仔细斟酌,保护点的设置也要认真考虑,适合用于技术提高和进阶。


03

提名 NOMINATION

提名理由:
2019年9月16日下午三点半,华枫、童海军、陈楚俊三人登顶阿妣峰,测得峰顶高度5687米,并开辟了西壁直上线路,将其命名为“好多水”。正如其名,这次攀登过程中雨雪交加,三人在较恶劣的天气下紧密合作,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登顶并顺利下撤,为我们展现了新一代年轻攀登者的精神风貌

西壁直上

供图/自由之巅

缘起

今年五一带日果冷觉活动时,一路都清晰地看到阿妣峰。我们看着山一起讨论各种可能的攀登线路。六月中旬,我和小海都有了时间。说走就走,成都出发,第一天赶到山下海拔4000米的河谷扎营,第二天就干到4800米的山脊,也是技术线路起步位置。

这次天气不好,一直下大雪,我们也没想着登顶,只想往上爬多看看路线情况,能到哪里是哪里。最后我们到了悬冰川下面,由于风雪太大被迫下撤。

这次也有一些收获,至少看了路线情况,也可以当一次放松和散心。我们认为,如果在山脊上建立C1,当天冲顶下撤就要爬800米左右的技术路线,这对我们很有挑战,之前从没有爬过这么长距离。我和小海商量下次再把它完成。

再出发

九月中旬我和小海都有空,当即决定预留10-20号用作攀登。我查了天气,基本天天下雨。但据经验我们知道山里小气候说不准,连下3-5天雨总会晴个1-2天,我们预留了很多等天气的时间。对这次攀登我们都挺有信心。阿楚也有时间,他脚踝骨折刚拆了钢钉,还在修养,能否攀登还不清楚,但是答应可以帮我们拍些照片。

9月12日中午,我们一路颠簸来到阿妣山脚下。这里海拔4000左右,天气还算帮忙,没有下雨。下车后沿河边往里走了一个小时左右,过河开始爬升。我们右前方是金字塔形巨大西北壁,左前方就是阿妣的整个西壁,当天目标是尽量往上走,把BC扎高一些。

4点多我们来到山脊下的碎石坡前,海拔4500左右,再往上都是陡坡,除非翻上4800米的山脊才可能有地方扎营。背夫也不肯走了,我们只得在这里扎营。

我们的计划是:先轻装上攀到悬冰川下方观察路线,当天返回BC休整,再把营地搬到山脊上建立C1,然后C1出发冲顶当天返回,完成全部攀登线路。这样有足够时间适应海拔,看好路线后也方便攀登或等好天气。

天慢慢黑下来,我们吃了东西钻进帐篷。一夜的狂风暴雨打得帐篷砰砰作响,我们都没怎么睡好。第二天又是下了一整天的大雨,我们在营地休息。

14日,我们冒着小雨出发,翻上山脊来到悬冰川正下方,岩石路段慢慢变陡,需要手脚并用攀爬。远看没什么感觉,一来到面前,巨大的冰川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原想从冰川左侧的岩石一路翻上去,但岩壁非常湿滑,整个岩壁就像有一条小溪在哗哗流水。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从冰川直上。

一路的水

15日,我们要把营地扎到山脊上,靠近路线起步的位置。我们来到海拔4900左右的位置,找了个平一些的碎石坡扎营。阿楚全程都跟着,状态也不错,我们决定明天一起冲顶。

16日,我们3点20出发,用短绳结组先上升了100多米的碎石坡。后面的坡稍陡一些,我们放出绳子,每人间隔30米左右,上下两人错开位置,各自攀爬。这样攀爬互不影响,有落石也能避开。这样又上升了100多米,就来到了悬冰川底下。

按计划我们是直接翻上冰川,这是全程的一个难点。冰川和岩石结合的地方因融化产生了很大空洞,冰川上不断流水下来,就像是水帘洞。这一段我先锋,先是一段较垂直的岩壁,大概10 米。

岩壁上流水很多,一抬头冰川滴下的流水正好打在脸上,没几下我的手套和手臂衣服里面全湿了。岩壁末端连着冰川,我直接爬进了悬冰川下面,里面正好能容纳我整个身体。我半蹲着喘了几口气,这里没有风,也淋不到雨,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里面太舒服令人不想出去,可又只得硬着头皮上。我在里面半蹲着转过身,在冰川底下从下往上打了一根锥,挂上快挂和绳子。然后我就一手拉着快挂,脚踩高站起来,把上半身探出“水帘洞”,就像攀岩爬仰角大屋檐一样。

出屋檐后我在冰壁上尽量高地打了一镐,把自己拉高一点,又在面前的位置打了一颗锥,这才放心地继续往上爬。我两个镐都尽量打高打深,出屋檐第一步的两脚踢到腰一样高的位置。

