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 | 王哲峰:文学和文学作品之我浅见

 当代文摘 2020-09-09

文学和文学作品之我浅见

作者:王哲峰(甘肃)

打个比方,菜是有机蔬菜,面是手擀面,馒头是手工馒头,水是淡淡的泉水,有一股清凉清新的感觉。当下来说,这些就显得极其珍贵,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显得难能可贵,这是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又像是素描,能画出神韵,入木三分,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刻意修饰,也不必粉饰。人民文学就要为老百姓服务,就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不必迎合极少数人的口味,更不必为了赞颂而丢失了人民大众,不必为了几个铜板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当然,蓬头垢面也是要不得的,它不符合文学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喜欢写作的人们往往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阅历各异,同一事物,角度不同,结果结论必然差异,甚至截然相反。




当然,文学作品更能体现精髓的是它的思想性,它是文学作品活着的灵魂。写作的意义最大程度上是要给人以启迪借鉴,满足心灵的需求。建设精神家园是文学的必然使命。


一步好的文学作品为什么能引起共鸣?就在于它与时代同呼吸,它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最基本最现实的需求,其思想性满足了人们的渴望,因而被广泛传播。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带有批判性质的。从批判中汲取教训,从批判中看到光明,从批判中得到希望。它与传播负能量有本质的区别。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火,为什么?因为它写的很实,戳到了社会的痛,它的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与现实同步,引起了当下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和思考,电视剧里批判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当前文学工作者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部电视剧播出带来的震撼,超出了预期,值得所有文学工作者深思。


文学的表现手法除了遵循一定的逻辑修辞格式手法外,没有定式,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这个道理。深入实践,选择最爱,发挥长处,感悟最深,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来,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对不断写出好文章充满信心。


选择了文学道路,就犹如僧人一直行走在修行的路上,要不畏艰难,要甘于寂寞,要看淡金钱诱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因为我们在仰望着这个世界的同时,世界里的芸芸众生也在以我们的文章衡量着我们,打量着我们!




选择文学道路,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更要有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技术进步各种先进的生产力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矛盾也一一显露出来。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就要与时俱进,要弘扬歌颂主旋律,要有所作为,要有所不为——就是要歌颂我们火热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展现进步的时代,表彰先进的人物和思想,不为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集团代言,不为物质和金钱所诱惑,鞭笞社会丑恶,弘扬正能量,做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做人民群众心灵家园的守护者捍卫者。


社会是复杂的,文学工作者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文学反映的也不例外。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要时时反省,时时改造自己,走在时代前列,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好作品流传于世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零一七年五月十三日周末下午随想一支笔

作者风采简介

王哲峰,笔名:一支笔,祖籍陇原河州。当过干部,做过工人,干过个体,酷爱文学,崇拜鲁迅,崇拜毛泽东,值中年,投身写作,愿结交同志,共筑梦想,不负夙愿,不悔今生。当代文摘特邀专栏作者。

 

投稿作者请加主编微信 rocola2010 以确认投稿是否成功

当代文摘·摘您所爱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微信:rocola2010

  Email:1513686815@qq.com

苹果赞赏入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