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推荐:为师自当“勤”“息”(作者:潘向阳)

 当代文摘 2020-09-09


为师自当“勤”“息”


作者:潘向阳(湖南)

在佛教里,一个初入道的沙弥,叫做“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在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在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今天,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为人师者自当“勤”“息”,有所作为。

星云大师说,“戒就是规矩,定就是安心,慧就是悟道。既不悟道,也不安心,又没规矩,就不像修行人”。我想,教师不勤勉自觉地进行这三项训练,也会不像个教育人。

为师当勤修“戒”,也就是完善道德品行,做个规矩的教师。

为人师者要自敬自重,一是要懂规矩,二是要守规矩。

教师要懂规矩。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高瞻远瞩。教师只有熟悉《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才能依法从教。

教师要守规矩。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今中外都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此严于律己,言行一致,才可能令行禁止,潜移默化。比如,我们不准学生抽烟,一个叼着烟的老师去制止学生,即使苦口婆心地宣传抽烟的害处,其效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喝点小酒进课堂的教师,那些上课有些迟到早退的教师,那些课中随意接听电话的教师,那些批改作业有些随意偶尔犯点糊涂的教师,那些习惯于小赌怡情的教师,那些工作时间干点私事玩会儿游戏的教师,那些备课不认真敷衍应付的教师,甚至于连随手乱丢垃圾的恶习都不能改的教师,如此种种,归根结底,都在于没有下意识地自我约束,都在于自己思想上没有重视,认为小节不必拘,大事不会犯。

为师当勤修“定”,也就是致力于内心平静,做个心安的教师。

“定”源于爱,爱事业,爱学生,爱生活。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能甘于寂寞,甘守清贫,受得住挫折,会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一个乐业的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能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既欣赏“金凤凰”,也鼓励“丑小鸭”,从不吝啬赞美和微笑,没有体罚,没有训斥,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像李叔同先生那样,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教师,自我接纳,自我珍惜,认同自己的长处,也接受自己的弱点,悠然自得,洒脱自主,拥有找乐子的心态,会去发现每个孩子的可爱,能把很普通的教具学具玩出新意,就像应彩云老师那样,做一个潇洒的人。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悲壮地成为为了工作累垮了身体、舍弃了孩子教育、忽视了家庭生活的典型。

“定”源于忍。学会忍,是教师的一门基本课程。懂得忍,执教生涯方容易得心应手。教师有很多事、很多话、很多气、很多苦、很多欲,需要忍。对教师而言,忍是眼光,是胸怀,是领悟,是技巧,是智慧。学生心不在焉答非所问时,学生一犯再犯屡教不改时,学生态度蛮横倔强顶撞时,学生违纪违规气氛紧张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学会自解自劝。任何状况下,教师始终要谨记,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和改错的过程。而教育,就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一种提醒或矫正。也只有冷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准学生心理的“软肋”,用真心真情去润泽,用真爱去唤醒。教师得忍时,不妨对自己说:毕竟他(她)还是个孩子。

“定”源于知,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爱因斯坦3岁才会说话,爱迪生12岁还不会阅读,牛顿小时候成绩一团糟,托尔斯泰因成绩太差被退学,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级,罗丹考了三次都没考进艺术学院,韩寒小时候数学不及格,太多的个例证明,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和潜移默化。操之过急或妄下断论就是无知。当教育评价全部量化成冷冰冰的数字的时候,实在是一种悲哀。教书就如耕作,需要生态地多元地培养,使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而不是流水线、标准化的加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我们需要润物细无声、慢工出细活、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牵着蜗牛去散步”的从容。“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所说的,其实也是人人都懂的,只是因为当下单恋分数而迷失。

为师当勤修“慧”,也就是培育教育智慧,做个智慧的教师。

星云大师告诉我们:智慧就是对万事万物的豁达和穿透一切的力量。有智慧的人,对于任何事物都会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别人看到外,你看到内;别人看到相,你看到理;别人看到点,你看到面。用智慧解决问题,可以做到四两拨千斤。

智慧从学习中来。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源头活水”,它不仅能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智慧水平。教师不仅应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纵谈古今,旁征博引。教师应该每天给自己留一点读书的时间。要深读教育理论书籍,使自己能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多读学生喜欢的书,以便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要关注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冷静地看待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要不断钻研自己的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当然,学习媒介可以多种多样,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也是我们需要适应和批判接受的。

智慧从实践中来。莎士比亚说,“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教师不但需要操练教学技能,更需要生成教育智慧。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锲而不舍,教师方能真正拥有教育智慧。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三是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情境及时作出决策选择,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智慧从反思中来。范梅南教授说,“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教师希望发掘心中的智慧,就必须养成在遗憾中反思、在成功中总结的良好心态和习惯。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长期、适时地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飞跃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不会反思,那是很难有进步与发展的,更别说能体现教育智慧了。

“贪嗔痴”为佛教中的三毒,可以简单理解为贪婪、生气和愚笨。星云大师说,“贪嗔痴是人生的大病”,“贪嗔痴可以戕害我们心理上的慧命”。为人师者,更需学会“息灭贪嗔痴”,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禁得住诱惑,受得起考验。

为师忌贪,当廉洁自律。毋庸回避,教师中不乏“渴取”之贪。有暗示家长“有所表示”的,有吃请馈赠来者不拒的,有巧立名目收点小费的,有滥定资料谋取利润的,有介绍经营收取回扣的,有家教家养精力挪移的。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以此亲疏学生。这样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一切说教都将显得虚伪空洞苍白无力。这样的教师,将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真正尊重,甚至会反感和鄙视。

为师忌嗔,当心平气和。想做个不生气的老师,确实有点难。你在认真讲,她却在神游;你说有危险,他偏不信邪;明明会的题,他却做错了;你讲很重要,他看无所谓;你说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他说考得好就是为老师多挣奖金……总有个别学生会时不时让老师生气。你说培优补差尽心力,他说计划记录看不到;你说电子教案好,他讲下载打印一早朝;你说安全教育总絮叨,他说资料没搞白操劳……总有个别教育管理者会时不时让老师憋屈。你说“减负”规定一、二年级不准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家长从学前班就习惯问“今天作业是哪里?”;你说分数是隐私通知单上只准填等第,家长总弄不明白给个分数怎么这么难?……总有一些事让老师左右为难。因此,教师需要修炼。我认为,教师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应对种种不如人意的现实,用爱心与创造力,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正如《尼布尔祷文》里所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为师忌痴,当终身学习。教师的“痴”,不代表傻,而是说教师为物欲所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惯性所操纵;是说教师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厉害、不明是非。愚痴的教师,缺少智慧。他听人讲是非,可能立刻就被左右,落入是非的圈套;他偏听某事,立刻信以为真,丝毫没有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他面对突发状况手足无措,痴头笨脑;他“贪嗔”二病病得厉害,完全迷而不觉。是故,钱伟长说,“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就要落伍”。

星云大师给出的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是“舍忍觉”。“贪病的对治是舍…要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乐;嗔病的对治是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痴病的对治是觉…唯有智慧,才能觉今是而昨非”。这与“戒定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不失为教师修习之道。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选


作者风采及简介


作者简介:潘向阳,湖南省浏阳市金江小学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当代文摘微刊

dangdaiwenz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