这几步基本全靠手的力量,很快就感觉小臂开始酸胀。我赶紧往上用力把冰镐深深打进冰里,把自己用快挂固定在镐上,休息一下的同时又马上打了一根锥。这一段看着垂直,其实是仰角,有个95度多,感觉难度有4,过了这几米就好了,大概也就3左右的难度。

往上爬了50米不到,我用冰锥建了保护站,保护阿楚和小海爬上来。这时下起了大雪,我就一边保护一边把厚羽绒服拿出来穿上,同时换上干的厚手套,就爬了这么一会儿我的手就已经全泡发白了。

等阿楚和小海爬上来,天已大亮,我的脚也冻麻了,腰也被安全带勒的生疼。后面小海领攀了2个绳段。冰坡表面有雪,还有些陡,然后渐渐缓了一些,小海说可以行进间保护,我们都觉得没问题,也可以提高一些行进效率。大概又走了2-3个绳距,我们来到第一个冰壁台阶,这里比较垂直,大概有30多米高。

我们翻上这个冰壁后,继续行进间保护。山上雾和雪很大,我们前后看不见人,喊话基本听不见。往上走了一个绳距,就进入了裂缝区,我们在这里东绕西绕地前进,很快到了第二个大冰壁台阶。这个冰壁更高更陡,我们就往右切了一些,找了个短一些、缓一些的冰壁爬上去。

翻上去我们继续行进间保护,雪坡变得越来越陡,能有60-70度,雪层也越来越薄。又往上不到1个绳距后,就可以清晰看到上面的路线是岩石了,那种表面覆盖着一些积雪的岩石混合路线。

这又是一个难点,岩石上盖着雪,不好寻找冰镐勾挂的点,很多岩石因为风化又很松。这里离登顶有两个绳距。小海先锋,有时爬得专注投入,都会忘记设置保护点,当然能设置保护点的地方也不多。这两段比较难,我们分段攀爬,小海保护我爬上去,我再保护阿楚爬上来,用了不少时间。

登顶时间是下午3点半,天气还是不好,周围都是大雾,能见度很低。我手表测得海拔高度为5687米。我们都冷得打颤,简单拍了照片,吃了一些东西,4点多开始下撤。

下降

我们先下降两个绳距的岩石路段,岩石很松散,随时可能掉落。我们斜着下降,好避开上面的落石。又下降了一个比较陡的雪坡,降到中间位置时,雪已很软,每一脚都陷得很深,有几次都到大腿根了。后面坡度变缓,慢慢就进入了裂缝区,之后是一整段的大冰壁。

再下面就是一路平坦的冰川。我尝试向下走了一段,一个不小心滑坠了二三十米,还好绳子一直连着。大概下降了5段,正好回到冰川下方和岩石结合的位置,这时天也逐渐黑下来。

岩石路段上我们打着头灯一路倒攀,大概一个多绳距后来到一个小平台,再下面是比较陡的悬崖路段。我们用绳套下降,一整个绳距后落地,再下面就是碎石坡了。整个下降过程还算顺利,我们基本一路上没有停过,加上几段倒攀和走下来的,全程共下降了10段。晚上九点,我们回到了营地。

后记

如果用三个字概括这次攀登,我觉得是“水好多”。进山5天基本天天都在下大雨,攀登的一天也是雨雪不断,岩石路段上水流成河,冰川路线上漫天飞雪。攀登过程中我们全身都是湿的,手脚完全都泡白了,到顶时我们都是边爬边打冷颤。

这次攀登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训练,积累了不少经验,让我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爬怎样的线,知道自己能爬多久,知道自己能抗住多低温度和多大风雪。对我和小海来说也是很好的磨合与训练,让我们互相更了解。对阿楚来说这次攀登可能较难,但我相信阿楚再爬同等路线肯定能完全应对了。

这条线路难度适中,地形多样全面,各种岩石、冰雪、混合路段都能碰到。对于有一些登山经验的爱好者来说,会是很好的挑战和训练,能积累不少经验。

2019年度最佳攀登成就评委组

相关链接

据说,这个奖项记录了中国户外的历史
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正式启动
专家评审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提名名单:在这份名单里,读懂2019年的中国户外
最佳户外团队:在成都遥望雪山、古老毛皮滑雪队
年度突破:自由潜、南极跑北极、抱石V14
最佳户外出版物:人类探险史、珠穆朗玛、奇记,奇迹
最佳探险:贯穿大横断、穿越北极圈、秘境巡护员
最佳背包客:花甲骑行、自由公路、环球自驾
年度越野跑人物:申加升、向付召
最佳户外影片:影像与探险从未如此交融
最佳户外摄影师:越野瞬间、岩壁惊险、星野极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